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中國古時一晝夜十二地支順序分為十二個時段,每段稱作一個時辰,合現今兩個時。
時辰 : 子時:23點到1點;時:1點到3點;寅時:3點到5點;卯時:5點到7點;辰時:7點到9點;巳時:9點到11點;午時:11點到13點;未時:13點到15點;申時:15點到17點;酉時:17點到19點;戌時:19點到21點;亥時:21點到23點。
十二時辰制出現時間不是很,有西周説、戰國説[1]、漢説[2],現在大多認為是先秦[3],漢代命名依序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4]。
將一日分為若干時辰計時制在出現,但時辰劃分方式及劃分數量不明,先秦文獻中可見一日四時、一日十時、一日十六時、一日十二時劃分方法。
[3]《左傳》昭公五年記載展莊叔説「日數十,故有」,《通俗編》卷一引杜預左傳註: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關於十二時制開始施行年代,顧炎武《日知錄》中認為「無一日分十二時説,漢以下,曆法,於是一日分為十二時,不知始於何時,不費。
」但俞樾其《諸子平議》中則《商君書》中並舉年月日時,認為「六國時已有此説矣。
,雞什麼會每天那麼有規律地定時鳴叫,這我們命理行研究範疇。


[5]
清代學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四)中認為,「一日十二時始於漢,蓋自太初改正朔後,歷家術益精,此法。
」
秦漢簡牘中,能夠找到十二時制實行案例,如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以及清水溝漢簡《歷譜》。
能證明秦漢間戰國晚期已有十二時制,但放馬灘秦簡中《日書》甲種、居延漢簡、漢代《淮南子》、《論衡》出土或傳世文獻中能見到十六時制使用。
[6][7][8][3]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度流行過一種二十四時辰制,即以十二支四維八幹合為二十四個表示時刻名稱。
其中四維即方位,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有時卦象艮、巽、坤、乾表示,而八幹甲、乙、丙、丁、庚、辛、壬、癸。
如此,二十四個時辰北起順時針:子、癸、醜、艮、寅、甲、卯、乙、辰、巽、、丙、午、丁、、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
[9]
頭遍雞叫應為時,然後天亮前會叫一次,所謂半夜雞叫,並非半夜子時。
所謂聞雞起舞,應該是時。
如是寅時起牀,那什麼值得稱道。
古人起牀時間,一是古人確實敬業,二是古人什麼娛樂,天黑上牀造人,否則睡要消耗燈油。
比如古代官員上朝,會。
再則,舊時農村作息時間是,天將亮到了田頭開始,然後到晨時七八點鐘回家吃早餐。
,雞什麼會每天那麼有規律地定時鳴叫,這我們命理行研究範疇。
那麼,如何確定頭遍雞叫是時呢?道理,古人將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其中第二個時辰雞鳴,稱荒雞,時。
這並非哪位大師興起,隨説。
而是我們古代先民們,N多年摸索總結,修正,後敲定。
如《論語》不全是孔子説話,而是孔聖人弟子及傳弟子,集體創作代代相傳而成。
如《黃帝內經》非黃帝一人寫成,而應該歷代先賢完善修訂而成。
因而,時雞鳴是古代先賢們羣體智慧總結,其合理性懷疑。
,八字行當中,有一些校驗出生時辰方法。
比如,可以通過兄弟姐妹數量,或者髮位置,手紋形態,來確定出生時辰。
以上三種方法能校驗出生時辰,後是選擇其中一種方法使用。
另外不能從出生時辰去反求兄弟數量、髮位置、手紋形態,因為此類校驗方法有其占卜屬性。
有利用來人出現時間方位,來確定出生時辰。
,這種方法所包含占卜屬性,會一些。
【寅時】平旦,稱黎明、早晨、日旦:時是夜日交替之際。


延伸閱讀…
另外,我們一次説一下,雞一點多鍾叫頭遍。
中國有雞報更計時習慣。
夜間分為五更:於現代晚上7點到9點一,9點到11點二,午夜11點到1點三,凌晨1點到3點四,凌晨3點到5點五更。
是雞叫三,雞一點多鍾叫頭遍、雞叫三遍天亮了,夏天時候雞叫三遍天亮了。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十二地支來表示,夜半二十三點一點子時,三點時,三五點寅時,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第一個時辰。
(23時01時)。
【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第二個時辰。
(01時03時)。
【寅時】平旦,稱黎明、早晨、日旦:時是夜日交替之際。
延伸閱讀…
(03時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指太陽露臉,冉冉初升那段時間。
(05時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古人“朝食”之時吃飯時間,(07時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臨近中午時候稱為隅中。
(09 時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中午:(11時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太陽偏西日跌。
(13時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15時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太陽落山時候。
(17時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此時太陽落山,天。
天地昏黃,萬物,故稱黃昏。
(19時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此時夜色,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人靜。
(21時23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