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馮國璋病逝的消息,他的逝去不僅使國家痛失一位領袖,也預示着政局的紛繁複雜。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辭去副總統職務,選擇告老還鄉,潛居故里河間,淡泊名利。彼時北洋軍閥集團分裂成皖系和直系,馮國璋作為直系的領頭人,其離任引發了政局的一陣暗湧。
馮國璋在擔任副總統期間,見證了張勳復闢鬧劇的發生和落幕。1917年7月,張勳公然復闢清朝,引發公憤。代理總統馮國璋發布通電,討伐張勳,維護共和。張勳復闢失敗後,馮國璋將大總統職權歸還給黎元洪。國會選舉馮國璋為副總統,兼領江蘇督軍,辦公於南京。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馮國璋因張勳和倪嗣沖與北方各省督軍密謀同盟,而拒絕參與。他在8月中旬多次要求張勳和倪嗣沖返回安徽駐紮,不可逗留徐州。
護國戰爭爆發後,袁世凱欲任命馮國璋為徵滇總司令,但馮國璋稱病拒絕,並聯名其他省份軍閥發起”五將軍密電”,探尋撤銷帝制的意向。袁世凱得知密電,迫於各方壓力取消了帝制,並於3月23日解除馮國璋的參謀總長職務。
1915年3月,袁世凱妄圖借二十一條約聲勢復闢清朝。馮國璋得知消息,聯同張勳等軍閥發布聲明,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
自馮國璋出任江蘇督軍後,袁世凱便開始猜忌他。袁世凱曾特地派人誘導馮國璋明確表態支持帝制,但馮國璋始終態度曖昧。袁世凱憤怒之餘,冊封馮國璋為一等公,以示恩寵。
馮國璋在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被清廷封為二等男爵。這場鎮壓行動更令他功績卓著,備受清廷賞識。1913年7月爆發的”二次革命”中,馮國璋再次奉命率軍鎮壓,並於9月攻克南京。
1890年,馮國璋從北洋武備學堂畢業,並在1896年投奔袁世凱。他擔任過新建陸軍督練營務處總辦,中央練兵處軍學司司長等職務。1907年,馮國璋出任軍諮使,為袁世凱出謀劃策。
馮國璋,字華符,河北河間人,是北洋軍閥的領袖人物。他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
事件 | 時間 |
---|---|
病逝 | 1919年12月28日 |
代理大總統 | 1917年7月6日 |
當選副總統 | 1916年10月30日 |
袁世凱病逝 | 1916年6月6日 |
江蘇督軍 | 1914年6月30日 |
鎮壓「二次革命」 | 1913年9月 |
鎮壓武昌起義 | 1911年 |
任軍諮使 | 1907年 |
任軍學司司長 | 1903年 |
任教練處總辦 | 1901年底 |
加入新建陸軍 | 1896年 |
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 | 1890年 |
誕生 | 1859年1月7日 |
馮國璋:北洋軍閥的領袖
馮國璋(1859-1919),北洋軍閥的領袖,袁世凱死後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生平與事業
階段 | 事件 |
---|---|
清末 | 投筆從戎,加入北洋軍 |
民初 | 參與辛亥革命,任軍政部長、參謀總長 |
袁世凱時期 | 任總統黎元洪的幕後軍閥 |
護法運動 | 反對段祺瑞,出任直系軍閥首領 |
北洋政府時期 | 繼任大總統,持續派系鬥爭 |
軍事成就
馮國璋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參與過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他統率的部隊以訓練有素、作戰勇猛著稱。
戰役 | 成就 |
---|---|
甲午戰爭 | 參與旅順保衞戰 |
義和團運動 | 率軍平定天津、山海關等地 |
辛亥革命 | 發動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 |
政治生涯
馮國璋是一位實用主義的政治家。他主張和平統一,反對戰爭。他曾嘗試維持北洋軍閥的團結,但最終失敗。
任職 | 期間 |
---|---|
中華民國副總統 | 1913-1918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1918-1919 |
性格與評價
馮國璋個性沉穩老練,行事果斷。他既有軍人的鐵腕,也有政治家的謀略。但他也被批評為機會主義者,缺乏遠見。
影響與意義
馮國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是北洋軍閥的領袖,也是中華民國的第二任大總統。他的軍事成就和政治影響力,對20世紀初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延伸閲讀…
馮國璋_百度百科
馮國璋(北洋時期直係軍閥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