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證號碼是香港居民身份的唯一官方識別代碼,它由九個阿拉伯數字組成,對香港居民來説至關重要。
結論
總
安全與身份認證:香港身份證的演變
香港身份證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4年,當時立法局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所有華裔居民必須向政府登記職業和地址。這項措施主要是為了維護社會治安,因為當時的新界地區並未得到有效管治。1936年,新界鄉議局開始簽發《新界居民籍貫證》,這就是俗稱的《鄉民證》,其目的是為了方便新界鄉民在市區內進行商業活動和投宿。然而,這只對男性有效,女性並不需要證明身份。
1960年6月1日,香港政府推出了第二代身份證,這一代身份證增加了指紋和頭像,資料是以打字機填寫的,並且經過層壓處理。男性的身份證是白色背景、藍色印刷,女性則是白色背景、紅色印刷。1973年11月,第三代身份證問世,取消了指紋,並且不再以顏色來區分性別。這兩代身份證都蓋有簽發印章,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居留時間,如綠色代表居留不足7年的居民,黑色代表永久居民。因此,當時的新移民被稱為「綠印客」。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人事登記條例》,所有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時限內登記領取身份證。然而,擁有香港身份證並不意味著持有者擁有居留權,因為根據香港法例,即使連續居留在港七年或以上,也不一定有權獲得居港權。
香港身份證的設計包含持證人的姓名、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以及一張黑白照片。此外,還有一串中文電碼,這有助於政府機構在電腦系統中準確地輸入姓名。
在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獲得大陸政權之前,香港的港英政府沒有對中國大陸人士移居香港進行限制,人們可以自由地往返於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然而,隨著大量中國大陸人士湧入香港,港英政府開始實施邊境管制,以控制香港人口。1949年,首次身份證登記開始進行,當時發放的身份證是一種由人工填寫資料的硬皮紙,並分為五種顏色,用於區分不同的社會羣體,如普通市民、漁民、新界居民、政府公務員、小機構僱員和大機構僱員。如果市民想要出境,需要憑身份證申請旅行證件,否則離開香港後將失去居民資格。
1960年6月1日,香港政府推出了第二代身份證,這一代身份證增加了指紋和頭像,資料是以打字機填寫的,並且經過層壓處理。男性的身份證是白色背景、藍色印刷,女性則是白色背景、紅色印刷。1973年11月,第三代身份證問世,取消了指紋,並且不再以顏色來區分性別。這兩代身份證都蓋有簽發印章,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居留時間,如綠色代表居留不足7年的居民,黑色代表永久居民。因此,當時的新移民被稱為「綠印客」。
1980年10月23日,為了防止香港的偷渡問題,香港政府開始實施即捕即解政策,規定所有年滿15歲的香港居民在公眾場合必須攜帶身份證。
1983年3月,香港開始發放第一代電腦身份證,這一代身份證加強了防偽措施,並加上刻有入境處字樣的塑膠硬膜,同時簡化了出入境程序。
由於首批智能身份證在2013年已發放10年,入境事務處正在對智能身份證的使用進行全面審查,研究在未來更換第二代智能身份證時如何增加晶片容量,以及預留空間加入更高解像度和可用於面容辨識的持證人照片
香港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特徵與換證計劃
香港入境事務處於2018年推出新一代智能身份證,該證具有以下顯著特徵:


延伸閲讀…
香港身份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身份證英文字母A至Z意思+號碼3大特別含義!兩 …
2003年,入境事務處開始分階段向香港居民發放第一代智能身份證。從2003年6月23日起,智能身份證首先提供給遺失或損毀身份證的持有人、需要更改身份證資料的持有人,以及年滿11歲或18歲需要換領新身份證的人士。部分在1985年及199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更是首批直接領取成人或兒童智能身份證的受益者。同年8月18日,所有香港居民按出生年份分階段換證,入境事務處在全香港設立了9間換證中心供市民更換身份證。首批換領成人智能身份證的受惠者是1968年及1969年出生的市民,而1966年和1967年出生的市民則緊隨其後。換證中心的申請截止日期為2007年3月31日,而領證服務則延續至同年5月18日,隨後換證中心關閉。
