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菩薩】關帝菩薩的崛起:佛教與神明的融合

【關帝菩薩】關帝菩薩的崛起:佛教與神明的融合

「關帝菩薩」是佛寺的守護神,也是佛教護法。他專責保衞寺院轄區,為弟子提供保護。伽藍菩薩的崇拜在中國唐宋時期就已經存在,禪宗道場普遍會供奉他。根據《釋氏要覽》的記載,寺院中有十八位神護,而伽藍菩薩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存在提醒我們要自勵不怠,不可偷懶懈怠,以免招致災禍。作為佛寺的守護神,關帝菩薩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伽藍神與伽藍菩薩——佛教寺院的守護者

伽藍神,佛教寺院的守護神之一,其地位猶如道教的「境主神」,負責保衞寺轄區及僧眾的安全。最初,伽藍聖眾由二十一位護法神組成,包括了波斯匿王、祗陀太子、給孤獨長者等人,他們因對佛教的貢獻而被尊為伽藍聖眾。

在中國,唐宋時期,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菩薩的風俗。《釋氏要覽》中提到:「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這表明伽藍菩薩並不僅是寺院的守護者,同時也是對信徒行為的規範和警示。

今日,中國的佛教道場普遍將伽藍菩薩塑造成關羽的形象,而淡化了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雖然佛經中並未將關羽尊為伽藍菩薩,但由於歷史的傳承和各宗寺院的效法,關羽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代表護法,與韋馱菩薩並列,共同守護着寺院的安寧。

伽藍菩薩的歷史演變

據《智者大師別傳》記載,有關智者大師與關羽的傳説,描述了關羽及其子關平向智者大師請求受五戒的情景,但並未提及智者大師以關羽一人取代原來的伽藍聖眾。因此,將關羽尊為伽藍菩薩的習俗可能是後世的發展。

「其夕雲開月朗,見二人,並諸部從,威嚴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來前致敬!師問何來?曰予乃蜀前將軍關羽,指少者曰:吾子平也。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師即秉爐,授以五戒。」

這些記載表明,關羽與其子關平在智者大師面前接受五戒,但並未提及智者大師棄原來的伽藍聖眾而以關羽代之。關羽成為伽藍菩薩可能是後世代佛教徒的尊崇和塑造,而非智者大師的本意。

伽藍菩薩與中國佛教寺院的護法傳統

隨著時間的推移,伽藍菩薩的形象逐漸被整合為關羽的樣貌,這種轉變可能是由於後世信徒對關羽忠義精神的推崇,以及對其歷史地位的敬仰。然而,這並未削弱伽藍菩薩作為佛教寺院守護神的職責。

在今天的中國佛教道場中,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一同被視為寺院的兩大護法,他們的形象常常出現在三寶殿或觀音殿前,分別立於左右兩側,共同守護着寺院的莊嚴與安寧。

資料來源:《佛學大辭典》、《智者大師別傳》等。

關帝菩薩:戰場上的神明

關帝菩薩 Play

關帝菩薩是中國文化中備受推崇的神明之一。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重要將領,也是正直、忠誠、勇敢的典範。

關帝菩薩

英勇與忠誠

關帝菩薩以其英勇和忠誠而聞名天下。他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勇猛無敵。他為了保護蜀國的利益,奮勇作戰,給予敵人沉重打擊。

關帝菩薩的忠誠更是無人能及。他對劉備忠心耿耿,為了保護主公和國家,甘願犧牲一切。他的忠誠感染了身邊的士兵和同僚,使他們更加堅定信念,英勇奮戰。

戰場上的神明

由於關帝菩薩在戰場上展現出的驚人能力和超凡脱俗的英勇事蹟,他被尊稱為「戰場上的神明」。人們相信只要祈禱關帝菩薩,他就會保佑戰士們戰無不勝,平安歸來。

在中國的廟宇和家庭中,人們常常供奉關帝菩薩,以求保佑和庇護。無論是官府還是平民百姓,都對關帝菩薩深具崇敬之情。

  • 結語
  • 關帝菩薩以其勇敢、忠誠和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信仰。他是戰爭中的勇者,也是人們心中的信仰之神。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關帝菩薩的精神都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無論是在戰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效法關帝菩薩的勇敢和忠誠,努力面對困難,保護自己和他人。願關帝菩薩的神力庇佑我們,使我們勇敢面對一切挑戰。

    延伸閲讀…

    關公成為佛教的伽藍菩薩之來由- 卍菩提佛網 …

    伽藍神關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