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什麼動物? 麒麟,又稱勾陳、騏驎、麒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神獸之一。它常被用來象徵祥瑞,擁有仁獸的性格,身體各部分都像其他動物,有著龍的頭、鹿的形狀、馬的腳、牛的尾巴,背上有五彩毛紋。麒麟的存在被視為太平盛世或聖人統治的象徵,因此它也被稱為瑞獸。
麒麟:中國神話中的仁獸


麒麟傳説
麒麟,亦稱勾陳、騏鯤、麒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神獸,相傳是應龍的子孫。3 麒麟常與龍馬混淆,但它們有着不同的象徵意義和歷史記載。在中國古代,麒麟被用來象徵祥瑞,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説能活兩千年之久。麒麟性格温和,雖然身上有攻擊敵人的武器,但它不傷害人畜,也不踐踏昆蟲花草,因此被譽為仁獸。4
麒麟的特徵與演變
根據唐宋之前的文獻記載,麒麟沒有鱗片,多被描述為似鹿、獨角、有毛的動物。2 《大戴禮記・易本命》記載:“…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 在這裏,麒麟被歸類在有毛動物(有毛之蟲),而不是有鱗動物(有鱗之蟲)。然而,從宋元之後,文獻中開始出現麒麟長有鱗片的描述,麒麟的形象逐漸向龍馬靠攏。例如,宋朝沈括《夢溪筆談 · 異事》記載:“至和中,交趾獻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鱗,首有一角。” 《元史·五行志》記載:“至大四年,大同宣寧縣城民家的牛生一犢,其質有鱗無毛,其色青黃,類若麟者,以其鞹上之。” 元明以後乃至現代,麒麟創作的藝術形象逐漸固定在龍首、馬身(或鹿身)、有鱗,大多為雙角,但也有獨角形象的創作,如明代《三才圖會》中的麒麟畫像。明清乃至民初的創作仍為偶蹄(像鹿蹄、牛蹄),但現代流行文化中的創作多為奇蹄(像馬蹄),基本上已經和龍馬的形象一致。
麒麟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所述,中國民間信仰中,有所謂的“四靈”之説。《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麒麟在節慶活動中尤為客家人所重視。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被賦予了美麗的想象。傳説中的麒麟非常温順善良,不傷害任何生命,甚至不會折斷草木,可以説是“仁獸”(《説文解字・麒》),因此受到以耕讀為重的客家人的崇拜。5
《詩經》中的麒麟描述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1
這首《詩經・周南・麟之趾》讚美了麒麟這位仁獸,表達了對其温順和高貴的讚賞。
出處 | 內容 |
---|---|
《説文解字》 |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
《春秋感精符》 | “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剮胎,不剖卵,則出於郊。” |
《文選·劉琨<進勸表>》 | “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 |
注:本文已根據原資料進行大量改寫,以適應上述要求。
麒麟是什麼動物
麒麟是一種傳説中的神奇生物,被認為是中國神話中最美麗和神聖的動物之一。傳説中,麒麟具有神聖的力量和不可思議的能力,被譽為財富、幸福和吉祥的象徵。
麒麟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的外表結合了不同動物的特徵。傳説中,麒麟有鹿的身體、牛的尾巴、馬的蹄子、獅子的尾巴和龍的鱗片。它擁有一身金黃色的毛髮,眼睛閃耀著智慧和靈性。
麒麟被認為是一種神聖和和平的力量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中,麒麟被認為是一種保護者,能夠驅逐邪惡和煩惱,為人們帶來幸福和吉祥。它也被視為慈善和仁慈的象徵,代表著對人類的憐憫和仁愛。
在古代中國,麒麟是帝王的象徵。它被視為帝國的守護神,象徵著帝國的權威和尊貴。麒麟的形象常常出現在皇宮的建築和宮殿的裝飾中,彰顯出帝王的威嚴和尊貴。
雖然麒麟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麒麟代表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崇拜,象徵著人們對幸福、和平和吉祥的渴望。在中國的許多節日和傳統活動中,麒麟的形象經常出現,給人們帶來歡樂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