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火化」是指將屍體經火葬處理後,將其化成骨灰的過程。火葬作為一種屍體處理方式,在世界各地逐漸受到推崇,尤其是為了節約有限的耕地資源。根據統計數據,中國大陸、美國、韓國等國的火化率已相當高,而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傳統更是盛行火葬。這種方式不僅為家人提供了一種紀念方式,也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態環保意識。
火葬場與火化爐
火葬儀式一般在火葬場舉行,那裏包括一個或多個火化室(chamber,爐室)或火化爐(retort,爐罐,甑)。火化爐是一個工業用的火爐,温度可高達870-980°C(1600-1800°F),確保能夠分解遺體。火葬場有時是禮拜堂或殯儀館的一部分,或者墓地提供的獨立設施或服務。
火化爐的操作
現代火化爐的燃料包括天然氣和柴油。然而,煤和焦炭一直使用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許多火化爐都配備了可調節的控制系統,用於監測火化時火爐的情況。
火化爐一次只能火化一具遺體,這是許多國家法律的規定,包括美國。但在某些情況下,為了防止疾病在人羣中傳播,病死者的遺體可能會進行集體火葬。
遺體的放置
放置遺體的地方稱為“retort”。它們採用耐火磚建造,以承受高温。為了保持其耐熱性能,這些磚一般每五年需要更換一次。現代火化爐都由計算機控制,以確保其正確和安全使用,例如,火化爐的門直至爐膛達到操作温度才能開啓。靈柩應儘快推入retort,以避免火爐的熱量通過頂部打開的門流失。使用charger(升高的手推車)可以快速地將靈柩推入火化爐,並能夠傾斜地將靈柩推入火化爐。部分火葬場允許家屬觀看這個過程。這有時是出於宗教儀式的需要,例如傳統印度教葬禮儀式。
火化爐的尺寸
絕大多數的火化爐都有標準尺寸。但一些大城市可能會使用超大火化爐,這些爐窯可以處理體重達200公斤的死者(441磅)。
並非所有過重的遺體都能使用火葬,有些可能必須改為土葬。此外,許多大型火葬場會另外設置一個小火化爐來處理幼年或夭折的兒童。
骨灰火化是現代社會中一種常見的葬禮形式,也被視為一種環保又節省空間的選擇。在骨灰火化過程中,遺體首先被送至火化場,然後進行火化程序。火化完畢後,遺骸會被研磨成細小的骨灰。
骨灰火化的優點之一是它能夠節省土地資源。相比傳統埋葬,骨灰火化只需一個小小的骨灰盒,而不是佔用大片土地的墓地。這對於土地有限的地區尤為重要,例如大城市。
此外,骨灰火化也有助於保護環境。火化過程能夠有效去除遺體中的有害物質,並減少棺材、墓碑等物質的消耗。同時,火化過後的骨灰可以進行環保墓葬,或者將其撒在特定區域,成為家人永恆的回憶之地。
雖然骨灰火化在現代非常流行,但仍然有些人對它持有疑慮和保留意見。有些人認為火化過程缺乏尊重和紀念價值,他們更偏愛傳統埋葬的方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骨灰火化,並把它視為一種現代葬禮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