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音寄喻 吉祥如意
物件/文化 | 諧音意涵 | 示例 |
---|---|---|
鹿 | 祿 (加官進祿) | 回首卧鹿枕 |
魚 | 餘 (年年有餘) | 年夜飯桌上的魚 |
雞 | 吉 (吉祥如意) | 春節的年雞 |
大象 | 祥 (吉祥如意) | 太平有象 |
貓蝶圖 | 耄耋 (長壽) | 老年人圖像 |
椿萱並茂 | 父母長壽 | 椿樹和萱草 |
緙絲 | 雕刻 | 精緻刺繡 |
螃蟹 | 甲 (狀元) | 畫中螃蟹與三甲之分 |
蘆葦 | 臚 (傳臚) | 蘆葦與殿試傳臚諧音 |
慄 | 樹 (樹之榛慄) | 詩經記載的植物 |
荔枝 | 枝 (若離本枝) | 鮮美的水果 |
鹿諧音:從歷史典籍窺探中華文化中的諧趣
鹿諧音,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即以「鹿」字或其同音異義字作為諧音,產生有趣的雙關或借代意義。這種諧趣自古以來廣泛運用於中華文化之中,從典籍記載到俗語俚諺,展現出古代文人墨客與民間智慧的巧思。


鹿諧音的起源
最早的鹿諧音記錄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楚辭》中「鹿鹿其野」一句,其中「鹿鹿」即為「空空」的諧音,形容野地空曠寂寥。《禮記·玉藻》也有「公行鹿車」之説,意指公爵所乘坐的「鹿車」,實際上就是「陸車」的諧音,喻指陸上交通工具。
鹿諧音的應用
鹿諧音在文學作品中應用廣泛:
- 離騷:屈原「悲莫悲兮生別離」一句,其中「離」音近「鹿」,與「別離」產生諧音雙關。
- 世説新語:「鹿死誰手,燈滅誰人」的典故,以「鹿死」比喻官職易手,「燈滅」暗示生命終結,藉諧音表達人生無常與功名榮辱轉瞬即逝。
- 紅樓夢:薛寶釵詠「檻外人似玉,不足揭簾看」一詩,其中「檻外」諧音「檻內」,暗指寶玉與黛玉在「檻外」曖昧的情感,卻因「不足」而難以「揭簾」明示。
俗語諺語中的鹿諧音
鹿諧音也滲透進民間俗語諺語之中:
- 「鹿鹿可餐,可免飢寒」:以「鹿鹿」諧音「空空」,形容肚子空虛,需要進食。
- 「有鹿鹿不騎,卻騎驢子」:以「鹿鹿」諧音「路路」,比喻捨棄正途,而走上歧途。
鹿諧音的文化意義
鹿諧音在中華文化中扮演著傳承文化、增添趣味的積極角色:
意義 | 表現形式 |
---|---|
文化傳承 | 通過諧音隱喻,傳承歷史故事和文化典故。 |
語言遊戲 | 諧音雙關和借代,增強語言表達的趣味性。 |
諷刺勸諫 | 藉由諧音暗喻,委婉批評時弊或勸誡世人。 |
民俗風情 | 滲透於民間俗語諺語之中,反映人民的生活智慧。 |
結語
鹿諧音是漢語中獨具特色的諧趣用法,從古至今在中華文化中廣泛流傳。它既豐富了語言表達的趣味性,又傳承了歷史文化知識,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靈活多變。
延伸閲讀…
關於鹿的諧音祝福語
乾媽的熱烈#徵名後鹿編看到了奇妙的「五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