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開漳聖王廟】鳳山開漳聖王廟 |鳳邑開漳聖王廟 |鳳山開漳聖王廟 |

【鳳山開漳聖王廟】鳳山開漳聖王廟 |鳳邑開漳聖王廟 |鳳山開漳聖王廟 |

開漳聖王廟位於高雄鳳山忠義街上,中山西路與青年路交叉口;此座開漳聖王廟建於1975年清嘉慶年間,竣工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年歷史,雖數次翻修,廟內保有許多蹟,工法緻、栩栩如生石雕,使廟內氣勢、氛圍。

開漳聖王唐朝南蠻開建漳州功臣陳元光,其深受地方百姓愛戴之首任漳州刺史。

潮州匪殉職,當朝感念其奮勇衞國情操而立廟表彰。

開漳聖王自此成為福建漳州地方神明,漳州移民來台開墾地安定後,建開漳聖王廟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開漳聖王廟神跡靈驗而香火鼎盛、世代相傳。

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清代來台開墾漳州先民,地安定後,將家鄉開漳聖王廟香火分至鳳山土造祠堂,祈求保佑移民、風調雨順。

鳳山開漳聖王廟 Play

廟宇廣場腹地,許多競技表演或婚宴喜慶喜歡選擇此舉辦,人潮絡繹不絕、遊客如織。

傳承百餘年開漳聖王廟是體驗地文化、瞭解風土民情不可錯過之處。

開漳聖王廟位於高雄鳳山忠義街上,中山西路與青年路交叉口;此座開漳聖王廟建於1975年清嘉慶年間,竣工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年歷史,雖數次翻修,廟內保有許多蹟,工法緻、栩栩如生石雕,使廟內氣勢、氛圍。

開漳聖王唐朝南蠻開建漳州功臣陳元光,其深受地方百姓愛戴之首任漳州刺史。

潮州匪殉職,當朝感念其奮勇衞國情操而立廟表彰。

開漳聖王自此成為福建漳州地方神明,漳州移民來台開墾地安定後,建開漳聖王廟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鳳山開漳聖王廟

開漳聖王廟神跡靈驗而香火鼎盛、世代相傳。

清末日治殖民期間,龍山寺、雙慈亭、與城隍廟並列高雄鳳山四大古廟,為地方民眾信仰中心之一。

「鳳邑開漳聖王廟」位於高雄鳳山中山西路上,廟內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另配祀馬仁將軍及李伯瑤軍。

陳元光是唐高宗年間泉州、潮州一帶夷亂功臣,受封首任漳州刺史,深受百姓愛戴,後來賊刺死,朝廷下詔立廟,泉彰百姓尊稱其「開漳聖王」,是漳州人信仰神祇。

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清代來台開墾漳州先民,地安定後,將家鄉開漳聖王廟香火分至鳳山土造祠堂,祈求保佑移民、風調雨順。

到了嘉慶六年 (西元1801年),改建為「鳳邑開漳聖王廟」,光緒年間擴建。

清末日時期,開漳聖王廟神跡靈驗而香火鼎盛、佔地,當時鳳山龍山寺、雙慈亭、城隍廟稱為「鳳山四大古廟」。

民國六十一年,建築且適逢都市計劃,於是開漳聖王廟,現在廟雖是40年前新建,但是仍保留有蹟文物。

廟宇側殿門前有單龍石柱;廟正門有栩栩如生鏤空石雕,猶如布袋戲戲台畫面配置搬演著開漳聖王故事;大門兩位門神(尉遲恭及秦叔寶),大器而畫風,是台南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遺作;而主神上方「龍中燕翼」匾額,是嘉慶六年建廟時傳承鎮廟寶之一。

另外廟裡有兩座有故事無字石碑,民國三十一年日時期日警制壓知識份子,當年該廟管理人李元平擔任台灣文化協會鳳山地區負責人,遭日軍誣陷抗日分子,並受到死刑,廟方保護同志免受株連,因此這兩座嘉慶時期紀錄沿革石碑上文字磨平,故只能看到石碑,上面沒有了文字。

