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或稱開國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北京(前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舉行儀式,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此後定10月1日國慶節[1]。
儀式於當地時間下午3時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
主持儀式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人。
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中華民國政府維持外交關係,這些國家並沒有派代表出席這次儀式。
毛澤東出現主席台時,天安門廣場上30萬羣眾歡呼[7]:11。


參加儀式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體代表,工人、農民、市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三十萬人。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際形勢變化,是戰局面開始,國共合作局面結束。
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發動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與掌握中華民國政權中國國民黨爆發內戰,但是後者於缺少民眾是農民支持而失敗[4]:182。
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進行到1949年下半年,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了大部分中國大陸領土。
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率部退到台灣島,毛澤東領導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4]:182。
9月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國家名稱於中華民國「中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綱領》,這個國家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定於1949年10月1日舉行建國儀式。
9月2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上宣佈:「我們起來,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5][6]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會議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綱領》為政府施方針[7]:9。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綱領》,毛澤東就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職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周恩來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朱德就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隨後,毛澤東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全體委員,乘車駛向天安門[7]:9。
毛澤東出現主席台時,天安門廣場上30萬羣眾歡呼[7]:11。
下午2點55分,儀式正式開始[8][9]。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北京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們表達獨立新生國家喜愛,稱其「中國」;設北京,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4]:182。
下午3時,開國大典開始,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佈開會[10]。
接著,毛澤東動電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旋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升起,全場肅立;廣場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28年奮鬥歷程[7]:11。
此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綱領》定為國旗五星紅旗第一次公共場合升起。
廣場上響起歡呼聲,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升旗結束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7]:13,公告全文內容如下[11]:
1949年10月1日15時,30萬軍民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伴《義勇軍進行曲》奮進旋律,毛澤東主席親手按動電鈕,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接着,毛主席他那湖南口音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聲音傳遍天涯海角,震撼神州大地。
從此,一個嶄新時代開始了。
全世界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共中央開國大典籌備工作十分重視。
開國大典順利進行,北京四周佈置高射炮羣,嚴陣以待。


延伸閱讀…
討論研究,擬定開國大典三大議程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閲兵式;三是人民羣眾遊行。
一系列籌備工作中,居首位是中國國名。
是年9月21日30日,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北平召開,原本提出國名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直到後一天討論,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張奚若提出質疑。
他和幾位老先生覺得這名字太長,不如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多次討論,確定中國國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們印象中,閲兵式定上午,而開國大典閲兵式下午,這是反覆考慮,主要考慮到防空問題。
當時,成都、廣州、重慶有國民黨飛機停留,是集中舟山羣島的美製B-24轟炸機。
B-24轟炸機時速488公里,航程3380公里,能裝載4噸炸彈。
舟山羣島北京直線距離只有1230公里,説,轟炸機如果上午起飛北京轟炸,三時內能返回舟山羣島;如果下午起飛,轟炸任務雖可執行,但夜航能力B-24,飛回去了。
所以,開國大典選定下午3點鐘。
開國大典順利進行,北京四周佈置高射炮羣,嚴陣以待。
延伸閱讀…
人民解放軍受閲第一飛行隊南苑機場完成了後預演,飛行員穿上了自己設計茄克式飛行服,做好升空作戰準備。
1949年8月9日14日,北平市舉行第一屆市民代表會議,會上作出整修天安門廣場決議。
遵照這個決議,北平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制定了天安門廣場整修任務,其中修建升國旗旗杆是整修廣場工程四項任務中重點,當時提出要求:國旗自動升降,升旗時間要國歌演奏時間協調,國歌奏完,旗升到頂,並自動停止。
設想旗杆要天安門城樓頂,限於當時技術條件和時間,只能實際情況做些變。
技術人員到自來水公司選了四根直徑自來水用鋼管,套起來焊接到一起,只能做到22.5米,報經上級批准後,這個修建。
施工人員日夜加班,靠搭腳手架,22.5米旗杆豎起來,底座上,同時了自動升降裝置。
裝上旗杆前,這套裝置進行了認真仔細調試,基本做到了運行,時間上符合要求。
能天安門城樓上操縱升旗開關,他們修補天安門前東西長安街道路時,預埋了一根橫穿馬路鋼管,導線通過鋼管橫穿馬路,沿金水橋,過金水河,城樓東南角引到城樓中央,在那裏接上一個開關鈕。
多次試驗,確認自動裝置運行了,施工人員撤除了旗杆四周腳手架。
然而,9月30日,技術人員做後一次試驗時,發生了意想不到情況,旗子升到頂了,但馬達轉動,結果旗子絞到杆頂滑輪裏撕破了,卡裏面退不下來。
這時,腳手架拆除,無法修理了。
情急之下,只能調來組建消防隊。
可消防隊架起雲梯旗杆頂幾米,夠不着。
有人急中生智,提議找來兩位善攀高、頗有些名氣搭綵棚高手。
他們到現場後二話沒説,冒着危險雲梯爬過去,攀到杆頂,旗子滑輪裏取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