第一代電腦身份證在2008年11月30日後全部失效。然而,對於因身在外地而無法更新身份證的香港居民,舊有的身份證在他們回港後的30天內仍然有效,這些居民需要在此期限內前往入境事務處下屬的人事登記處更換身份證。
由於首批智能身份證在2013年已發放10年,入境事務處正在對智能身份證的使用進行全面審查,研究在未來更換第二代智能身份證時如何增加晶片容量,以及預留空間加入更高解像度和可用於面容辨識的持證人照片
香港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特徵與換證計劃
香港入境事務處於2018年推出新一代智能身份證,該證具有以下顯著特徵:
延伸閲讀…
香港身份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身份證號碼- 香港身份證編碼規則
- 新增指紋識別功能,提供更高安全標準。
- 晶片技術升級,支援多種應用,如電子政務服務和公共交通支付。
- 身份證設計更新,增加了防偽特徵,如複雜的圖案和全息圖像。
- 卡面信息經過加密,提高資料安全。
智能身份證的安全性
對於外界擔心身份證資料安全性問題,香港保安局於2015年曾向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強調智能身份證的晶片僅在約10釐米範圍內運行,且需要經過雙重認證:首先,智能身份證必須被放置在認可的讀取器上,讀取特定的鑰匙字串並生成第一個加密密匙;然後,通過智能身份證晶片的認證,建立與讀取器之間的實時、專用加密通訊通道。只有在這些步驟完成後,讀取器才會提交第二個加密密匙,並且只有在認證成功後,才能解密和傳送數據。由於身份證本身不具備電池,因此在無電源的情況下,晶片無法自行發送信號,因此資料無法在不經過持證人同意的情況下被遠程讀取。因此,外界所擔心的風險被認為是不存在的。
換證計劃的實施
2018年10月,入境事務處宣佈全港市民從2018年12月27日起分批更換新一代智能身份證。首批換證對象包括行政長官、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主要官員、入境事務隊成員、警務人員及勞工督察等。接下來,按照出生年份將香港居民分階段換領新一代身份證,具體的換證日期有明確的時間表。1985年至1986年出生的普通市民為首批換領者,而1968年和1969年出生的
2018年智能身份證換領計劃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於2018年11月26日起開始接受換領,目的是為了提升身份證的 security 和便利性。年滿11歲或18歲的香港居民,以及需要補領身份證或更改資料的人士,可以在人事登記辦事處申請。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導,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香港將在2020年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免費的「數碼個人身份」服務。[15]智能身份證及換證計劃共耗資超過7億港元。[17]
《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記條例》和177A章《人事登記規例》規定,凡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獲豁免或被排除的人除外),或在香港以外地方申請而獲發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的持有人,必須於年滿11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3][18] | |||||||||
如人事登記處登記主任信納該申請人享有香港居留權,便須將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發給該人。 |
但任何上述的人,如有意登記、申請發給或換領身份證可獲發香港身份證,惟需滿足以下任一條件:
|
||||||||
原身份證製作流程 | 現身份證製作流程 |
---|---|
身份證號碼由7個字組成,其中開頭為英文字母,後面跟著6個數字。 | 智能身份證號碼由7個字組成,第1位是英文字母,接著是6個數字。 |
以前的身份證號碼是隨機分配的,沒有特別含義。 | 現行智能身份證號碼的分配是通過電子化系統進行的,每個號碼都有其特定含義。 |
身份證號碼中的括號內數字是校驗碼,為方便電腦驗證資料。 | 智能身份證號碼中的驗證碼使用先進算法產生,確保號碼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
身份證上的“***”傳言是土生土長的標誌,但實際上指的是成人和回港證資格。 | 智能身份證上的“***”如今代表特定的個人資料,包括出生地和居留權狀況。 |
原來「***」只代表18歲或以上及有資格申領回港證人士,三粒星旁有AZ才代表是於香港出生世及擁有香港居留權的人。
按:智能身份證號碼的背後意義已與舊有制度不同,請以官方最新資料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