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幾個】初學者必看16張麻將玩法 |一副麻將有多少張牌 |麻將牌一共有幾個 |

【麻將幾個】初學者必看16張麻將玩法 |一副麻將有多少張牌 |麻將牌一共有幾個 |

一副麻應該有144張牌,分為筒子1——9、條子1——9、萬字1——9三種各四張108張;東南西北風向各四張16張;中發白各四張12張;有四花(春夏秋冬)四百搭(梅蘭竹菊)共8張,這樣一副麻將牌應該是144張牌。

於中國地大物博南北玩法各異,加之玩家創造出許多玩法,所以有地方玩沒有花清一色136張,有地方玩四花四百搭144張。

一副麻可以玩出許多花樣,學吧,玩高興!筒牌36張,條牌36張,萬牌張張,花牌8張,風牌16張,紅中4張,白板4張,發財4張,共計144張。

望採納!台灣麻 16張 152一副麻將牌,主要有136張,近代加上花牌和百搭,共計144張。

萬字:一萬到九萬各4張牌,共36張。

索子:一索到九索各4張牌,共36張。

筒子:一筒到九筒各4張牌,共36張。

四風:東風、南風、西風、北風各4張牌,共16張。

三箭:紅中、髮、白板各4張,共12張。

以上主牌每張4張,全副共有136張。

坐花:春、夏、秋、冬(或梅、蘭、竹、菊,或風、花、雪、月,或漁、樵、耕、讀,或天官、聚寶盆、小貓、老鼠)四張。

百搭:(或聽用),四張。

28張風,36張餅,36張萬,36張條,總共136張牌,每張牌有四個北方麻有136張牌,南方麻多8張花牌,有144張,不過南方有些地區北方麻少了中發白、東南西北28張,只有108張。

不過,有些麻有84張、112張、116張、120張、148張、152張。

但108、136、144張才是常用。

麻將中萬字牌與筒子牌、索子牌合稱序數牌,一共108張。

其中:1、萬子牌:一萬九萬,各4張,共36張。

2、筒子牌:一筒九筒,各4張,共36張。

有地方稱為餅,一餅到九餅。

3、索子牌:從一索九索,各4張,共36張。

有地方稱為條海一條到九條。

主要有136張,近代加上花牌和百搭,共計144張。

麻,稱麻雀,是一種源自中國棋牌類遊戲。

遊戲參與者四人。

麻雀各地規則(是番數或得分計算方式)有,但基本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置換和取捨規則拼出某些組合牌型,並阻止手達成目的。

麻雀組合方式變化多端,有些運氣成份之外,側技巧、摸牌及捨牌間策略運用。

比起撲克,麻雀不但講求記憶能力和複雜概率計算,還要猜測其餘三家手中可能牌型,才有機會於牌局中勝出。

麻東亞東南亞地區,是漢字文化圈中盛行,是娛樂打發時間遊戲,能夠讓玩家聯繫情感。

所謂「馬弔牌」,只是清人及人稱謂,明時稱呼。

麻將幾個 Play

第一類序數牌,分「筒子/餅子」、「索子/條子」、「萬子」三門,每門有序數一九牌各四張(三門共108張)。

第二類是字牌,包括「東、南、西、北」四款「風牌/四喜牌」及「中、發、」三款「箭牌/三元牌」,每款四張(七款28張)。

因此於遊戲麻雀有基本牌136張。

另外東南亞國家會額外加入百搭牌,其中一種加法是筒子、索子、萬子、字牌百搭牌各一張;香港、廣東、福建、台灣、南昌、北京地會加入了華人感物喻志象徵「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八張花牌。

古代麻雀有骨製、竹製或象牙製,現代麻雀多壓克力或塑膠製成。

一副麻雀牌張,有骰子及其他道具,例如日本麻雀有「點」。

而大部分麻雀有一件稱為「莊」或是「圈風器」塑膠道具,用來識別莊家顯示「圈風」。

首則麻雀牌具記錄1875年出現,所描述乃美國外交官吉羅福轉贈博物館藏品;首度有文獻此遊戲名字記為「麻雀」,1894年(後詳)。

史上第一本麻雀譜《繪圖麻雀牌譜》[1]作者沈一帆指「麻雀始……不過三十餘年」。

該牌譜成書於1914年,即作者認為麻雀始於1880年前後。

清末曾於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指於《十葉野聞》(1917)説,北京,麻雀於光緒末葉,甲午戰爭結束(即1894年)後流行,1900年大盛[2],與前述幾個年份相近。

徐珂《稗類鈔》(1916)[3]指麻雀於光緒、宣統年間盛行,不過他説麻雀太平軍發明,時間比起上述首則麻雀牌具記錄早了起碼十年,但屬十九世紀後半。

由此種種,可推測麻雀始於晚清,是近代遊戲。

麻雀發源地,有寧波與閩粵二説。

沈一帆(1914)[1]指「麻雀始,始於寧波,不過三十餘年,繼及蘇浙兩省,達北京」,主張寧波説。

徐珂《稗類鈔》(1916)[3]一處説「始於浙寧波,其後不脛而走,遂徧南北」,另一處謂「粵寇起事,軍中用以賭酒,……行之未幾,流入寧波,而普及矣」,內容莫衷一是。

