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地形多變,從高原到谷地,從山脈到盆地,呈現出豐富的地貌景觀。這片土地上,雄偉的橫斷山脈縱貫南北,跌宕起伏,構成了雲南省的主要地形骨架。在山脈之間,幽深的河谷和廣闊的盆地錯落有致,形成了雲南多樣化的自然環境。
氣候與地形的相互關係
雲南省的地形對氣候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由於地勢高差大,雲南省的氣候垂直分佈明顯,從熱帶氣候到寒帶氣候均有分佈。高山地區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而低地地區則氣候温暖,有時甚至熱帶氣候特徵
雲南,古稱雲或滇,因清代轄區內分為三迤,故簡稱「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的一個省份,省會位於昆明的五華區。雲南的面積約為3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11%,排名第8。人口總數為48,583,000(2020年常住人口),佔全國人口的3.35%,排名第12。與之相鄰的省份有四川、貴州、廣西和西藏,此外,雲南還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三個國家接壤。從地圖上看,北迴歸線穿越了該省的南部。
歷史
雲南是直立人活動的重要地區,生活於約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是中國乃至亞洲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之一。
-
1912年
電力傳入昆明,自此改變昆明的夜晚。
南詔與大理國的輝煌
南詔統治時期,雲南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文化燦爛,對後世有着深遠影響。南詔和大理國作為相繼的地方政權,從649年蒙舍詔酋長崛起,到1253年大理國王被蒙古征服,共歷時604年,幾乎與唐宋兩代王朝同時。
蒙古征服後的變化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將原大理國轄區劃分為五個部分。1276年,雲南行省正式建立,大量色目人和少數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了今天的雲南回族和雲南蒙古族。明朝初年,朱元璋派遣大軍攻佔雲南,隨後實行「改土歸流」的政治改革,大批漢族軍民移入雲南,使雲南的人口在明末增至140餘萬。
南詔和大理國的文化以其獨
明朝雲南統治與文化轉變
在明朝統治下,雲南的民族文化受到了顯著的影響,這一變化在歷史文獻中有著清晰的體現。根據《滇系》的記載:「明朝的將軍傅、藍、沐三人在雲南地區以武力統治,對當地民眾進行了徹底的清洗,不僅沒有恢復舊的文化,反而開創了新的歷史篇章。在官府的文獻和民間的書籍都被付之一炬。」這個過程也伴隨著雲南地區教育機構的建設,包括官學、私學以及半官半私的書院,這些努力確立了中原文化在雲南的主流地位。白族的文化地位逐漸下降,成為民間和世俗文化的一部分,並且一直持續到當代。
貴州省建制與簡稱演變
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作為省名,簡稱為「黔」。在此之前,「滇」這個簡稱一度被用來泛指雲南和貴州地區,直到貴州成為省級行政區域後,「滇」才逐漸專指雲南省。
南明時期雲南的抗清鬥爭
清初,南明永曆帝在西南省份領導抗清運動。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平西王吳三桂進軍雲南,追捕永曆帝。南明軍隊戰敗,永曆帝流亡緬甸。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帝綁回昆明並處決。在此之前,為了平定南明勢力,清廷將雲南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吳三桂,導致吳三桂在雲南擁兵自重。
《雲南歷史與戰爭》
-
1912年
電力傳入昆明,自此改變昆明的夜晚。
-
1915年12月25日
蔡鍔、唐繼堯在雲南發動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的統治。
-
1925年3月16日
大理市遭遇7.0級地震,震後火災嚴重,造成大量房屋損毀和人員傷亡。
-
1938年
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對外聯繫的主要交通線。
-
1942年
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對抗日軍,隔怒江與日軍對峙。
雲南的水系與湖泊
雲南境內有908條河流,其中超過500公里長的有元江、南盤江和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是境內最長的河流,分別注入東海和南海。這些河流最終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雲南也是中國高原湖泊分佈最
多的省份之一,面積超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37個,總面積達到1,066平方千米,其中撫仙湖、洱海、程海、瀘沽湖的蓄水量超過20億立方米。按平均水深計算,撫仙湖、瀘沽湖、程海和陽宗海
最深。雲南省的地理位置
雲南省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與四個省份相鄰,西面與西藏自治區相接,北面與四川省接壤,東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相連。雲南省的國境線長4,060公里,與三個國家接壤:緬甸(主要口岸是瑞麗)、老撾(主要口岸是磨憨)和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老街)。
延伸閲讀…
雲南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自然概貌_印象雲南
1960年代
三線建設時期,鐵路延伸至雲南,連接內地與邊疆。
1970年
通海縣發生7.5級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中國建國以來第三大地震。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雲南發生多起屠殺事件,大量民眾受害。
雲南地形地貌與河流湖泊概述
雲南概況
雲南處於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和雲貴高原,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地貌上呈現出高原、丘陵、山地和河谷盆地的多樣性分佈。全省約有84%的面積為山地,高原和丘陵佔10%,河谷盆地僅佔6%。平均海拔約為2,000米。雲南省的行政區劃單
