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尾穴位置】鳩尾穴痛 |打嗝不停怎麼辦 |2穴位輕鬆按立即止嗝 |

【鳩尾穴位置】鳩尾穴痛 |打嗝不停怎麼辦 |2穴位輕鬆按立即止嗝 |

導讀:按摩鳩尾穴作用處有消除和情緒,帶來心態安寧睡眠。

鳩尾穴位位置人體哪裏呢,怎麼找?本文圖解鳩尾穴位位置圖和按摩手法。

    【鳩尾穴位置】上腹部,前線上,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

劍包埋於腹肌鞘內,觸及,可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針灸 甲乙經》:“臆(胸)前蔽骨下五分”(即:劍突下半寸);《針灸資生經》:“人骨者,歧骨際下行一寸。

”(即:胸劍結合部下1寸)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姿勢。

心窩正下方,底下肋骨處。

即:胸骨突起處下緣。

指頭觸摸左右肋骨下方,中心合起來地方胸骨下端,而位於這胸骨下段l寸地方鳩尾穴。

    【取穴】仰卧位,上腹部,前線上胸劍結合點神闕線8分,連線下7/81/8交點處。

壓有酸脹感(圖①)。

    【穴位解剖】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鳩尾穴】 Jiū wěi(RN15),經穴名。

出《靈樞。

九針十二原》。

屬任脈。

膏原穴。

“前”,前面。

鳩尾穴位置 Play

別名:尾翳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鶻穴,骬骬穴,臆前穴。

    【穴位含義】任脈天部氣此會合。

    【名解】“鳩尾”,斑鳩尾,形容胸骨劍突,穴下。

《素問。

氣府論》王冰注:“鳩尾心前穴名,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

    (1)鳩者鳥之一種,其習性特徵鵑相近,鳩與鵑之處即是營巢,而是其它同類鳥巢內下蛋並它鳥代孵化。

尾者餘,指鳩鳥餘下物。

鳩 尾名意指:任脈天部氣此會合。

本穴物質任脈熱散於天部浮游氣,本穴後聚集狀,此氣鳩鳥餘物,故名鳩尾。

    (2)“尾翳穴”。

“尾”,餘。

“翳”,羽毛做華蓋穴。

尾翳名意指本穴氣血天部浮游氣。

理同鳩尾名解。

    (3)“骭”。

胸前骨。

“骭”,腿骨或肋骨。

骭名意指任脈天部層次絡脈之氣此收引冷降變化。
鳩尾穴位置

本穴物質任脈絡脈之氣,所處天天部,其變 化為收引冷降,表現出腎水收引特徵,故名“骭”。

尾,餘。

,黃色分泌物,脾土塵埃。

尾名意指本穴天部氣中有脾土塵埃。

    (4)“神府”。

“神”,鬼,指天部氣。

“府”,府宅。

神府名意指任脈天部氣此聚集。

理同鳩尾名解。

    (5)“骭鶻”。

“骭”,腿骨。

“鶻”,鳥科動物,隼類,似山鶴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

鶻指穴內氣血天部氣,青黑色指穴內氣血有腎氣收引冷降性。

骭鶻名意指任脈氣血此散熱冷降變化。

理同鳩尾名解。

    (6)“臆前穴”。

“臆”,胸。

“前”,前面。

臆前名意指本穴位於胸前,無它意。

    (7)任脈絡穴。

本穴物質任脈天部浮游氣聚集而成,本穴有聯絡任脈各部氣血作用,任脈絡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天之上部浮游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濕。

    作用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安心寧神、胸定喘

    主治疾病:胸痛,心痛,心悸,,癲癇,,胸中,咳嗽氣喘,嘔吐,呃逆,腹脹,反胃,胃痛。

    古代記述: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人報道:胃炎。

    現代常用於:消除、治療暈車暈船、可以緩解性格。

    穴位配伍:鳩尾穴配梁門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配三關、足三里穴治嘔吐。

    鳩尾穴配湧泉,有化痰作用,主治癲癇,嘔痰沫。

配中脘、少商,有和胃化積,行氣作用,主治食癇,胃脘,不得眠。

    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刺灸法: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鳩尾穴位置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治法原則】寒補灸,瀉針出氣。

    【針灸療法】向下斜刺鳩尾穴0.3~0.5寸,不可過。

    【艾灸療法】艾炷灸鳩尾穴3~5壯,艾條温灸鳩尾穴15~20分鐘。

    【按摩療法】兩個大拇指壓鳩尾穴,作圈狀按摩,左右各60次。

    【注意】鳩尾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從女性人體穴位高清圖可以看出,左側紅線是任脈穴位,右側藍線是足陽經,本文……詳細>>艾灸什麼能治病,現代人需要艾灸,什麼情況下不能灸每天搓一搓,告別你“難言之隱”!從女性人體穴位高清圖可以看出,左側紅線是任脈穴位,右側藍線是今天我們講問題,指是兩天以上沒有去廁所排便,或者排現代生活,脊椎病患病人羣日益擴大,是白領一族,十之八九有肩絡穴,膏原。

【釋名】鳩尾,斑鳩尾,形容胸骨劍突,穴下。

《素問‧氣府論》王冰註:「鳩尾心前穴名,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

」【位置】上腹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

劍包埋於腹肌鞘內,觸及,可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臆(胸)前蔽骨下五分」;《針灸資生經》:「人骨者,歧骨際下行一寸。

」【解剖】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經: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位置】上腹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

鳩尾穴位置 Play

延伸閱讀…

打嗝不停怎麼辦?2穴位輕鬆按立即止嗝

鳩尾穴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釋名】鳩尾,斑鳩尾,形容胸骨劍突,穴下。

《素問‧氣府論》王冰註:「鳩尾心前穴名,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

」【位置】上腹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

劍包埋於腹肌鞘內,觸及,可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臆(胸)前蔽骨下五分」;《針灸資生經》:「人骨者,歧骨際下行一寸。

」【解剖】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經: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鳩尾穴位置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鳩尾,斑鳩尾,形容胸骨劍突,穴下。

《素問‧氣府論》王冰註:「鳩尾心前穴名,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

」【位置】上腹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

劍包埋於腹肌鞘內,觸及,可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臆(胸)前蔽骨下五分」;《針灸資生經》:「人骨者,歧骨際下行一寸。

」【解剖】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經: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位置】上腹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

延伸閱讀…

鳩尾穴痛- 穴道按摩與穴位引導經絡功效圖解

按摩鳩尾穴的作用與好處

劍包埋於腹肌鞘內,觸及,可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臆(胸)前蔽骨下五分」;《針灸資生經》:「人骨者,歧骨際下行一寸。

」【解剖】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經: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上腹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

劍包埋於腹肌鞘內,觸及,可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臆(胸)前蔽骨下五分」;《針灸資生經》:「人骨者,歧骨際下行一寸。

」【解剖】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經: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解剖】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經: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肌肉:腹直肌起始部。

神經: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

【操作】向下斜刺0.3~0.5寸,不可過。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5~20分鐘。

【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古典:心痛,驚癇,心腹,胸中,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

現代:胃炎。

【配穴】食癇:鳩尾、中脘、少商。

五癇:鳩尾、神門、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