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飼養指南
環境與設備
- 環境選擇:安靜無擾、陽光充足、土質穩固(黏土或壤土)的地點,遠離污染源和盜竊。
- 池塘建造:深度適中,防逃牆高,設有曬台和餌料區,並做好水源管理(潔淨且無污染)。
生命週期
稚鱉期:


- 保持環境温暖濕潤,使用孵化池或室內水泥池。
- 提供易於消化的餌料(水蚤、細小動物),定期更新飼料台。
- 避免過度放養,根據氣温和餌料情況調整養殖密度。
幼鱉期:
- 逐漸過渡到室外池塘,提供遮蔭和休息處。
- 增加飼料中蛋白質比例(20%-40%),補充營養。
- 分離不同體型的鱉,防止殘食。
成鱉期:
- 提供充足的水域面積,池中設有小島和隱蔽區。
- 飼料應富含優質蛋白質(40%-60%),例如魚類加工副產品。
- 定期維護水質,控制藻類生長和疾病傳播。
常見問題:
疾病:
- 氣單胞桿菌感染:抗菌或磺胺劑治療。
- 黴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藥物、改善池況衞生。
- 病毒感染:無有效療法,預防為主。
寄生蟲:
- 外寄生蟲(蛭、蟎):硫酸銅或高錳酸鉀溶液殺滅。
- 內寄生蟲(吸蟲、棘頭蟲):使用抗寄生蟲藥物治療。
營養不良:
- 食慾不振(可能由環境應激引起):改善水質、調整飼料。
- 消瘦或浮腫(可能由營養不足引起):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
其他:
- 防禦危害(鳥類、爬蟲類等):加高圍牆、飼養警犬。
- 温度調節(尤其是在冬季):採用加温措施(地熱水、温室)促進生長。
注意事項:
- 避免使用帶鹽的食物(含鹽會引起甲魚浮腫)
- 保持水温適宜(23-28°C),避免温差過大。
- 定期換水,清理飼料殘渣以保持水質潔淨。
- 遵循科學養殖原則,避免盲目投餵或放任自流。
鱉飼養指南
前言
鱉是一種古老且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爬蟲類動物,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已被飼養了數百年。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鱉飼養正逐漸成為一項有前景的產業。本文將介紹鱉飼養的基本技術和管理措施,為鱉養殖提供指導。
一、池塘建設
鱉是一種喜靜、好曬、怕冷的動物。因此,池塘建設應符合其習性。
– 池塘大小:每畝可飼養鱉200-300公斤。
– 池塘形狀:長方形或長條形。
– 池塘深度:淺水區深度為0.5-0.8米,深水區深度為1.5-2米。
池塘類型 | 深度 | 比例 |
---|---|---|
淺水區 | 0.5-0.8米 | 60-70% |
深水區 | 1.5-2米 | 30-40% |
二、水質管理
鱉對水質要求較高。以下水質指標應保持適宜:
– 温度: оптимальная 温度範圍:18-28℃,適宜温度:20-25℃。
– PH值: 6.5-8.5。
– 溶氧: >5毫克/升。
– 氨氮: <0.5毫克/升。
三、飼料投餵
鱉是肉食性動物,飼料中應富含動物蛋白質。以下為飼料組成:
– 魚蝦: 草魚、鯽魚、蝦等。
– 肉類: 豬肉、牛肉、雞肉等。
– 飼料添加劑: 維生素、礦物質等。
鱉齡 | 飼料組成 |
---|---|
稚鱉 | 小魚、蝦 添加劑:5% |
亞成鱉 | 魚、肉類 添加劑:3% |
成鱉 | 魚、肉類 添加劑:1% |
四、疾病防治
鱉常見疾病包括腐甲病、腸炎等。應做好以下疾病防治措施:
– 定期消毒: 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池塘和飼料。
– 藥物預防: 定期使用抗生素預防疾病。
– 及時治療: 一旦發現鱉生病,應立即隔離治療。
五、繁殖管理
鱉的繁殖方式為卵生。繁殖期一般為5-9月。雌鱉一年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10-20枚。
– 配種: 選擇體格健壯、無疾病的種鱉進行配種。
– 產卵: 雌鱉擇沙質地或草叢中產卵。
– 孵化: 鱉卵孵化時間一般為60-90天。
六、收穫與銷售
鱉的收穫時間一般為秋季。收穫方法有投餌誘捕、地籠捕撈等。鱉可銷售鮮活或加工成鱉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