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帛】驚揭魂帛背後秘密,揭開治喪4大習俗的神秘面紗!

【魂帛】驚揭魂帛背後秘密,揭開治喪4大習俗的神秘面紗!
項目 説明
陰間觀念 佛教認為人生死只是輪迴的開始,一切起因於業力,死後將依功德與業障轉生於六道。
助念 佛教認為臨終時刻的心念很重要,親屬或助念團應虔誠唸佛,幫助亡者堅定信念,平靜往生。
佛教喪儀 佛教喪儀主要包含助念、守靈、豎靈、誦經、告別式、火化或土葬、安靈、祭祀等。
法會功德 道教認為亡魂需經法會超拔,故於出殯前一天延請道士誦經,使亡者免於沈淪地獄。
禮儀細節 喪禮中的各種儀式細節,如入殮、移柩、發引等,應依據道教擇吉時辰,並載明於「日課表」。
地理擇地 道教重視地理與風水,擇地時會考慮亡者的生肖坐向,以選取吉位安葬或建塔。
沖剋生肖 道教認為喪事忌諱沖剋,擇吉日時時需避開與亡者生肖相沖的時辰。
魄散七七 道教認為人有七魄,去世後逐日散去,七七四十九日後魂魄各歸原位,故每七日舉行一次「做七」法事。
功德法會 道教認為透過誦經禮懺,可超渡亡魂,故於出殯前舉辦功德法會,祈求亡魂昇天。
入殮 道教稱將遺體放入棺木為「入殮」,或稱「入木」。
奠祭儀式 出殯前舉行的奠祭儀式,先由子孫祭拜,再由親友公祭,向亡者表達哀思。
土葬 道教傳統上採土葬方式,將遺體掩埋於墓地,並擇吉日進行相關儀式。
火葬 近年來火葬逐漸成為主流,道教亦不禁止火化,遺體火化後骨灰會放入骨灰罈,安置於靈骨塔或墓園。
安靈 道教於葬畢後將亡者神主牌奉回家中供奉,稱為「安靈」。
三年祭祀 依道教傳統,親人往生後第100天、週年、三年及合爐儀式等祭祀均不可或缺。
安撫亡魂 道教認為亡魂易生怨懟,故會透過燃燒紙錢、紙屋等方式安撫亡魂。
道教重視 道教重視喪禮的儀節和時辰,認為這些會影響亡者的未來。
各種儀式 喪事中的各種儀式,如入殮、移柩、發引等,均應依據陰陽五行及沖剋原理擇吉時辰。
擇地是選擇 擇地時考慮亡者的生肖坐向,並依道教風水原則選擇吉位。
道教認為人 道教認為人死後,其魄散七七四十九日,七七四十九日後魂魄各歸根復命。
道教受佛教 道教吸收佛教「輪迴」及「地獄」概念,發展出「地府十王」與「十八地獄」的説法。
功德法事 道教重視功德法會,認為透過誦經禮懺,可以超渡亡魂,拔除其罪業。
入殮 遺體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內,稱為「入殮」,或稱「入木」。
奠祭儀式 出殯前舉行的奠祭儀式,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的宗親、姻親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
火葬 火葬是指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是在墓地掩埋。
今人大都 今人大都行火葬。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
葬畢奉神主 葬畢奉神主(魂帛)以歸,稱為「反主」。而為神主(魂帛)安位祭祀,稱為「安靈」。
親人亡故後第100天、週年 親人亡故後第100天、週年都須祭祀,週年後再擇一吉日舉行三年祭祀和合爐儀式。
佛教認為, 佛教認為,一切的生與死都是因緣。所以當親人臨終時,毋須哀傷痛哭。且在臨終時,神識將離開肉體,是很痛苦的。因此,在臨終時候應保持安靜,不哭泣或拉扯臨終者,讓臨終者無掛礙,平靜離開人世。
佛教認為, 佛教認為,人的死亡,是另一輪迴的開始,且是「隨念往生」。因此臨終當下的心念很重要,若是一心向佛,自是得以往生佛國靜土。
助念就是幫助往生者 佛教認為人死後的靈識是
佛教不認同陰間 佛教認為人死後的靈識是「中陰身」階段,會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轉世輪迴。因此在中國傳統佛教葬儀裡,「做七」和「法會」是大事,都是幫助亡者消業積德。
佛教雖認為人死後的遺體 只是「臭皮囊」,但是仍是以恭敬心對待。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入殮,但沒有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棺內也不放一般傳統的「隨身庫」或「過山褲」等棺內物品。
佛教在遺體出殯前仍舉行的 奠祭儀式,與傳統喪禮相同,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姻親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家祭(奠)後由死者朋友、賓客拈香弔祭,是為公祭(奠)。
火葬習俗是佛教傳入 中土,並於宋代普遍被民眾接受。其後雖有減少,但今日在台灣已有近九成的民眾死亡後,
火葬 火葬是指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是在墓地掩埋。
今人大都 今人大都行火葬。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
佛教認為人死後49天內 即轉世輪迴,因此毋須有「安靈」祭拜做法。唯對於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安靈,以及家屬與亡者的情感寄託,而仍有與傳統喪禮相同的安靈與祭祀做法。
佛教把傳統 佛教把傳統的「百日」
助念就是幫助往生者 助念就是幫助往生者堅定信念,在親人氣絕,神識尚未離去的8-12小時內,家屬應虔敬助念。
殯葬流程與儀式內容 喪禮沒有絕對的標準流程,其呈現方式與講究程度,取決於個人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或興趣喜好,加上現今社會環境變化、家庭結構改變,治喪天數也已縮短許多。
不同宗教或地方文化 殯葬流程與儀式內容,因宗教信仰或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將帶大家認識常見的「殯葬專業術語」與「喪事用語」,與其藴含意涵。
擇地 擇地是選擇埋葬吉地,今人多行火化,火化後骨灰一般安置在靈骨塔,並依亡者生肖坐向選擇吉位。
道教誦「度人經」 道教誦「度人經」,其用意在引領亡魂到陰間,同時也具有拔度亡魂之意。
佛教則誦「彌陀經」 佛教則誦「彌陀經」,希望亡靈一心專念向佛,往生淨土。
遮神 在確認親人往生後的初期,會為其沐浴、更衣。而早期的神明、祖先牌位,多供奉在大廳處。故當逝者從卧房移至大廳的時候,習俗上會用米篩或紅紙遮擋神明與祖先牌位,避免讓神明與祖先直接接觸到遺體,以示尊重,直到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帷堂、闔扉、示喪 又稱「吊九條」,早期會使用竹竿架子架起一整匹的白布,折彎九次將逝者圍住,作為室內與室外的區隔,避免親友來訪時直接面對大體,同時也能夠避免陽光直射;目前多數會使用「棺圍」來取代;依禮俗,喪家在門口處需半掩門扉,且在大門處放置白紙標示自己正在喪期中,紙上會寫有嚴制(高輩份男性)、慈制(高輩份女性)或喪中,出殯後再移除。
舉哀 家屬會換上素色的衣物,例如白色或黑色等,男女分立左右兩側,一面哀傷地哭泣,一面表達哀悼之意;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在門外打破一個瓷碗,代表「碗破家圓」。
易枕與蓋水被 在舉哀完後的其中一個步驟,家屬會使用石頭或一疊銀紙,做為逝者的枕頭,依從古時信仰觀念,認為能夠為子孫帶來智慧,同時,也能讓逝者的面容更加安詳;另外,也會在逝者的口中放入硬幣、紅紙或者金箔(含殮),雙眼則放置銅幣遮蓋,此稱為「易枕」;再使用以白布製作、中間縫製紅布的被單,覆蓋在逝者身上,或者採用逝者生前所使用的被單,若是佛教信仰則可以使用蓮花被,此為「蓋水被」。
展開引言,強調魂帛於喪禮中的重要性。破題表示本文將介紹喪禮相關用語以及其藴含意義,並包含表格,回應委託人需求。 更衣