杜亞泉《博史》(1933, p.35)[4]認為麻雀「流行於閩粵瀕海各地及海舶間。

清光緒初年,寧波江廈延及津滬商埠」,即主張閩粵説,而楊蔭深《中國遊藝研究》[5](1946, p.99)認同他的説法。

戴愚盦(1934)《沽水舊聞》指麻雀是盛宣懷他掌管天津海關時百粵帶那兒,主張閩粵説[6]。

潘俊(1937)記錄了一個父老相傳故事:明末寧波江東地方,王翁製作一百三十六張竹牌,後人其賭博[7]。

協彪(1939)稱「三百年來,四十張馬吊,演變,變成每樣五張紙牌。

七八十年中變成每樣四張麻將牌」[8]。

史上首部英語麻雀譜作者Joseph Babcock(1920, p.110)[9]認為「麻雀可能源自寧波,儘管有人指福建才是起源地」。

美國人類學家及遊戲研究者史超域·古連(1895a, p.140)[10]並無討論過麻雀起源地,但他引述另一遊戲收集者爵士,謂當時麻雀遊戲(書中稱為「中發」「Chung fát」)限於江浙一帶,所述較吻合寧波起源論。

然而吉羅福麻雀牌源自福州,記錄時間任何其他麻雀牌來得,故此符合閩粵起源論。

,麻雀實際發源地,未有定論。

至於麻雀地,(例如上述多數作者)是寧波。

寧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口岸,而寧波話「麻雀」與「麻」同音,以及日本保留「麻雀」作書面稱呼,讀音是「マージャン」(羅馬字:mājan),可見寧波影響。

麻雀形成,可遊戲名稱、牌張玩法三方面分述。
麻將幾個

其名稱牌張,公認源自古代「馬弔」紙牌,但論玩法,馬弔是類似現代「打天九」大擊小遊戲[11],像麻雀鬥湊成組合。

若説麻雀玩法源自馬弔,應屬謬誤[註 1],令人混淆。

例如香港,受到無綫電視裝劇集影響,「麻雀稱馬弔」一説十分流行,以至人們誤以古代馬弔玩法現代麻雀小異。

中國大陸有報章[12]相傳[3]宋儒楊大年所著《馬弔》誤為《麻將經》,以為當時已有麻雀遊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麻雀視為賭博遊戲,是「資本主義腐敗象徵」,政府依法取締並全面禁止[13]。

直至文革結束後恢復。

1985年,中國大陸正式廢除麻雀遊玩禁令[14]。

1998年7月,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國標麻雀玩法。

現今這個遊戲有「麻雀」及「麻」兩個主要稱呼,但舊日有「馬」一名。

麻雀作蔴雀,麻作馬或麻醬(取諧音於麻醬)。

「麻」這個稱呼認為源於吳語,為「麻雀」兒化讀法。

「麻雀」「雀」字,中古音擬音作/.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t͡sɨɐk̚/,19世紀北部吳語(如寧波話)為*t͡siɐʔ(普通話「家」)。

北部吳語「兒」讀作/n̠ʲi²³/,兒化音做後綴時/ŋ~ȵ/,故「雀」字兒化成*tsiɐŋ,與「將」同音。

因此「麻雀」訛傳為「麻」。

或有人認為前述三個名字「馬弔」這個遊戲名字而來,但是實際演變過程,三個名字孰孰後,人言人殊。

下表為部份主張:
文獻中「麻雀」牌戲名稱,首見於清末狹説《海上花列傳》(1894)[17]。

俟後許多晚清民初説或雜記見此稱呼,例如晚清四大譴責説之中,《官場現形記》[18]、《孽海花》[19]及《二十年目睹現狀》[20]如此,只有《殘遊記》並無提過麻雀遊戲。

其他文學例子有《負曝閒談》[21]、《廿載夢》[22]、《秋星閣筆記》[23]、《九尾狐》[24]、《九尾龜》[25]、《近世社會史》[26]、《稗類鈔》[3]、《十葉野聞》[2]。

史上首兩部麻雀牌譜《繪圖麻雀牌譜》(1914)[1]與《麻雀大觀》(1919)[27],以及眾多民初麻雀牌譜,「麻雀」遊戲名稱。

「麻」一詞出現得,首見於黃世仲著説《宦海升沉錄》(1909)[28]。

於黃世仲《廿載夢》中使用是「麻雀」一詞,當時民間可能交替使用兩個遊戲名稱。

清末民初使用「麻」一詞文學作品並多,例子有《檮杌萃編》[29]及胡適《漫遊感想.麻》。

「馬」這個稱謂出現,暫首見於魯迅《老夫子》(1924-25)[30]。

儘管杜亞泉《博史》(1933, p.34)[4]及楊蔭深《中國遊藝研究》(1946, p.97)[5]這兩本研究中國遊戲重要著作稱麻雀馬將牌,但馬此稱文學作品當中見,主要是魯迅著作[31][32],有零星書籍,例如馬敍倫《石屋續瀋》[33]。

