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眼 (Eyewall) 是強烈熱帶氣旋中心天氣情況相對平靜的區域,而環繞其四周的是強烈的風眼牆。颶風眼是整個氣旋中的最低氣壓區域,其直徑通常介於30到65公里之間。這個特殊的天氣現象是熱帶氣旋中最惡劣的地方,而風暴外的氣壓比颶風眼高出15%。無論熱帶氣旋強弱,颶風眼的存在都是不可忽視的。
風眼與風暴中心
風眼中風力與降水較小
風眼是強烈熱帶氣旋中中心區域,天氣相對平靜,直徑在30至65公里之間,周圍被稱為風眼牆的強烈雷暴所環繞。風眼通常擁有最低氣壓,比氣壓外低15%。在強烈熱帶氣旋中,風眼呈現出清晰的圓形,且雲量稀少,而較弱的氣旋中風眼可能較為模糊,或被中心密集雲團遮蓋。風眼中風力與降水都很小,與周圍的風眼牆形成鮮明對比,風眼牆包含有風暴中最強烈的風。


風眼內部與上方的空氣温度較高
風眼通常位於熱帶氣旋的幾何中心,且其內部和上方的空氣温度比周圍高。風眼雖然形狀對稱,但也有可能呈橢圓或其他不規則形狀,尤其是在風暴減弱時。擁有針孔式風眼的風暴可能出現強度大幅波動,給預測帶來困難。
風眼牆的多邊形結構
風眼牆通常是圓環狀,但也可能呈多邊形,從三角形到六面形都有可能。
直徑 | 30 – 65公里 |
風力 | 低,與周圍的強風形成對比 |
氣壓 | 最低,比周圍低15% |
降水 | 少,局部地區可能有少量雲朵 |
風眼內部温度 | 比周圍高 |
風眼結構與變化
眼牆置換週期
風眼中風力與降水較小,且直徑在30至65公里之間。在某些情況下,當直徑小於19公里時,風眼可能會引發眼牆置換週期,即風眼牆在外圍形成,然後逐漸收緊,最終取代原有的風眼牆。
風眼是熱帶氣旋中風力與降水較小的中心區域,直徑約為30至65公里,且可能因風暴強度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形狀。
風眼內部的空氣温度通常較高,且可能隨著風暴強度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形狀,從清晰的圓形到橢圓形或是不規則形狀。在某些情況下,風眼可能會出現眼牆置換週期,這時會形成兩個或以上的風眼牆,並且風眼的大小和形狀也可能隨之變化。
颶風眼是颶風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強烈的區域。當颶風形成時,空氣以迅猛的速度旋轉,形成一個巨大的漏斗狀區域,這就是颶風眼。在颶風眼中,風力強勁,風速可達每小時200英里以上,這就是為什麼它被認為是颶風最危險的區域之一。
在颶風眼中,空氣上升,形成一個輻射狀的雲系,稱為颶風壁。這裡的風力非常強大,可以將房屋、樹木甚至載重輛等大型物體吹毀。由於颶風眼的風力極強,絕大多數的建築物都無法承受它的破壞力。
不過,有趣的是,颶風眼的中心卻是一個相對寧靜的地方。這裡的天空非常清澈,幾乎沒有雲彩,並伴隨著非常低的風速。這種反差極大的現象令人稱奇。科學家們解釋説,這種現象是由於颶風的旋轉造成的。空氣在周圍急速旋轉,導致中心的空氣大量上升,從而形成了這個相對寧靜的地方。
颶風眼的形成過程
颶風眼的形成並非一個簡單的過程。它通常在海上形成,當海水温度超過26攝氏度時,空氣便開始迅速上升,形成雲系,並逐漸旋轉起來。颶風眼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初級階段:空氣開始上升,形成雲系,風速逐漸增強。
- 暴增階段:雲系進一步旋轉加強,風速呈指數級增長。
- 平穩階段:雲系進一步發展,風速達到最大值,形成颶風眼。
在颶風眼形成後,它通常會沿著特定的路徑移動,並帶來風暴和洪水等災害。人們通常會提前做好準備,並遵從當地政府的指導,以確保自身安全。對於科學家來説,研究颶風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於預測和防範颶風的來襲至關重要。
總結
颶風眼是颶風最核心、最強烈的區域。它是由空氣迅猛旋轉形成的巨大漏斗狀區域,風力極強,風速超過每小時200英里。雖然颶風眼中心相對寧靜,但颶風壁的風力卻能瞬間摧毀大型建築物。科學家對於颶風眼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颶風預測和防範的能力。當颶風來襲時,人們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並遵從相應的指導,確保自身安全。
延伸閲讀…
風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颶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