魂帛:古代中國喪葬文化的珍貴遺存

魂帛的意義與起源

魂帛,又稱「招魂幡」「招魂旛」,是古代中國喪葬文化中一種重要的陪葬品。相傳,漢代以前,中國人普遍相信人死後靈魂會歸返天界,因此在喪禮中,家屬會在墓穴或墳頭插上杆子,上面懸掛著寫有「招魂」字樣的布條或絹帛,希望引導逝者的靈魂返回故里。

魂帛 Play

魂帛的形制與內容

魂帛的形制多為長方形或條幅狀,材質則以絲帛為大宗,也有使用麻布或紙張者。其尺寸大小不一,一般長度在一公尺左右,寬度在二十公分左右。

魂帛

魂帛上的文字內容主要有三部分:

類別 內容
標題 通常寫著「招魂」「招魂旛」「魂帛」等字樣,表示此物之用途。
主文 以「故某官某某」「故弟子某某」等字樣開頭,記載逝者生前官職、姓名、生平事跡等資訊。
落款 寫明魂帛的製作時間、題跋人姓名或職稱。

魂帛的分類與特徵

魂帛可依其形制、材質、文字內容、製作年代等因素進行分類。其中,根據其形制,可分為:

  • 幡帛型:呈長條旗幟狀,通常懸掛於墓碑或墳頂。
  • 旌帛型:形似一面小旗幟,通常插於墓穴或墳丘。
  • 道場帛:大幅的絲帛,用於喪禮中的道場儀式。

魂帛的價值與研究意義

魂帛不僅是古代中國喪葬文化的珍貴遺存,同時也是研究歷史、宗教、民俗等領域的重要資料。其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歷史價值:魂帛記載了逝者的生平事跡,為瞭解古代人物、官制、社會結構等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 宗教價值:魂帛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生死的觀念、祭祀習俗和宗教信仰。
  • 民俗價值:魂帛作為喪葬用品,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民俗風情,可見證當時的喪禮制度和喪葬習俗。

結論

魂帛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獨特的一種陪葬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宗教、民俗價值。透過對魂帛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古代中國人的生死觀念和喪葬習俗,還能豐富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延伸閲讀…

治喪4大習俗- 開魂路、魂帛、招魂幡、喪燈 – 生命旅途有你有我

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