現今中國大陸及台灣(國語使用上),人們多用「麻」這個稱謂,而廣東、福州、香港、日本、韓國、台灣(使用閩南語、客家話時)、馬祖(使用馬祖話時),沿用「麻雀」這個本稱。

有鑑於「麻雀」原是雀鳥名稱,有些香港麻雀館遊戲名稱寫成「蔴雀」,以便區分。

有時不便明説「打麻雀」,故產生一些對「麻雀」代稱或戲稱。

麻雀牌張,公認來馬弔牌,例如見徐珂(1916)[3]、瞿兑(1935)[16]、杜亞泉(1933, p.35)[4]或楊蔭深(1946, p.97)[5],然而其中演變,夾雜了細節。

所謂「馬弔牌」,只是清人及人稱謂,明時稱呼。

明人於遊戲牌具之間,劃分得。

「馬弔」只是當時一種牌戲名字,牌具本身,通稱「葉子」,叫「崑山牌」、「蠟牌」,不一而足,但稱馬弔,葉子玩各種牌戲(包括馬弔遊戲)統稱葉子戲。

馬弔所用葉子有四十種花色。

嚴格來説,此四十色葉子並非麻雀牌始祖,原因是它首度有記載之前一世紀,陸容(1436年-1494年)於《菽園雜記》[34]描述一種牌式相近,但只得三十八色葉子。

陸容並無解釋這種初期葉子有甚麼玩法,其他明代作家無提過任何異於四十色葉子牌,所以明代所謂「葉子」,是指四十色那種。

馬弔遊戲及其所用葉子,首載於明代萬曆年間潘恆著《葉子譜》。

雖然徐珂(1916)[3]指宋代已有馬弔,但無論牌制抑或玩法,只有、兩代馬弔留下牌譜。

據《葉子譜》所述,明代馬弔所用葉子四十花色,每種花色一張,分「十、萬、索、錢」(「十」即十萬貫,而一一百文錢)四門:
以上萬、索、錢三門,即日後麻雀萬、索(條)、筒(餅),不過各門牌張麻雀序數牌有點出入。

上述每門牌冠以「尊」字,麻雀稱。

明代葉子牌文錢中間有空洞,而取頭,一文錢沒有沒文尊,這點令文錢門各牌大小順序其他三門相反,後世其他紙牌大異。

千萬稱千兵,後世稱老千,沒文稱齾客,後世稱空湯、湯瓶、空堂或空文,而半文錢稱枝花,後世稱為半枝花或半齾。

有研究者認為這三張牌即日後麻雀「中、發、」(後詳)。

葉子牌十、萬兩門印有《水滸傳》一百單八其中二十人圖像,例如尊萬萬貫是宋江,千萬貫是武松;索、錢兩門印有銅錢或一串串銅錢圖案,這些後來成為某些麻雀起源傳説內容。

陸容所述三十八色葉子,並無空沒文半文錢兩張牌,但十、萬兩門繪有水滸人形。

葉子牌來玩明代牌戲,有文獻記載,包括馬弔、看虎扯章(作「扯張」,分扯三章扯五章兩種變化)三種。

《葉子譜》描述,它們是大擊小鬥牌遊戲,麻雀這種湊牌遊戲截然不同。

馬弔遊戲盡四十張牌,看虎扯章去掉十字門,只留「千萬」,共用三十隻牌。

明代四十色葉子,到清代開始改稱「馬弔牌」[35],而紙牌發展,分裂兩股。

其中一股仍保留明代葉子四門,晚清演變成一類三十八四十色,稱為Lut Chi(古連 1895a, pp.135-140)[10]或「百子牌」紙牌,及後再化現今客家六虎牌。

