門神由來是東亞地區住宅和寺廟大門的守護神像,常見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朝鮮和越南等地。這些神像通常貼在大門或後門,也可以在寺廟山門處找到。門神在木版年畫中經常是主題之一。一般來説,門神是威武的神明,不過一些高位神祇如玉皇大帝和三清不會成為門神。民間最著名的門神分別是秦瓊與敬德(尉遲恭),在單門情況下,則可能是魏徵或鍾馗。
在古代,門神通常是由桃木雕塑而成,並懸掛在門上。由於大門多為雙門形式,因此門神的懸掛或是張貼也是成雙成對的。據説早期的兩個門神是神荼與鬱壘,他們被玉皇上帝指派為守門侍者,專門對付危害人民或是騷擾的妖魔鬼怪。


早期的門神像是由桃木雕琢而成,懸掛於門庭之上,由於早期門户多為雙門,故門神的設置也多為雙數。相傳,最早的門神是神荼與鬱壘,他們被玉皇上帝指派為守門侍者,負責押送那些作惡的鬼怪至深山,讓猛獸吞食。因此,當鬼怪見到這兩位守門神時,往往畏而遠之,不敢再出沒害人。隨著時代的進步,皇宮、寺廟和民宅開始將著名的文臣武將尊為門神,如蕭何、曹參、關羽與張飛等。
門神的歷史可追溯至「桃符」,又稱「桃板」。古人認為桃木有驅邪避煞的功效,從漢朝起便開始使用桃木製作的辟邪工具。些工具上還刻有吉祥文字或圖形,逐漸形成了春貼與年畫。隨著紙的普及,桃木逐漸被紙張取代,門神也隨之演變為畫像形式,貼於門上。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人們會在門上懸掛「仙木」,即桃板,上繪神荼和鬱壘,這就是最初的門神。到了明清時期,由於《西遊記》及《隋唐演義》等小説的流傳,門神的形象逐漸被守護宮殿的將軍如秦叔寶、尉遲敬德所替代。
早期台灣的民間畫師多為來自中國潮汕地區的「唐山師父」。因此,自明末漢人移民台灣以來,台灣的廟宇興建多仰賴這些外來畫師,鮮有本土畫師參與。
然而,在日本統治初期,由於政治環境的變化,唐山師父來台的人數大幅減少,但由於台灣廟宇興修的需要,這促使了本土畫師的崛起。在此背景下,台南的潘春源和陳玉峯兩位門神彩繪藝師應運而生,他們的作品至今仍是台灣廟宇藝術的珍貴遺產。
潘春源於1891年出生,18歲時在台南三官廟旁成立了「春源畫室」,正式開始了其職業畫師生涯。而陳玉峯則於1900年出生,雖然兩人在門神彩繪上的成就是後人所知,但他們均非師承自傳,而是透過觀察和臨摹來學習這門技藝。據其後人所述,他們的祖父輩均是自學成才,往往是趁着唐山師父在台工作時,悄悄觀察其創作過程,返家後再迅速記錄下來,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西遊記》,明代吳承恩著。
[2]《隋唐演義》,清代褚人獲著。
[3]《荊楚歲時記》,南朝宗懍撰。
[4]潘春源(1891-1972),台南門神彩繪藝師。
[5]陳玉峯(1900-1964),台南門神彩繪藝師。
[6]《春源畫室》,潘春源創立的畫室。
[7]《西遊記》與《隋唐演義》的故事內容,可能與門神傳説的形成有關。
[8]門神由桃木雕像逐漸演變為紙張畫像,成為今日的門神年畫。
[9]台灣本土畫師的形成,深受日本統治時期廟宇興修需求的影響。
[10]潘春源和陳玉峯是台灣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門神彩繪藝師。
「門神由來」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這個故事源於古代人們對於保護家門免受外邪侵犯的期望,並且提供平安和吉祥的意義。
門神由來故事的內容非常精彩有趣。根據傳説,當時中國的一個小村落一直受到邪惡力量侵害。村民們無法忍受這種困擾,於是求助於一位智者。智者告訴他們,只要找到兩個勇敢善良的人願意擔任門神,保護村落的安全,邪惡力量就會被驅逐。
於是,村民們開始尋找適合的人選。很快,他們找到了兩位年輕人,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做李白和杜甫。這兩人身材健碩,勇敢正直,非常擅長武術。他們很樂意幫助村民們,並且接受成為門神的責任。
在他們擔任門神期間,李白和杜甫不僅守衞著村落,還通過武術技巧和聰明智慧,將邪惡力量完全消除。村民們對他們的英勇行為和自我犧牲精神非常感激,並且開始將他們視為保護神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門神由來的故事傳遞開來,人們開始在家門上掛起李白和杜甫的畫像或雕像,以祈求家人的安全和幸福。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今,門神由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其他亞洲地區也受到許多人的尊敬和崇拜。人們相信,安置門神的家庭將獲得平安和吉祥,並且能夠遠離邪惡力量的侵害。
總而言之,門神由來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意義的故事。它傳遞著人們對於保護和平安的渴望,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智慧。
延伸閲讀…
門神
門神(秦叔寶、尉遲恭) – 斯土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