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周家族】陳維周家族:一個深具軍政世家的引人注目故事

【陳維周家族】陳維周家族:一個深具軍政世家的引人注目故事

陳維周家族在中國的歷史和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一位成員陳樹渠不僅擁有出色的學術背景,還在政府和商業領域有不俗的成就。陳樹渠不僅在國內擔任了多個政府職位,也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貢獻良多。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他和家人移居到香港繼續他們的事業。陳樹渠是一位傑出且多才多藝的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不可忽視。

陳樹渠簡介

內核屬性

陳樹渠(Seaker S.K. Chan,1914年-1973年),號仲成,廣東防城人(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其父陳維周是民國時期粵系軍閥陳濟棠之兄,曾任國民政府廣州鹽運高官及禁煙局局長,亦有中將軍銜。陳樹渠先後就讀於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説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一説取得博士學位,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在遷往重慶的復旦大學擔任法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亦曾擔任防城縣長等政府官職。

陳維周家族 Play

陳樹渠的事業

內核屬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陳樹渠隨父親從廣州移居英屬香港。陳樹渠於香港一方面經商,一方面致力於福利及教育事業。商業方面,他早期從事桐油貿易,韓戰爆發後轉而投資地產及戲院。至1960年代他擁有樂聲、新聲、寶聲三家戲院,亦持有一家電動汽水機公司。

陳維周家族

陳樹渠的教育事業

內核屬性

教育事業方面,陳樹渠在香港創辦多所學校,包括使用同一校舍的香江中英文中學及香江書院、九龍仁伯英文書院、仁伯英文中學(紀念其岳父羅仁伯)、陳維周紀念中學、陳維周夫人紀念學校、港九街坊會第一小學。陳樹渠與陳濟棠之子陳樹桓均是1950年代定居香港的國民黨背景人士之中,最積極辦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20-30年代,因應香港大量移民人口的教育需要,香港湧現由中華民國政府資助、派員督學、能銜接內地大學的僑校,而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重視教育發展,1934年已於香港創辦德明中學,陳樹桓移居香港後繼續管理德明中學。)

陳樹渠的個人生活

內核屬性

陳樹渠的首任妻子為香港視學官羅仁伯長女羅紈素,兩人的婚姻在1937年已有記載,早於陳樹渠移居香港。羅紈素在1973年陳樹渠逝世訃聞中列為「正室」。兩人育有四名女兒,包括長女陳燭慧、次女陳燭明、三女陳燭餘、四女陳燭昭。長女陳燭慧曾於美國留學,攻讀化學系,1959年返回香港後擔任仁伯英文中學校長。1960年與新志利洋行東主甘祥炘之七子甘光舜成婚。次女陳燭明亦於美國留學,夫婿為黃文煒。三女陳燭餘亦於美國留學,於1966年與紹榮鋼鐵創辦人龐鼎元長子龐熙成婚。陳燭餘曾任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2011年逝世。

陳維周家族是一個傳奇的家族,擁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深厚的家庭背景。這個家族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獨特的個性而聞名於世。陳維周家族的傳承源遠流長,代代相傳,每一代都在自己的領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陳維周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據傳,這個家族最早是一個小農民家庭,他們靠著艱辛勞作和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陳維周家族逐漸發展壯大,他們投資於各種行業,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陳維周家族以他們對教育的重視而聞名。每一代的成員都非常重視學習和教育,並擁有卓越的知識和技能。他們認為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關鍵,並且始終鼓勵家族成員追求卓越。因此,陳維周家族的成員在各個領域中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例如商業、藝術、科學和政治等。

陳維周家族的獨特個性也是他們的特點之一。無論是在生意上還是家庭生活中,他們總是表現出獨特的風格和創意。他們擁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善於將這些特點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正是這種獨特個性讓陳維周家族在眾多家族中脱穎而出。

雖然陳維周家族在各個領域中都有著傑出的成就,但他們始終保持著謙虛和融洽的家庭氛圍。他們相互支持並共同努力,並且經常舉行家族聚會來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陳維周家族非常重視家庭的價值觀和傳統,並且將它們代代相傳下去。

總之,陳維周家族是一個充滿歷史和值得敬佩的家族。他們的卓越成就,獨特個性和家族的凝聚力是他們成功的關鍵。陳維周家族的故事證明瞭努力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價值觀的力量。

延伸閲讀…

陳濟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跑遊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