另一股大致上只留葉子三門,三十色。

麻雀牌及現今大部份中國紙牌,是這一股分支。

這類三十色葉子並無統稱,有些作者「紙牌」[36]來稱它們,而包括四十色馬弔牌,但有作者馬弔牌納入「紙牌」類別[37]。

明末清初嘉慶年間各種三十色紙牌戲,有多敍述包括「遊湖」、「混江」、「默和」、「碰和」及「十湖」五種。

混江遊湖二詞,可見於《大清律例》[38]、康熙年間王士禎所著《分甘餘話》[35]以及乾隆年間李鬥《揚州畫舫錄》[39]汪師韓《談書錄》[15]。

清人牌具遊戲分野籠統,用語統一,有時確定一個術語所指是一副牌具、一種牌制、一種遊戲,抑或個遊戲類。

上述文獻中,《談書錄》地以遊湖來統稱各種三十色葉子玩牌戲之外,其他混江遊湖兩者用法,且各有出入。

籠統地説,遊湖乃用三十色葉子來玩牌戲統稱,包括鬥牌遊戲及湊牌遊戲,而且有時可用多副牌合併來玩;混江包括三十色葉子玩湊牌遊戲,而且只用一副牌。

默和、碰和(稱「碰壺」)十湖意思。
麻將幾個

它們是三種湊牌遊戲名稱。

前二者可見於乾隆年間金學詩所撰《牧豬閒話》,其中「碰和」一詞到了晚清流行,但意義變得,有指涉碰和牌。

「十湖」稱「十壺」,《揚州畫舫錄》後來晚清説《鏡花緣》(1819)[40]、《風月夢》(1883)[41]、《繪芳錄》(1894)[42]有簡略敍述。

連雅堂1925年寫《麻雀考原》認為花將牌是麻雀前身之一,因為兩者有花牌。

而花將牌花將當中「天、地、人、和」,成了麻雀「東、南、西、北」[43][44]。

從上述各文獻,可知清代三十色紙牌,具有麻雀牌具部份特徵:
前述各種三十色紙牌戲當中,碰和牌所用三十色體制,沿用晚清。

Chatto(1848, pp.57-59)[45]記載,當時人稱這樣一副牌具為「千萬紙牌」(Tseen-wan-che-pae),而三隻幺頭則稱「千萬、白花、紅花」。

俟後西方文獻,例如(1895)[46]或古連(1895a[10], 1924[47]),多此稱。

史超域·古連(1924)敍述,三隻幺頭百搭牌,但用法視牌戲而異。

史超域·古連亦指白花即枝花,而紅花即湯/沒文。

然而各地三幺頭稱呼出現了差異,例如胡適(1928, p.31)[48]記載,有江西紙牌稱三牌「千萬、枝花、無」,而湖北人時稱「無」為「空文」,馬弔。

姑論稱謂,胡適認為這三隻牌麻雀三元牌先祖,其中「無」即後來白板。

西方人對晚清牌戲牌式記錄,史超域·古連(1895a, pp.135-140)[10]一書。

它詳敍述了清末英國駐華使官務爵士於中國各地搜羅多種馬弔花色本紙牌牌式,其中一副稱為「lut chi」牌具(即現今「客家六虎牌」前身),其餘十七種沿用千萬紙牌體制。

這十七種牌具當中,大部份是合併兩副或四副千萬紙牌而成,或加上十湖牌五星各一張。

然而有例外,例如有一副北京紙牌有六種百搭牌花色「時遷、王道、晁蓋、青蛇、白蛇、許仙」,介乎現今天津「旗牌」與浙江「傳統紙牌」之間;有一副安徽紙牌,五副千萬紙牌併成,兩款百搭(財、喜)各五張;有一副漢口紙牌,四副千萬紙牌併成,但去掉三元牌,無五星;有一副南京紙牌五星,並非取名「福祿壽財喜」,而是「仁義禮智信」。

就算是情形,即使牌式,但牌具名稱、三元牌各牌名稱、牌面設計、牌張大小,不一而足,差異有大有小。

儘管麻雀遊戲稱為「麻雀」,要1894年才有記錄,但1875年起,已有類似名字及麻雀牌具記載。

初期麻雀牌並無統一牌式,字牌花牌之間可以有差異,有些牌張十湖牌五星有關,有些完全見於其他紙牌或麻雀牌。

有花牌麻雀稱為「花馬」,無花牌三元牌稱為「清馬」[49]。

該館有一副昇官牌(年份,新華社電視有一節目[61]指為清代製品),它包含一個「莊」、四隻圓形棋「酒、色、財、氣」,及200隻牌張:
這副牌子集可對應現代麻雀牌(第一類應序數牌,第二類應字牌,而花牌中「漁樵耕讀、琴棋書畫」前述一些麻雀牌花牌),但正如千葉麻雀博物館指出,這副牌有昇官圖淵源,而且不知這副昇官牌玩法與麻雀有多出入。

「福祿壽喜」四牌十湖牌五星有無關,是未知。

[62]
實際藏品記錄,有作家記述麻雀牌式演變。

以上所述各副麻雀牌,即使撇除牌張名稱上(例如「東、南、西、北」與「中、發、」名為「公、侯、將、相」與「龍、鳳、」),各副牌牌式無論是彼此之間,抑或現代麻雀,有差異,可見麻雀牌18701910年代,成形階段。

相比之下,1920年代兩副麻雀牌,牌式價於現代麻雀。

相比晚清紙牌,麻雀牌牌式物料上有變化,三門序數牌名稱歸於統一。

大量清末民初説敍述,萬字門稱「萬」,但索字門回復馬弔牌所用「索」,放棄了後起「條」,而文錢或餅門改稱「筒」,有例外,不過現今中國大陸一些地方仍使用晚清紙牌三門稱呼。

「筒子」徐珂説,乃指銅錢中間洞,而「索」指穿起銅錢索,不過這可能只是穿鑿附會,「筒」可解釋成「銅」(銅錢)口誤。

到清代,一位駐寧波將軍陳魚門,怕士兵於清晨時份打盹,令土匪有機可乘,劫去糧餉,於是效法施姓漁民故事,馬弔分守衞玩耍,誰知收效,故此陳魚門嘗試加入「東南西北中發白」七隻牌,令馬弔牌擴充一副有一百三十六隻麻雀牌,而夜班守衞此昏睡。

麻將幾個 Play

延伸閱讀…

【麻將規則】和好友打牌想贏錢?初學者必看16張麻將玩法

麻將牌一共有幾個?