位中,除昆明市的五華、盤龍區外,幾乎所有地區的山地比重都在70%以上。雲南的水系與湖泊
雲南境內有908條河流,其中超過500公里長的有元江、南盤江和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是境內最長的河流,分別注入東海和南海。這些河流最終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雲南也是中國高原湖泊分佈最
多的省份之一,面積超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37個,總面積達到1,066平方千米,其中撫仙湖、洱海、程海、瀘沽湖的蓄水量超過20億立方米。按平均水深計算,撫仙湖、瀘沽湖、程海和陽宗海
最深。雲南省的地理位置
雲南省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與四個省份相鄰,西面與西藏自治區相接,北面與四川省接壤,東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相連。雲南省的國境線長4,060公里,與三個國家接壤:緬甸(主要口岸是瑞麗)、老撾(主要口岸是磨憨)和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老街)。
延伸閲讀…
雲南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雲南省地形圖、海拔、地勢
雲南省的地形特徵
雲南省是一個以高原山地為主的省份,地形類型多樣,包括高原、山原、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等。其中,山地佔全省面積的84%,高原、丘陵約佔10%,盆地、河谷約佔6%。雲南省的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全省最高點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梅里雪山,海拔達6,740米,而最低點是河口縣的紅河河谷,海拔僅76.4米。
雲南省的地形大致以元江河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雲南省東半部稱為雲南高原,是雲貴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約2,000米,地形呈波濤狀起伏,廣泛分佈著低山、丘陵景觀,部分地區有較為和緩的高原面,這些地區約佔全省面積的10%左右。雲南省西半部是著名的橫斷山脈或稱滇西縱谷區,特徵是高山、峽谷相間。
雲南省的主要山脈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高黎貢山、怒山、雲嶺、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
雲南省:自然資源豐富與多元的地貌
雲南省是中國的第五大僑鄉,擁有約250萬的雲南籍海外僑胞,分佈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時,在雲南省內也居住着約50萬的僑眷。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雲南省的總人口為4720.93萬人,是西南地區人口排名第二的省份,僅次於四川。
地貌特徵
雲南省的地形主要以山地高原為主,面積達到34.93萬平方千米,佔據了全省國土總面積的88.6%。相比之下,平原的面積要小得多,僅有1.9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4.8%。丘陵地區的面積為1.95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4.9%,而台地面積為0.6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5%。
地形上,雲南省可以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是滇東、滇中高原,屬於雲貴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約為2000米。這裡的地貌特徵是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並且發育着各種類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地區則是以高山峽谷為主,地勢險峻,山嶺和峽谷之間的相對高差超過1000米。在高山頂部,由於常年積雪,形成了奇異而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
自然資源
在自然資源方面,雲南省有4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15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產多達150多種,其中92種已經探明儲量。雲南省的礦產資源種類多樣,品種齊全,分佈相對集中,並且富礦和優質礦的儲量佔比較大
雲南省境內山巒起伏,海拔落差極大,最高點達6740米,位於德欽縣的梅里雪山主峯卡瓦格博峯;而最低點僅有76.4米,坐落於河口縣的南溪河與紅河匯合處。從北至南,海拔逐級降低,每千米水平距離平均下降約6米。該省北部地區為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平均海拔在3000至4000米之間,多高大山系和深谷河流,如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等。而南部則為橫斷山脈,山地面積約海拔不到3000米,包括哀牢山、無量山和邦馬山等,地勢向西南緩慢降低,河谷逐漸開闊。在南部和西南部邊境地區,地勢趨於和緩,山勢較低,盆地較多,海拔多在800至1000米之間,有些地區甚至低於500米,這些地方主要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表格式內容
地區 海拔範圍 特徵 北部 3000-4000米 高大山系和深谷河流 南部 不到3000米 哀牢山、無量山和邦馬山等 西南部邊境 800-1000米 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引文格式內容
雲南省地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特徵,自北向南逐漸降低,形成了多樣化的自然景觀。
注: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