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池鄉(邵語:Qabizay;台灣話:Hî-tî-hiong;客家話:Ǹg-tshṳ̀-hiông),舊稱「五城堡」[1],位於台灣南投縣中部,日月潭為其著名的觀光景點。為原住民族邵族的傳統居住地,列為平地原住民鄉鎮,地方通行語為邵語[2]。
早在台灣史前時期,魚池地區即有人類在此活動。1900年(明治33年),日本考古學者在水社及珠仔山(今拉魯島)採集到打製石器及磨製石器數件。1955年(民國44年),國立台灣大學及南投縣文獻委員會之考古組也在光華島(今拉魯島)、水社、文武廟、青龍山麓的潭邊,採集石器與陶器數千件。證明在石器時代的文化已相當進步,並形成一個獨立的生活組織[3]:5。


漢人最早在魚池鄉落地生根,並與原住民族邵族和平相處。魚池鄉的名字不僅代表著這裡的地理特徵,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遊客們來到魚池鄉,可以一邊欣賞美麗的日月潭風景,一邊感受著這塊土地上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魚池鄉是一個充滿著歷史和文化底藴的地方,必定能給您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台灣南投縣中部,有一個被譽為「日月潭」的觀光景點,其所在的魚池鄉,舊名「五城堡」。魚池鄉是原住民族邵族的傳統聚居地,亦是台灣少數的平地原住民鄉鎮之一。當地主要的通行語言為邵語,活動可追溯至史前時期。
歷史淵源
明鄭時期(1661-1683年),漢人開始在台灣中部地區開墾,但當時魚池鄉尚無任何記載。直至清治時期(1683-1895年),魚池鄉開始納入行政管轄,諸羅知縣季麒光在1684年(康熙23年)的《台灣雜記》中提到「日月潭」,雖僅止於傳聞,但已是早期漢文文獻中對魚池鄉的初次提及。
1694年(康熙32年)的高拱乾《台灣府志》記載了諸羅縣的木武郡赤嘴社、水沙連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鱗倒咯社、狎裡禪戀蠻社、幹那霧社等地,其中思麻丹社即指現今日月潭畔的水社邵族聚落。1697年(康熙36年),鬱永河遊歷台灣時,已記載水沙連地區繳納貢賦,並提及日月潭中的珠嶼(今拉魯島)。
1721年(康熙60年)爆發朱一貴事件,水沙連各社參與抗清,不再繳納番餉,且頻頻出草對付漢人。事件平息後,1723年(雍正元年)劃出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設立彰化縣,水沙連地區歸其管轄。直至1726年(雍正4年)骨宗父子被擒,水沙連地區的情勢才告平息。1734年(雍正12年)設立水沙連堡,加強控制。
1775年(乾隆40年)左右,水社、頭社、貓囒、審鹿、眉社、埔里社等「水沙連六社」的概念形成,其中四社位於現今魚池鄉境內,屬邵族部落。請注意,這裡的眉社與埔里社不屬於邵族系統,而是位於今埔里鎮境內。
魚池
魚池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有著清澈湛藍的湖水,彷彿一個天然的寶石盒子。你可以在湖畔漫步,欣賞著湖水中的魚兒嬉戲。早晨的時候,湖面上瀰漫著一層薄霧,使得整個魚池更加神秘而迷人。
魚池的風景十分宜人,四周環繞著茂盛的樹木和鮮花,芳香四溢。你可以在湖邊找個舒適的位置,放心地嘗試釣魚,或是帶上一本好書,在湖邊的涼亭裡小憩片刻。魚池的空氣充滿了新鮮和活力,讓人感到愉悦和放鬆。
魚池也是個適合親子活動的場所。你可以帶著孩子們來這裡,一起觀察湖裡的生物,學習關於魚類的知識。孩子們肯定會對這裡的魚兒們充滿好奇,他們可以在湖邊玩耍,還可以品嚐當地的美食,如新鮮的烤魚和湖邊的冰淇淋。
魚池的另一個特色是湖中的小島。你可以租一艘小船,前往小島上遊覽,欣賞湖水的美景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在島上,你可以找到蓮花和各種水生植物,並欣賞到更多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這是一個可以讓你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絕佳場所。
魚池不僅僅是一個旅遊景點,它還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這裡的湖水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為周邊土地上的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環境。保護魚池的生態系統,保護這片美麗的自然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在你的下一次旅行中,不妨考慮來到魚池,感受它帶給你的美好。放鬆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享受這片恬靜的天堂。
延伸閲讀…
魚池鄉公所
F2Pool: Leading Bitcoin Mining 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