早期麻雀雀鳥作「一索」圖案,不過現今各地所用圖案盡,例如廣東麻雀採用是麻雀(雀鳥)本身,而日本麻雀則多用孔雀,有一些地區花草替代雀鳥。

中國麻雀「白版」是有邊框,但日本麻雀沒有任何圖案。

麻雀牌尺寸因地而異。

台灣及廣東麻雀,日本麻雀。

研究者,麻雀乃清代和牌及碰和牌(此碰和天九牌碰和)演變而來[4][5]。

縱使這兩種牌戲三十馬弔花色作牌張,其玩法(《中國賭博史》[64]一書有詳細描述)明代馬弔大相逕庭,具有現代麻雀特色。

例如它們湊合牌組為目標,而「碰」這個術語源自碰和牌。

另外,默和牌奠下了四名玩家制度。

馬弔雖四人限,但牌例本身並四人標準;默和相反,它有四位玩家,並另有一人負責發牌角色。

有關默和及碰和描述,首見於清乾隆年間金學詩所撰《牧豬閒話》。

金學詩指這類紙牌戲「疑始於明末造」,所以勉強要説話,古代麻雀應明末清初。

然而,無論是牌張抑或玩法,默和碰和現代麻雀有差異。

於缺乏文獻記錄,而僅有文獻記載得不夠詳細,和碰和到麻雀之間發展,以下只作概述。

已知文獻之中,並見默和牌於中葉後出現。

「碰和」一詞沿用到民初,然而其意思變化。

《牧豬閒話》所述碰和,是一種牌戲,但時代《揚州畫舫錄》[39],碰和(書中稱碰壺)視為類牌戲,十湖(書中稱十壺)即為其一。

據《揚》書所述,十湖有四名玩家,他們會輪流讓一人休息,稱為「作夢」,然而此制度以至十湖牌五星見於《牧》書中碰和牌。

清末民初説,有「碰和」來稱呼打麻雀、天九之碰和,以及玩其他牌戲例子,其中《九尾狐》第二回[65]曰「搬定坐位,碰是一百零五張老和,目下是麻雀,連黃河陣懂,不要説八三夢和。

可見賭錢,有一時風氣。

」於《牧》、《揚》二書並無提過「黃河陣」或「八經三夢」此兩術語,可見清初碰和牌麻雀之間,有其他稱為「碰和」牌戲。

十湖牌麻雀及一些現代紙牌戲有淵源。

清代説中,打十湖牌情節並多,《鏡花緣》[40]與《繪芳錄》[42]細節多,但簡略。

然而,字裏行間,可知十湖牌是湊牌遊戲,有「湖」數概念。

麻雀所謂「胡牌」或「食糊」「胡/」字,「湖」字訛。

現代牌戲之中,十湖牌有淵源,包括內蒙地區稱為「十湖」牌戲、「南通長牌」與「東莞牌」。

內蒙十湖不但有清代十湖「作夢」制度,其部份術語見於《鏡花緣》及《繪芳錄》當中情節。

南通長牌玩法現代麻雀相似,《揚州畫舫錄》與《繪芳錄》提及一個十湖牌色目「飄湖」,它是南通長牌術語,應於麻雀「湖」,但不知於清代十湖牌中是否意思。

於內蒙十湖或南通長牌歷史,它們是麻雀前身,抑或與麻雀繼承了清代十湖,有麻雀玩法,發展出今日規則,是未知。

清初有「遊湖」一詞,而現今「南通長牌」與「東莞牌」,俗稱「遊湖」。
麻將幾個

「遊湖」一詞,於《分甘餘話》中是遊戲,於《大清律例》中是牌具,於《談書錄》中是使用三十色馬弔牌張牌戲統稱(因此明代看虎扯章這兩種鬥牌遊戲,歸類遊湖),其用法籠統,不過南通長牌東莞牌屬湊牌遊戲。

東莞牌玩法[66]其實不及南通長牌那麼接近麻雀,然而文獻中,它麻雀有直接關係。

據務(1895)[46]及古連(1924)[47]兩文所述,當時有一種遊戲,名字稱為「看虎」(Khanhoo),與明代看虎同名,其所用牌具稱為「棍牌」(kun p’ai,註釋 stick cards)或「麻雀」(文中譯音ma chioh,古連譯作má tséuk,兩者註釋「hempen birds」)。

