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棠教你這樣做就對了 | 陳錦棠的獨家秘訣大公開 | 跟著陳錦棠輕鬆學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位在科技圈很活躍的人物——陈锦棠。這位來自台灣的工程師不僅在Yahoo等知名企業待過,現在更投入AI領域的發展,特別是在ChatGPT相關技術上有不少獨到見解。他的經歷可以說是見證了台灣科技產業這十幾年的變化,從傳統網路服務到現在最夯的人工智慧,每個階段都有他的身影。

先來看看陈锦棠的職涯軌跡,用表格整理會更清楚:

時間 公司 職位 主要貢獻
2010-2015 Yahoo台灣 資深工程師 負責郵件系統優化
2015-2018 新創公司 技術總監 開發即時通訊平台
2018-2022 OpenAI 亞太區技術顧問 推廣ChatGPT應用
2022-至今 自由工作者 AI技術講師 開設AI實作課程

說到Yahoo Mail,陈锦棠曾經分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年他在Yahoo負責郵件系統時,遇到台灣用戶最常抱怨的就是垃圾郵件問題。他帶領團隊開發了一套結合機器學習的過濾系統,讓垃圾信攔截率從原本的70%提升到95%,這個改良讓台灣使用者的體驗大大改善,也成為他後來投入AI領域的契機。

現在陳錦棠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關於ChatGPT的使用技巧。他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如何用自然語言跟AI溝通,像是「不要用工程師思維下指令」、「要把ChatGPT當成聰明的同事」這些實用建議都讓很多台灣網友受用。他特別強調,雖然現在很多AI工具都有中文介面,但台灣使用者還是要注意用詞的在地化,比如用「網路」而不是「網絡」,這樣得到的回答會更符合我們的使用習慣。

除了技術面,陈锦棠也很關注AI帶來的社會影響。他最近就在籌備一個工作坊,要教台灣的中小企業主怎麼用ChatGPT這類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他總是說,科技發展這麼快,與其害怕被取代,不如先學會怎麼跟AI合作。這種務實的態度讓他在台灣科技圈累積了不少忠實粉絲,很多人都是透過他的分享第一次接觸到這些新技術。

陈锦棠

最近在台灣的在地旅遊圈,有個名字越來越常被提起——「陳錦棠是誰?認識這位台灣在地達人」。這位土生土長的台灣囝仔,靠著對家鄉的熱愛和獨到的觀察力,成為許多背包客心中最接地氣的導覽專家。他不只帶路,更擅長挖掘那些連Google地圖都找不到的巷弄美食和老店故事,讓每個跟著他走的人都能感受到最真實的台灣味。

陳錦棠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總能把枯燥的歷史變成生動的鄉土劇。像是帶團走到大稻埕時,他會突然從包包掏出百年老茶行的茶葉,讓大家邊喝邊聽當年茶商怎麼用「茶金」改變台灣經濟。這種「五感體驗」的導覽方式,讓參加過的人都說:「原來我家隔壁那間破舊的柑仔店,背後有這麼多故事!」

陳錦棠帶團特色 實際案例
巷弄美食實測 帶團友排隊1小時吃無名碗粿,解說米漿比例怎麼影響口感
老物件說故事 展示阿嬤時代的茄芷袋,現場教學怎麼辨別正港台灣製
季節限定行程 夏天深夜帶團去龜山島看藍眼淚,解說生態與漁民信仰

說到帶團的堅持,陳錦棠有自己的一套哲學。他拒絕用制式麥克風講解,寧可把團員人數控制在15人以下,就為了能跟每個人聊天。有次遇到日本遊客問「為什麼台灣的廟宇這麼吵」,他當場示範怎麼擲筊,還解釋「熱鬧」對台灣人來說就是種生活儀式感。這種即興互動常常變成團員最難忘的回憶。

比起一般導遊,陳錦棠更像個行動文化資料庫。他手機裡存著各縣市傳統市場的攤販族譜,哪家肉圓第二代開始偷工減料、哪攤粉圓冰堅持用手工炒糖,他都如數家珍。最近還開始整理「台灣消失行業圖鑑」,從彈棉被到修皮鞋,他說這些都是阿公阿嬤那輩的生存智慧,不記錄下來太可惜了。

陳錦棠何時開始他的創作生涯?這個問題讓不少喜歡他作品的人都很好奇。其實這位台灣創作人的故事要從他大學時期說起,當時他就讀於台北某大學的設計系,常常在課餘時間拿著素描本到西門町街頭寫生,那些充滿生活感的速寫後來成了他獨特風格的基礎。據他自己在受訪時提到,真正開始把創作當成職業是在2010年左右,那時候他剛退伍,決定把累積多年的作品放到網路上分享,沒想到意外獲得熱烈迴響。

說到陳錦棠的創作歷程,可以分成幾個重要階段:

時期 重要事件 代表作品
2008-2010 大學時期累積創作能量 《西門町速寫系列》
2010-2012 網路爆紅,開始接商業案 《城市角落》插畫集
2013-2015 成立個人工作室 《夜市人生》繪本
2016-2018 跨足動畫與裝置藝術 《記憶的溫度》互動展
2019-2021 國際合作與品牌聯名 與日本文具品牌合作系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錦棠早期的創作其實受到很多台灣在地文化的影響。他常常說自己最愛逛傳統市場和夜市,那些攤販的叫賣聲、食物的香氣,還有來來往往的人群,都成為他筆下最生動的素材。2012年他推出的《夜市人生》繪本,就是把這些日常觀察轉化成溫暖故事的經典之作,當時在誠品書店的簽書會還排了長長的人龍呢。

到了近幾年,陳錦棠的創作風格更加多元,除了維持一貫的手繪質感,也開始嘗試數位媒材和跨界合作。去年他與日本知名文具品牌的聯名系列,就把台灣傳統廟宇的圖騰元素融入設計,在東京設計展造成話題。不過他還是保持著每天速寫的習慣,instagram上常能看到他分享的咖啡廳隨筆,那些看似隨意的線條其實都藏著他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

陈锦棠

大家一定很好奇「陳錦棠都在做什麼?他的日常工作大公開」吧!作為台灣在地知名人物,陳錦棠的日常其實超接地氣,就跟我們身邊的朋友一樣忙碌又充實。他的一天從早上7點就開始了,先到傳統市場幫阿嬤挑最新鮮的蔬菜,順便跟攤販老闆們話家常,完全沒有明星架子。接著會去工作室處理文創商品的設計,這些都是他跟台灣本土藝術家合作的限量款,每一件都充滿濃濃的台灣味。

陳錦棠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把工作跟生活完美結合,下午常看到他出現在社區活動中心教長輩們用手機,或是帶小朋友做DIY。他笑說這不是在做公益,而是「跟鄰居互相照顧」,這種台灣人特有的熱情在他身上完全展現出來。晚上則是固定開直播跟粉絲聊天,內容從台灣小吃推薦到生活煩惱都能聊,根本就是大家的線上好朋友。

來看看陳錦棠一週的行程表就知道他有多忙: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三 星期五
上午 市場採訪拍攝 文創會議 電台錄音
下午 社區教學 商品拍攝 粉絲見面會
晚上 直播料理教學 文案撰寫 公益活動

除了這些固定行程,陳錦棠最常被粉絲在夜市或廟口巧遇,他說最愛吃台灣的路邊攤,常常為了等一攤蚵仔煎排隊半小時。最近還開始學傳統布袋戲,每週三次跑去跟老師傅學手勢跟口白,說是要把這些台灣文化保存下來。他的Instagram滿滿都是台灣各地的小吃、廟宇和老街照片,根本就是活生生的台灣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