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羣與警民互動
引言:
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社羣媒體逐漸成為民眾生活及溝通的樞紐。隨著數位科技的普及,香港警隊也積極擁抱社交平台,透過Facebook和Instagram與市民互動,宣揚安全訊息和澄清誤解。


平台與受眾:
警隊於2015年開設Facebook專頁,並於2018年進軍Instagram。根據官方數據,Facebook專頁上有超過10萬名關注者,其中77%為25歲以上人士。而Instagram則吸引了較多的年輕族羣,41%追蹤者介於13至24歲,且男性佔了7成。
目標與成效:
警隊開設社羣媒體平台,並不是為了追求虛榮指標上的數字,而是希望建立與市民的橋樑,將線上平台的關注轉化為與民眾的實質連結。透過主動釋出資訊、澄清謠言和舉辦活動,警隊加強了與市民的溝通,提升了警民間的合作和互信。
社交平台 | 關注人數 | 主要受眾 |
---|---|---|
超過10萬人 | 25歲以上人士 (77%) | |
未提供 | 13-24歲人士 (41%) | |
男性 (70%) |
內容策略:
Facebook:
* 持續發表動態,更新警情資訊和宣導法規。
* 直播重要新聞簡布會和重大活動,確保訊息即時透明。
* 運用貼文、圖片和影片多元化呈現,提高互動率。
Instagram:
* 提供互動性高的內容,例如限時動態、問答箱和直播。
* 利用貼文和限時動態分享警察的生活和工作點滴,展現親民形象。
* 與網友互動,瞭解其對警隊的期望和建議。
未來展望:
警隊將持續優化社羣媒體經營策略,強化與市民的交流互動。除了現有的平台外,警隊也考慮拓展多元化的管道,觸及更廣泛的受眾,透過網路創造更和諧與合作的警民關係。
香子健:台灣當代藝術先驅
香子健(1951-2012)是台灣當代藝術的先驅,以其獨特的雕塑和裝置作品聞名。香子健的藝術創作根植於台灣本土文化,並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影響。
生平與經歷
香子健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70 年代,他前往美國紐約,在普瑞特藝術學院和紐約市立大學進修。1980 年代初期,香子健返回台灣,開始其藝術創作生涯。
藝術風格與創作理念
香子健的藝術風格以簡約、抽象和有機形體為特徵。他經常使用木材、金屬和石材等材料,創造出具有詩意和哲學內涵的作品。香子健的作品探討了時間、空間、自然和人性的關係。
代表作品
香子健的代表作品包括:
作品名稱 | 年代 | 材料 | 特色 |
---|---|---|---|
《時間之輪》 | 1990 | 木材 | 大型雕塑,探索時間的流逝 |
《空間之屋》 | 1995 | 金屬 | 裝置作品,代表著無限的空間 |
《自然之歌》 | 1998 | 石材 | 雕塑作品,歌頌自然之美 |
《人性之鏡》 | 2000 | 混凝土 | 裝置作品,反映人性的複雜性 |
影響與傳承
香子健的藝術創作對台灣當代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作品激發了後輩藝術家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觀念。香子健的藝術遺產透過展覽、收藏和出版物繼續傳承下去。
結論
香子健是台灣當代藝術的先驅,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深刻的理念豐富了台灣藝術史。他的作品持續啟發和激勵著藝術家和觀眾,證明瞭他的藝術成就的不朽性。
延伸閲讀…
CN104430694A – 一種蘭香子健脾養胃麪包卷及其製備方法
Queen’s College Histor Museum 皇仁書院校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