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英文的時候,發現「開後門 英文」這個說法其實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說法。台灣人常說的「走後門」在英文裡可不是字面上的”go through the back door”那麼簡單,而是有更地道的講法喔!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pull strings”,這個片語源自操控木偶的繩子,引申為透過關係辦事。比如說:「他靠老爸的關係進那家公司,根本就是pulling strings啦!」另外”have connections”也很常用,像是:「她能在演唱會拿到前排票,因為她在主辦單位has connections。」
中文說法 | 英文對應 | 使用情境 |
---|---|---|
靠關係 | pull strings | 強調利用人脈達成目的 |
有門路 | have connections | 表示擁有特殊管道 |
走後門 | backdoor deal | 指不公開的私下交易 |
記得有次跟外國朋友聊天,提到台灣公家機關常有的「關說」文化,他們馬上就懂我在說”backdoor dealings”。這種非正式的交易方式在英文裡還有個更口語的說法叫”grease someone’s palm”,字面是給某人手掌抹油,實際就是指賄賂啦!
在職場上,我們也常聽到”old boys’ network”這個詞,專指那些靠校友、同鄉會等舊關係互相照顧的圈子。像是有家公司特別愛用某間大學的畢業生,這種情況就可以說:「他們公司根本就是個典型的old boys’ network。」不過要小心喔,這種說法帶點負面意味,用的時候要看場合。
另外在比較正式的商業場合,可能會聽到”bypass the normal procedures”這種說法。比如:「這筆訂單沒有經過正常採購流程,是老闆特批的,根本就是bypassing the normal procedures。」雖然聽起來比較文謅謅,但確實是「走後門」的一種專業說法。
最近在職場社團看到好多人在問「什麼是開後門英文?台灣人最常問的職場用語」,其實這個問題超常見的啦!所謂的「開後門」在台灣職場通常是指透過非正式管道達成目的,比如靠關係優先處理事情,英文最貼切的說法就是”backdoor”,但實際用起來會根據情境有點變化喔。
台灣人在辦公室最愛用的幾個相關英文片語,我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
台灣職場用語 | 英文說法 | 使用情境範例 |
---|---|---|
開後門 | pull strings | 我請主管幫我pull strings加快審核流程 |
走後門 | through the backdoor | 那個案子是through the backdoor接到的 |
靠關係 | have connections | 他因為has connections才能這麼快入職 |
特權處理 | special treatment | 這客戶要求special treatment很困擾 |
熟人優惠 | friends and family perk | 這是給員工的friends and family perk |
其實這些用語在跨國公司特別常用,尤其是台灣同事跟外國客戶溝通時。像前陣子我朋友在科技公司就遇到外商客戶直接問”Can we get this done through back channels?”,當下還愣了一下才懂是要走特殊管道的意思。
很多台灣人會把「開後門」直接翻譯成”open the backdoor”,但其實老外比較常用”backchannel”或”pull some strings”這種說法。建議大家跟外國同事溝通時,可以說”I know someone who might help us expedite this”會比直譯聽起來更自然。
說到這個,前幾天才有個在銀行工作的學妹問我,怎麼用英文委婉表達「幫個忙通融一下」。這種情況可以用”see if we can make an exception”或是”do me a solid”,後者比較口語但超級道地,美國同事都這樣說。
最近在跟外國朋友聊天時,聽到他們說「backdoor」這個詞,但明明不是在討論房子或門啊!為什麼老外説backdoor時不是在講門?原來這個詞在英文裡有好多種用法,而且跟台灣人平常理解的「後門」意思差很大。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情境,下次聽到就不會一頭霧水啦!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電腦術語啦!在科技圈講到backdoor,通常是指「後門程式」或「系統漏洞」。駭客最愛利用這種偷偷留下的通道來入侵系統,就像從後門溜進你家一樣。不過也有開發者會故意留backdoor方便維護,但這樣做其實風險超大,最近很多資安新聞都在講這個問題。
另外在商業談判或政治場合,backdoor也可能指「私下協商」或「非正式管道」。比如說:「他們透過backdoor達成協議」,意思就是雙方沒有公開談判,而是用秘密方式搞定。這種用法在國際新聞裡超常出現,下次看到記得別誤會是在講真的門喔!
最後附上一個簡單對照表,幫大家快速理解不同情境:
使用情境 | 實際意思 | 例句 |
---|---|---|
電腦科技 | 系統漏洞/未公開存取管道 | 這個軟體被發現有backdoor漏洞 |
商業/政治 | 非正式協商管道 | 兩國透過backdoor進行秘密會談 |
日常對話 | 真的後門(較少用) | 請從backdoor進來 |
其實英文裡這種一字多義的情況超多,像我們台灣人說「打手槍」跟「打籃球」的「打」意思也差很多對吧?語言就是這麼有趣,同樣的詞在不同場合會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下次聽到老外說backdoor,記得先觀察上下文,才不會鬧笑話喔!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用英文表達『走後門』這個概念。在台灣職場或生活中,偶爾會遇到需要靠關係辦事的情況,這種「走後門」的文化其實在國外也很常見,只是表達方式不太一樣。下面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英文說法,讓你跟外國朋友聊到這類話題時能更順暢。
首先最直白的說法是 “pull strings”,字面意思是「拉繩子」,實際指透過人脈關係影響結果。例如:「He got the job because his uncle pulled some strings.」這種說法帶點中性偏負面的意味,跟中文的「走後門」感覺很接近。另一個常見的是 “have connections”,強調「有關係」的狀態,像是:「She has connections in the government so things get done faster.」
如果想表達更負面的賄賂意味,可以用 “grease someone’s palm”(字面是給某人手掌抹油),或者直接說 “bribe”(賄賂)。但要注意這些詞的嚴重性比「走後門」更強。以下是幾個常見說法的比較:
英文說法 | 使用情境 | 語氣強度 |
---|---|---|
pull strings | 靠人脈影響結果 | 中性偏負面 |
have connections | 單純描述有關係 | 中性 |
grease someone’s palm | 涉及金錢利益交換 | 強烈負面 |
backdoor deal | 私下秘密交易 | 負面 |
在商業場合,“backdoor deal” 這個說法也很常用,直接對應中文的「後門交易」。例如新聞可能會報:「The company was accused of making backdoor deals with officials.」另外像 “bypass the normal procedure”(繞過正常程序)則是比較委婉的說法,適合用在需要保持禮貌的場合。
最後提醒大家,雖然這些表達方式在英文中都很常見,但實際使用時還是要看場合和對象。畢竟「走後門」這種行為在各國文化中多少都有點敏感,用詞太直接可能會讓場面尷尬。建議可以先觀察對方怎麼描述類似情況,再選擇適合的詞彙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