此棍牌百搭牌牌數可能是二、五或六隻以外,基本牌式十湖牌(即四副千萬紙牌加上數張百搭牌),古連一文附圖顯示此棍牌牌面設計東莞牌一模。

至於這種看虎玩法,是湊牌遊戲,而非明代看虎鬥牌法。

兩種看虎合法牌組並,但有共通部份,例如二萬、二索加上八餅,明代看虎稱「窮」,而古連所述湊牌看虎有此牌組,有註名目。

此牌組見於《繪芳錄》十湖牌情節,説中稱「幫子」,不過説情節中有「加註」(説中稱「加一級看」)玩法,而這並見於湊牌看虎。

當代十湖牌每位閒家獲發三十張牌,湊牌看虎十五張(但兩者所用牌具,包含四副千萬紙牌)。

古連文中稱各合法牌組為「眼」(ngán, “eyes”),儘管麻雀中「眼」(稱「雀頭」)廣義,但可見這種看虎麻雀關連。

事實上,古連稱此看虎麻雀直接前身(immediate source of ma-jong),不過此湊牌看虎玩法,現代東莞牌。

麻雀規則可以追溯到1910年代,源自榛原茂樹收集到麻雀規則書。

這時候規則關兆豪其著作「中庸麻將史觀」中稱中國古典麻雀。

特色有:只有136張數牌字牌,手牌13張;不用胡牌有機會得分,別人胡牌時,只要手牌副數於胡牌家以外人他收取差額;計分方式番副制(類似日本麻雀,應該説是日本麻雀保留中國麻雀計分方式);除非包牌,否則不論或銃胡,都向莊家收取兩倍得分,閒家收取一倍得分(莊家胡牌所有人收取兩倍得分)。

而之後麻雀朝著台型/和種/役種增加、計分方式簡化方向多元發展。

麻雀成形過程,研究者儘管知其,但確實起源。

這方面,民間傳説倒有。

並無確鑿證據支持任何一項傳説,有些傳説節顯事不符。

然而,即使一項傳説沙石雜陳,仍可能包含一些細節,或反映麻雀發展史當中某些面貌。

有一説認麻雀發明者或者改進者是鄭和,鄭和船隊途經非洲,現在流傳一種有條牌[67]。

中國大陸明星暨學者高曉松指出,麻雀是鄭和七下西洋途中發明[68][69]。

徐珂《稗類鈔》[3]之中指「麻雀」乃吳語「馬弔」變音,而馬弔牌張演變成麻雀雛形,乃「粵寇起事,軍中用以賭酒,增入筒化、索化、萬化、天化、王化、東南西北化,蓋本偽封號。

行之未幾,流入寧波,而普及矣。

」徐珂所述,吉羅福麻雀牌牌式不謀而合,是現知唯一反映了吉羅福麻雀牌特色立敍述。

然而,《中國賭博史》[64](p.272)一書指出,太平天國發佈賭禁,但當中提及骨牌與骰子,沒有禁止打麻雀資料,比如萬牌即代表兵力數,因此麻雀太平軍創制或改良一説,存疑。

此説初見於美國記者John Benjamin Powell所撰文章Mah Chang: The Game and Its History[70](1923)。

文章大致上説,相傳馬弔一名施姓漁民於三千年前發明,有一百零八隻牌張。

於打馬弔令漁民忘暈船浪,於是它流行起來。

到清代,一位駐寧波將軍陳魚門,怕士兵於清晨時份打盹,令土匪有機可乘,劫去糧餉,於是效法施姓漁民故事,馬弔分守衞玩耍,誰知收效,故此陳魚門嘗試加入「東南西北中發白」七隻牌,令馬弔牌擴充一副有一百三十六隻麻雀牌,而夜班守衞此昏睡。

延伸閱讀…

一副麻將有多少張牌?

搜索結果_麻將一共有多少顆

後來一名譯音Chang Shiu-Mo寧波漁民麻雀牌再行改革,加入「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八隻花牌,令這種天朝玩意威力無遠弗屆,風靡海外。

有人説,麻雀可能是宋朝司馬温公發明[73]。

1974年加拿大《報》一個專欄[74]指,當時民間有傳説,謂麻雀源自唐代博戲打馬,於打馬「有馬有」,所以麻雀牌承襲了「馬」名。

此打馬説其是雙重誤會。

,本來傳説應該是「馬弔源自打馬」而非「馬源自打馬」,可見於清代金學詩《牧豬閒話》;其次,正如該專欄作者或清人金學詩[75]指出,馬弔,打馬是兩回事。

相傳麻雀乃唐代一行禪師發明。

原本傳説,見於《澠水燕談錄》(1097年)卷九:「唐太宗問一行世數,禪師制葉子格進之。

葉子,言『二十世李』。

」它描寫是一行和尚發明葉子格戲故事。

然而唐時所謂葉子格戲,並非如後世指馬弔[15],而馬弔非麻雀,因此「一行發明麻雀」一説,乃雙重歪曲。

麻雀孔子發明,而三元牌中、發、代表仁愛、和孝心,或忠、孝、義。

此説多見於英文文獻[76][77],惟出處。

儘管晚清確有紙牌稱十湖牌五星為「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但早期文字記錄中,將孔子與麻雀扯上關係,只有L.L. Harr撰寫麻雀説書(1923)[78]。

