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瓶】最吸睛的陶瓷瓶!上萬款頂級精選,讓你一覽無遺

【陶瓷瓶】最吸睛的陶瓷瓶!上萬款頂級精選,讓你一覽無遺

陶瓷瓶之稱謂

賞瓶:清雍正朝新創造型,承續於清末宣統朝,成為官窯傳統器形,以青花纏枝蓮裝飾,取其「清廉」諧音,專用於皇帝賞賜臣下,意在令其「為政清廉」。

藏草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

觀音瓶: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康熙朝時景德鎮燒製的瓶式較多,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

陶瓷瓶 Play

雙唇罐:流行於東漢末至南朝時期,造型為雙重口,內口直,外口略低於內口且外侈,溜肩圓腹,腹下內收,平底。

鳥食罐:盛放鳥食的小罐,從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製的種類最豐富,有缽式、瓜式、橫向竹節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

塔式罐:帶有佛教特徵的罐式,多由罐和罐座兩部分組合而成,流行於唐代,蓋為七級空塔形,頂端塑有屈腿直身、撫頭按膝、舒目遠眺的小猴。

陶瓷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

梅花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説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花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花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花之瘦骨相稱,故名梅花瓶。」

柳葉瓶:器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

活環瓶: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頸部貼塑雙獸耳,並套有可活動的圓環。

轉心瓶:清代創制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製組成。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間的式樣,大小不一,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

五聯罐:流行於東漢時期的陪葬冥器,造形為中心大罐周邊四隻小罐或壺。

荷葉形蓋罐:流行於元代,因罐口覆有荷葉形蓋而得名。

燈籠瓶: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筒腹。

象腿瓶: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因「筒」與「統」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造型如粗壯的象腿。

蓋罐:即有蓋的罐子。

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明清兩朝景德鎮窯較常見。

葫蘆:古陶瓷中的珍品。

六方瓶:又稱為六稜瓶。

琮式瓶:始見於宋代。

天球瓶: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

枇杷尊:模仿商周青銅尊。

花口瓶:細頸,圓腹,撇足,始見於唐,至宋代較為流行。

陶瓷瓶:歷史、製作和應用

陶瓷瓶是人類文明中具有歷史意義的物品,具有多元用途和美學價值。

歷史沿革

陶瓷瓶起源於古代,其演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瓷瓶主要用於儲存食物和液體,隨著製陶技術的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品和藝術品。在中國、埃及和希臘等古代文明中,陶瓷瓶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製作過程

陶瓷瓶的製作過程複雜,涉及以下步驟:

形狀

  • 瓶身:球形、梨形、圓柱形、瓜形等
  • 瓶頸:短頸、長頸、細頸等
  • 瓶口:單口、雙口、多口

用途

  • 儲存瓶:盛放液體或食品
  • 裝飾瓶:作為家居擺設或藝術收藏品
  • 實用瓶:例如花瓶、燭台

釉色

  • 青瓷:釉色青綠色,透明度高
  • 白瓷:釉色潔白,質感細膩
  • 彩瓷:在釉面繪製各類紋飾

應用

陶瓷瓶用途廣泛,既可作為實用物品,也具有藝術鑑賞價值。

  • 家居擺設:陶瓷瓶可用於裝飾客廳、卧室等空間,增添美觀和品味
  • 花藝設計:作為花瓶使用,搭配不同花草營造獨特的視覺效果
  • 燈具:製作成燭台或燈罩,提供温馨的氛圍
  • 收藏品:具有歷史意義或藝術價值的陶瓷瓶成為珍貴的收藏品
  • 文化象徵:在不同文化中陶瓷瓶扮演著重要象徵角色

結語

陶瓷瓶跨越數個世紀,在人類文明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實用物品,更是藝術和文化的體現,為不同時代留下無盡的魅力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