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理迦尊者,騎象羅漢,坐於象背,昂首闊胸,誦經聲聲,響徹四方。心懷眾生,目光如炬。象乃佛法象徵,比喻威能廣大,耐力十足。迦理迦原為馴象師,後出家修行證果,故名騎象羅漢。
十八羅漢,佛教傳説永世駐留人間,護持佛法的聖賢,源自十六羅漢加上兩尊者。皆為釋尊弟子,史實人物。十六羅漢盛行於唐朝,後演變為十八羅漢,緣由可能是中國文化對「十八」的偏好。
釋尊囑咐十六羅漢,佛滅後駐留人間,廣布佛法,澤被眾生。佛教東傳,藝術家繪製十六羅漢像,後發展為十八羅漢。現存最早十八羅漢像,乃五代張玄及貫休所作。蘇東坡為其題贊,標明羅漢姓名。宋代金光洞十八羅漢像亦極為珍貴。


唐玄奘西行取經歸國,攜回《法經記》,記載慶友尊者臨終宣佈十六大阿羅漢名號,十六羅漢遂流傳後世。清代造像時,為示尊敬,將慶友尊者及玄奘大師納入,形成十八羅漢。乾隆欽定十七、十八羅漢為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名號始確定。
迦理迦尊者,原為馴象師,象徵力量、耐力與佛法。梵文名Karika,意為騎象之人。他是佛陀身旁侍者,持象喻法,騎象弘道,心繫眾生。
特徵 | 迦理迦尊者 |
---|---|
身份 | 十八羅漢第七位 |
別名 | 騎象羅漢 |
坐騎 | 象 |
梵語 | Karika |
象徵 | 佛法威能、耐力 |
功德 | 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
騎象羅漢: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
騎象羅漢,又稱降龍羅漢或伏虎羅漢,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據説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六羅漢之一,以騎乘大象或降伏猛獸而聞名。
歷史起源
騎象羅漢的原型可能是古印度一位名叫「波羅那」的修行者。波羅那是一位象夫,後來皈依佛教,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由於他精通大乘經典,受到佛教信徒的推崇,逐漸被尊為羅漢。
形象特徵
騎象羅漢通常被描繪為:
- 頭頂光環
- 身穿僧服
- 手持錫杖或降魔杵
- 騎乘一頭威武的大象或伏卧於猛獸之上
降伏猛獸的故事
傳説中,騎象羅漢曾降伏了一頭兇猛的老虎。有一天,他在森林中修行,突然遭到老虎的襲擊。騎象羅漢不慌不忙,用錫杖指揮大象與老虎展開一場激烈的搏鬥。
最終,大象用長鼻將老虎捆住,騎象羅漢則用錫杖降伏了老虎。從此,人們將他尊稱為伏虎羅漢或降龍羅漢。
表:騎象羅漢的別名
別名 | 含義 |
---|---|
降龍羅漢 | 降伏毒龍 |
伏虎羅漢 | 降伏猛虎 |
金剛羅漢 | 以金剛不壞之身護持佛法 |
法力羅漢 | 精通佛法,具有超凡法力 |
象徵意義
騎象羅漢的形象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 大乘佛教的精神:大象象徵智慧、力量和堅定,代表大乘佛教的教義深廣無垠。
- 降伏煩惱:猛獸象徵著人的煩惱、習氣和惡念,騎象羅漢降伏猛獸,寓意著修行者降伏自己的煩惱,證得解脱。
- 護持佛法:騎象羅漢威武的形象,代表著護持佛法,弘揚正道。
寺廟供奉
騎象羅漢受到佛教信徒的廣泛崇拜,在許多寺廟中都供奉有騎象羅漢的塑像或畫像。其中,最著名的寺廟有:
- 四川峨眉山報國寺
- 安徽九華山化城寺
- 雲南昆明筇竹寺
結論
延伸閲讀…
騎象羅漢
騎象羅漢
騎象羅漢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其形象代表著智慧、力量、降伏煩惱和護持佛法。他的故事和象徵意義不斷激勵著佛教信徒,引領他們追求解脱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