Harr説麻雀源自公元前472年,是孔子年代,而遊戲稱為「百靈」,乃吳王供妃嬪耍,他有説麻雀孔子發明。

清代以前文獻中,有敍述過任何類似麻雀遊戲。

麻雀牌是士人遊戲,科舉考試有關。

「紅中」表示「書丹」(丹字題名燕都文廟《進士碑》上,指中進士);「青發」是「青衫發達」(青衫指「學生」、「胥吏」,「發達」為「中舉人」);「白板」則表示「白衣秀才」,或者白丁(不識字)。

筒、索、萬表示俸祿,「筒」表示「文錢」(銅錢),「索」則表示「貫」(一千個銅錢),萬則表示「萬錢」(銀票)。

東南西北,即流轉各地官,或者東南西北四方之人趕考。

此説指麻雀牌之中「中、發、」,人們升官發財願望有關。

中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合稱中三元),發即發財,即做官。

此説見於籍,見於當代書刊,例如《圖説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2001)[79]。

麻雀本名「抹」,抹是水滸傳一百零八將。

相傳元末明初為「萬秉迢」者,推崇施耐庵筆下梁山豪傑,於是一百零八張數字牌隱喻各名漢,例如九條比喻「九條龍」史進,二條比喻「雙鞭」呼延灼,一餅比喻「黑旋風」李逵。

萬、餅、條三門名字,則取自其本人姓名諧音(另有版本説發者本身名「萬餅條」)。

於一百零八來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是故此五個方位各添四張牌。

於各人出身不外貧民或富紳,因而添象徵貧「」及象徵「發」。

此説見於文獻,見於當代書籍,例如《推不倒長城》(1993)[80]或《中國近代賭博史》(2005)[81],其細節不符史實——元末明初有任何於麻雀遊戲,而且紙牌文錢、索子兩門,要到清代稱「餅、條」。

此説突出了一些馬弔紙牌晚清紙牌特色。

如前述,許多馬弔牌千萬紙牌只有十、萬兩門印有水滸人像,但Chatto(1848, p.59)[45]所述,當時有一些稱為「千萬人牌」(Tseen-wan-jin-pae)牌具,牌式千萬紙牌,但所有牌張印有水滸傳人物名字。

古連(1924)[47]提到,當時中國稱為「麻雀」棍牌,於美國華埠稱為「軍牌」。

儘管棍牌牌張中只得萬字門印有人像或人名,地華人稱一百零八隻序數牌「三十六天將七十二地煞」。

Powell提出「施-陳-張」説後,「麻雀陳魚門發明/改良」一説變得流行起來,成為流傳傳説,並演化成多種形式。

前述《報》專欄[74]提到,當時民間有傳説,謂麻雀始於明萬曆年間,到清代而盛。

七張字牌本「公、侯、將、相、文、武、百」,但後來一名「航海為業舟山人陳魚門」,因為行船重風,故「公侯相」改為「東南西北」,後來為了避提政治,「文武百」改成「中發白」。

前述各早期麻雀牌記錄,可見四風牌名為「公侯相」,古連麻雀牌有「文、武、摠」三牌,傳説相近。

然而初期麻雀牌白板,並像現今白板般刻上長方框,而是名副其實空白牌,與「白板『百』」演變而成不吻合。

歷史上陳魚門亦非航海業,而是朝廷三品大員。

2008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有一個英語電視節目[82],提出一項陳魚門説「證據」,説任英國駐寧波領事夏福禮(Frederick E.B. Harvey),日記中提過陳魚門教他打麻雀。

然而該節目只敍述了故事情節,沒有拍攝夏福禮日記真跡。

於節目指日本千葉「麻雀博物館」創辦人野口恭一郎,於2001年訪問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內「麻起源地陳列館」時,攜該日記,因此美國作家Tom Sloper聯同英、法、日三位麻雀研究者千葉麻雀博物館索取日記副本[83],可是後者表示無此館藏。

蘇州文學雜誌社編輯谷臆測,麻雀本江蘇太倉「護糧牌」。

話説倉有皇家糧倉,防雀患,所以要打鳥。

太倉人鳥唸作jiang,因此麻雀(鳥類)叫ma jiang。

麻雀遊戲之中打一筒、打二筒,譬喻放槍趕鳥;東南西北四隻牌則譬喻風向;「中」指打中;「發」指打得多,官有獎,所以發財;「」指打不著;索子則譬喻死鳥腳,而萬代表賞金金額。

