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劭生於世宦之家,應奉子,應瑒叔父,博覽多聞,於漢典章故事,著有《集解漢書音義》、《漢官儀》、《中漢輯敍》、《禮儀故事》。
靈帝中平中拜泰山太守。
此書完成於獻帝(189年220年在位)初年。
時黃巾之作,中原「亂靡有定,生民無幾」 [1],應劭「後」,於是作《風俗通義》,目的「辨風」,使「鹹歸於」[1]。
後指出:「後好事者,取奇言怪語附著耳,安能神聖歷世輔佐哉?」
《風俗通義》中保存了有關音律、樂器、神靈、山澤陂藪、姓氏源流資料。


《隋書》經籍志入雜家類。
今本每篇為一卷,各卷有篇名,篇下有條目。
條目下陳述其事,案語辨證得失。
其考證掌故與《白虎通義》類似,一如《論衡》。
如正失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條,徵引説,謂九江郡多虎,及宋均[2]任太守,施德政,羣虎渡江,虎患。
應劭此提出質疑:「雲悉東渡,誰指見者?」然後進一步反駁,説如果宋均做了三公,德四海,老虎豈不是要扶老攜幼,跑到殊方絕域去嗎?如東方朔一條,説東方朔是太白金星所化,黃帝時風後,周朝為老子,越國范蠡,變化,能興王霸之業。
應劭援引漢書,明辨東方朔實乃凡人,並幹預國家政事。
其,能言善辯,武帝寵幸,所以名過其實。
後指出:「後好事者,取奇言怪語附著耳,安能神聖歷世輔佐哉?」
《風俗通義》中保存了有關音律、樂器、神靈、山澤陂藪、姓氏源流資料。
其中已佚姓氏篇記載了諸多姓氏由來,有大量遺文散見於類書中,歷代學者。
此書是研究兩漢社會生活史文獻。
範曄謂此書「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後世服其洽聞。
」[3]《四庫提要》雲:「其書事立論,文辭清辨,可資博洽,如王充《論衡》。
而敍述簡則勝充書冗漫。
」
《風俗通義》文學價值值得重視。
書中一些涉及神鬼、人物條目,具備了魏晉志怪、志人説點。
如姓氏篇:「漢有牛崇隴西主簿,馬文淵太守,羊喜功曹。
涼部雲:三牲備具。
而至於俗間行語,眾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延伸閱讀…
原書三十篇。
《隋書》籍志雲三十卷,錄一卷,梁三十卷。
《兩唐志》雲三十卷。
北宋時散佚,元豐年間,蘇頌取官私藏本互校,考其篇目,寫定十卷[5]。
《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作十卷。
昔仲尼沒而微言闕,七十子喪而大義。
遭戰國,,心,紛爭: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有數家傳;並以諸子百家言,紛然殽,莫知。
漢興,儒者競復誼會意,之章句,家有五六,析文辭,彌以馳;綴文之士,雜襲龍鱗,訓註説,轉相陵,積如丘山,可謂者矣。
而至於俗間行語,眾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延伸閱讀…
今王室,九州幅裂,亂靡有定,生民無幾。
後進,益,聊以不才,舉爾所知,類聚,十卷,謂《風俗通義》,言通於流俗之過謬,而事該於義理。
風者,天氣有寒煖,地形有,水泉有,草木有。
俗者,含血之類,像而生,故言語歌謳異聲,鼓舞動作殊形,或,或善或淫。
聖人作而,鹹歸於;聖人廢,俗。
《尚書》:「天子巡守,至於岱宗,覲諸侯,見百年,命大師陳詩,觀民風俗。
」《孝經》曰:「移風,莫善於樂。
」傳曰:「百里風,千里,户異政,人殊服。
」此言:政要,辯風,上。
周、秦常歲八月遣輶軒使,求異代方言,奏籍,藏於秘室。
及嬴氏亡,遺脱漏棄,無見之者。
蜀人嚴君平有千餘言,林閭翁孺才有梗概法,揚雄,天下孝廉衞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九千字,其發明,猶未若《爾雅》之閎麗,張竦以為懸諸日月不刊書;予實頑闇,無能述演,隆斯於斯人哉!顧惟述作功,故聊光啟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