開漳聖王廟廟埕廣場,常有民俗演藝活動此舉辦。
鳳山開漳聖王廟

每週二晚上五點後,會有夜市擺攤,廟埕廣場延伸一旁文聖街上。

夜市裡有多家十幾年老攤子,一設攤吸引顧客排隊。

開漳聖王廟步行到最近捷運鳳山站只需10分鐘,若是到開漳聖王廟看戲,建議不妨一點抵達鳳山,安排鳳山半日遊或一日遊。

台灣先民開墾時鳳山稱「下埤頭」(今鳳山市),康熙年間台灣一府三縣中鳳山縣,縣治地點原左營,林爽文事變後,縣城遷下埤頭並建立鳳山新城。

所以我們認為舊城,當時來説其是新城。

光遠路312巷裡,過去以番薯做為主食年代,有十多家商販販售番薯,因而稱為番薯街,有幾家商號維持傳統販售番薯。

鳳山開漳聖王廟 Play

延伸閱讀…

鳳山開漳聖王廟- 鳳山區- 高雄市

鳳山開漳聖王廟

鳳山舊城城區一個L型短靴,若有半天時間,可搭乘捷運到大東站,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起點,門口有自動機器可租借公共腳踏車,往西向開漳聖王廟方向出發,可舊城東邊中心點,橫切舊城中央北區,抵達城西邊,沿途既有文化景點有知名美食小吃,是一趟同時文化涵養味蕾小旅行喔。

2012年3月開幕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張瑪龍建築師荷蘭de Architekten Cie事務團隊設計,醒目白色薄幕天頂,是引人注目視覺焦點。

具有隔功能白色薄膜,既能阻擋太陽兼具通風效果。

建築混擬土清水模為建材,但具現代感,牆面大面積使用輻射玻璃,既帶來穿透空間感,能隔絕紫外線和散熱。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有劇場、圖書館、展場三個主要藝文功能,假日於劇院大廳舉辦免費音樂表演,並有各類主題入門講座,使這裡成為週末遊客散步休閒新據點。
鳳山開漳聖王廟

行政管理棟一樓設有「鳳山歷史教室」,小小的展示空間,呈現鳳山城歷史發展,並提供周邊好吃好玩各項資訊,合作認識鳳山旅遊起點。

中文化藝術中心前光遠路,聚集餐飲老店。

「吳記餅店」是傳承七十多年老字號,第一代廣州來台,鳳山兵仔市場製餅販售起家,第二代路上設立總店,豆椪、鴛鴦餅、蝦米肉餅中式口味禮餅,是高雄一輩人家心目中無可取代口味,成為來鳳山遊玩最佳伴手禮之一。

而幾户隔「倆伯羊肉」是到晚顧客絡繹不絕,煮到帶筋羊肉,佐獨家調味,無論是各式乾炒羊肉或燉湯十分受到歡迎,讓人甘願排上長長隊伍等待。

「香香香臭豆腐」號稱一年365天不休息,每到傍晚光遠路中正路口擺攤,小巧Q彈臭豆腐需沾浸獨家醬油,泡菜是口感,。

光遠路312巷裡,過去以番薯做為主食年代,有十多家商販販售番薯,因而稱為番薯街,有幾家商號維持傳統販售番薯。

延伸閱讀…

鳳邑開漳聖王廟

開漳聖王廟

而沿著指標走,位於鳳明街上鳳儀書院創建於1814年,是鳳山市第一間民間興辦學堂,是台灣規模清朝古書院,建築磚造及木造結構,屋頂上鳳形鐵條,象徵「有鳳來儀」。

歲月陳跡年久失修,因此目前政府單位正在進行整修工作。

城隍廟緊鄰鳳儀書院旁。

城隍爺是城池守護神,因此鳳山縣城建立後,當時知縣於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新建城隍廟。

城隍廟日本台期間日軍利用陸軍病院,因而殘破不堪,前後包括清朝年間、光復後歷多次整修,才有今日面貌。

城隍廟分前後二殿,前殿主祀「鳳邑城隍尊神」,後殿同祀「東嶽天齊仁聖大帝」。

走進城隍廟,感受到氣氛,上方「你來了」匾額,揭示人會死亡來到城隍爺前。

八角型天井繪有八仙圖案,懸掛著大算盤象徵城隍爺算出一生功過善惡,提醒人在世時要謹言慎行,多行善事。

前殿左右兩尊範、謝將軍(即俗稱七爺、八爺),以及瞪著炯炯雙眼木刻盤龍,禁令人生起敬畏。

鳳明街出到曹公路,能看到以其路名曹公廟。

鳳山百姓尊稱「曹公」曹謹,是清道光年間鳳山知縣。

他道光17年(西元1839年)解決農田,引九曲塘下淡水溪,興建長達一百三十多公里的圳道,使農田水園,鳳山地區稻作收成從原本一年一作變成一年兩熟,使農民年豐收、百姓不用受水患。

而新圳完成後,曹公圳灌溉田地涵蓋整個大高雄平原區,是台灣十分且具代表性水利工程。

同時,曹公圳環繞鳳山舊城五城門六砲台,是防禦設施,帶動當時「下埤頭」(鳳山城)街市經濟發展。

百姓為感念曹謹鳳山縣城功績恩澤,興建曹公祠(後升格曹公廟)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