谷新曾於一篇文章及前述中國中央電視台節目[82]之中發表這些臆測,不過他節目中強調,此純為個人猜測,而節目表示此臆測。

徐珂《稗類鈔》(1916)[3],可知麻雀耍樂是稱為「『叉』麻雀」。

1950年代以前報章,當時「叉」,有「打」與「拍」兩種叫法。

「叉麻雀」直至1970年代,見於報刊,吳語地區此叫法。

「打麻雀」是現今流行叫法。

至於「拍麻雀」,存於閩南語中[85]。

今日有「搓麻雀」這種叫法,不知始於何時,不知是否「叉麻雀」音變(上海話「搓」和「叉」同音)。

「莊家」本是「樁家」,是明代馬弔已有用語,例如見馮夢龍《馬弔腳例》(1600年)。

「圈」字顧名思義,莊家輪了一圈意思。

此語可見於《海上花列傳》(1894)[17]及以後多部晚清説,例如《負曝閒談》(1903-04)[21]。

當上一家打出一張手牌後,下家能取走打出手牌來湊成組合和牌,上一家為「出衝」。

「出衝」之中「衝」字傳統中文寫法應為「衝」,於論牌藝古籍中或作冫「衝」,但今人多誤寫水部「沖」。

「衝」於明代《馬弔腳例》中其實解玩家所下注碼(明代馬弔玩法是鬥牌,不是麻雀湊牌,故有下注之舉),但演變現代「出衝」,或近音「放槍」、「放銃」、「出銃」,變成帶「輸掉注碼」含意。

至於「放砲」一語,見於清末説《九尾龜》(1910)[25]「開砲」。

「生張」指打出或打出過一隻牌張,此語於清嘉慶年間説《蜃樓志》(1804)[86]出現,不過説敍述並非麻雀遊戲,而是麻雀其中一種前身,稱為「鬥混江」紙牌戲。

該説稱枱上多見牌「」,後來見於清末説《九尾龜》(1910)[25],而且現代人沿用術語「熟張」。

當麻雀玩家將牌湊成了組合,獲得勝利,稱為「和牌」。

「和」字可追溯「默和牌」及「碰和牌」,但於天九有所謂「遊和」及「碰和」玩法,而天九牌張可追溯宋代「宣和牌」,因此「和牌」這個術語,清代以前沿用。

如打13張牌話,胡牌14張。

而16張牌話胡牌17張。

13張牌例,胡牌組合基本四組面子[87][88]。

而16張牌基本一樣,五組面子。

不過如無法達到以上要求而玩家報稱胡牌,稱為「詐糊」。

「和牌」於清代稱為「湖牌」。

李汝珍《鏡花緣》(1818)第七十四回[40]裏面打花湖(一種天九牌戲)十湖(一種類似麻雀紙牌戲)情節,有「湖」了某些牌以及出現「詐湖」情節。

「虎、和、湖」三個音字,從清初開始,中國牌戲或牌具名稱中獨立或交替使用,例如看虎、鬭虎、打四虎、六虎、花湖、十湖、遊湖、十五湖、花和、默和、碰和、遊和。

「和牌」之所以稱為「湖牌」,是音變緣故,或避免令「和牌」(勝出)與「和局」(流局)混淆。

今人説「胡牌」、「食糊」或「詐糊/胡」,可能是「湖」這個術語本字失傳結果。

須注意是,無論寫作和、胡或上述哪個字,讀作hú音,不讀作hé、hè、huó或huò音。

「」指和牌所用那一隻牌是贏家自己摸到,而非其他玩家打出。

見晚清説《負曝閒談》(1903-04)[21]。

此術語指玩家只差一隻牌勝出。

「聽牌」出處(南方大部分地區「聽」字發音「定」字發音相近),「叫」顯然是對應「食糊」而來。

於各地規則,和牌種類和方法有出入,但一般而言,通過改變分組方法,一副牌可聽牌張可以多於一隻。

廣東麻雀例,若玩家手上有十三張牌:
叫糊牌數使用量詞有聽(tìng)、叫(jiào),上面聽六張牌情形可稱為「六聽牌」、「六口叫」或「六口聽」。

廣東麻雀、香港麻雀多以「扉」字作為量詞,以上例情況會稱為「六扉」。

此出處未明,但麻雀牌型「九蓮寶燈」(可聽牌有九種,即謂「九扉」)英語中稱為「9 Gates to Heaven」[89],當中「Gates(門)」可能取自「扉」意思(「扉」字古時有「扇門」意思)。

    麻是很多人喜歡一項休閒娛樂活動,會打人但是於麻知識及文化瞭解人多,説問一些高深麻文化,一個:“麻將牌一共有多少張?”相信有很多玩家一時半會答上來,如果是接觸麻新手或者是打過麻將人回答不出還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有經驗麻友回答不出那可丟人了,今天小編來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個問題,大家要認真看喲。

    一副麻將牌以上三種組成,大家平時玩麻可能因為各地麻將規則,所以遊戲過程中可能會去除一些麻將牌進行,比如有玩法規則需要花牌,有玩法規則不要花牌和字牌,但是可以告訴大家一點不論什麼麻將規則什麼麻玩法,序牌是包含。

    瞭解了一副麻將牌組成,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各種麻牌有多少張。

    1、花牌數量:每張花牌各一張,因此花牌總數:8*1=8張;
    2、字牌數量:每張字牌各四張,因此字牌總數:7*4=28張
    3、序牌數量:每張序牌各四張,因此序牌總數:3*9*4=10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