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融合】融合陰陽:老子道德全經中的哲學智慧

【陰陽融合】融合陰陽:老子道德全經中的哲學智慧

首先我贊同考古學家蘇秉琦關於中華文明的”滿天星鬥説”,中國術數也是同理,陰陽融合,陰陽、五行、八卦、干支都屬於各個單一個體,經過後世的逐漸碰撞與交融才形成今日之大觀,並非所謂的”神授説”與一脈相傳。

陰陽,是術數中非常基礎的概念,奠定了術數辯證統一的觀點,強調萬物皆有兩面性首先陰陽由‘侌昜’二字孳乳出來的,在西周末期,陰陽與風雨晦明共同組成”六氣”,並且開始用來解釋吉凶:注意,在這個時期,陰陽與周易都還是兩種非常單一的體系,並且此時的陰陽與周易八卦還沒半毛錢關係,為何呢,首先,《周易》原文中並未提及陰陽概念,甚至連 陽 這個字都未提及,關於陰也就只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而這個陰指的也是樹蔭,並非陰陰陽

中華文明的「滿天星鬥説」與術數的起源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發展

我支持考古學家蘇秉琦的觀點,即中華文明是一種多元化的存在,各種術數系統如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等,也是經過長期碰撞與融合,才逐漸形成如今的豐富面貌。這些術數體系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源於所謂的「神授説」或一脈相傳。

陰陽融合 Play

陰陽的概念與術數的基礎

陰陽作為術數中的基礎概念,體現了辯證統一的觀點,即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這個概念最初由「侌昜」兩字演變而來,在西周晚期與風雨晦明一起被納入「六氣」的範疇,用來解釋吉凶。在這段時期,陰陽與《周易》還是獨立的體系,而且《周易》原著中並未提及陰陽概念,甚至連「陽」這個字都沒有出現。關於「陰」,只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這樣一句,這裡的「陰」指的是樹蔭,並非後來的陰陽概念。那麼,陰爻和陽爻是如何出現的呢?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在湖北孝感出土了一件中方鼎,鼎上有銘文,銘文末尾有一些被稱為「奇字」的符號。後來,這些「奇字」在其他地區的文物中也被發現。起初,人們對這些符號的含義一無所知,直到學者李學勤提出它們可能是某種數字組合,而張政烺在1978年提出這些「奇字」與卦畫有關,是一種占筮的數字。因此,爻最初是以數字來區分的,上六、六三、初九、九五、九三等,三、六為偶數,初、九為奇數。周易與陰陽的結合體現於戰國時期的《易傳》中。

五行的演變與完善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概念在從西周到戰國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到戰國時期基本完善。五行概念的早期雛形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當時以商朝為中心有「五方」的説法,此外還有「五臣」(帝五臣正/帝五豐臣)、「五火」等概念,這被稱為「殷人尚五」。此時的五行更接近於《左傳》、《國語》中的「五材」,主要指的是社會上的五種物質資材。雖然生克理論已經出現,但還未得到充分發展。直到戰國末期,鄒衍創造了「五德終始説」,才使得五行正式進入哲學層面,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五行生剋體系。這時的五行已經超越了元素、物質或其他具體物質的範疇,因此,那些認為五行代表古人認知的五種物質的觀點,顯露出無知的可怕。

陰陽融合

五行與卦佔的結合運用

上文引自春秋時期的《左傳》,其中顯示了五行在周易卦佔中的應用。然而,在春秋時期的其他文獻中,有關五行與卦佔結合的運用並不常見,因此,春秋時期五行是否與卦佔結合尚難有定論。

“`

當我們提到「陰陽融合」時,我們指的是將兩種相反的力量或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和諧的整體。

這種融合概念源於中國哲學的陰陽觀念,它強調了宇宙間的相互平衡和多元的存在。

陰陽融合在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

藝術中的陰陽融合可以是將明暗對比或紅與綠等相反顏色相互結合,創造出激動人心的視覺效果。

音樂中的陰陽融合可以是將高音和低音、快節奏和慢節奏等相反元素結合在一起,使聽眾感受到音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陰陽融合也可以在社會和人際關係中見到。

將不同性格、背景或觀點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促進互相學習和理解。

在這樣的環境中,各種意見和觀點可以共存,形成一個更加充滿創造力和活力的社區。

此外,在自然界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陰陽融合的存在。

例如,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四季的更迭,都展示了陰陽之間的連續性和變化性。

這種變化是自然界中的平衡概念,同時也提醒著我們平衡自身生活和事業的重要性。

在追求陰陽融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思維方式。

僅僅將事物分為好壞、正面和負面,不利於真實理解和發展。

相反,我們應該試著將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並瞭解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並共同存在的。

陰陽融合是一個無窮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延伸閲讀…

周易、陰陽、五行、干支之融合過程淺談

探秘太極拳:陰陽之道與五指奧秘的融合

當我們能夠將陰陽融合的概念應用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時,我們將能夠更好地平衡自己的身心靈,迎接更多的機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