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麻雀(另稱「清章」或「舊章」)是十三張麻雀中最傳統的變體,遊戲方式與廣東麻雀(另稱「新章」)大致相同[1],但是番種少很多。
在過去廣東麻雀本身指的是十三張麻雀中的清章打法,即最純粹的現代麻雀打法,牌型也只有十分純粹的食糊方式,如對對糊、混一色等。到了後來,人們陸續在清章麻雀上加添「六獨」、「十八番」、「無奇不有」等食糊方式,形成了新章麻雀。「廣東麻雀」一詞就變作指新章打法。


相比之下,香港麻雀仍然維持傳統的清章打法。香港麻雀跟廣東麻雀也就成為了兩支,有着不同的規則,例如不同的食糊牌型和番數計算。不過,由於香港麻雀加添了三番起糊、摸到尾(即不保留尾棟)這些規則,也增加了新章的個別食糊牌型,麻雀開牌方向更加多樣化。
<
香港麻雀的歷史與演變
香港麻雀,又稱「清章」或「舊章」,是十三張麻雀的一種傳統玩法,與廣東麻雀(又稱「新章」)的遊戲方式相似,但香港麻雀的番種較廣東麻雀少。在廣東麻雀從清章演變為新章的過程中,香港麻雀則保留了較傳統的清章打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港麻雀在保持傳統清章特色的同時,也加入了一些新章的元素,例如三番起糊、摸到尾(不保留最後一墩牌)等規則,以及「十八羅漢」等新章才有的食糊牌型。因此,現今的香港麻雀可以視為「新派清章」。
過去,香港市區和新界的麻雀遊戲在番數計算上有所不同。例如,香港麻雀普遍採用「三三制」,即混一色、對對糊、小三元、花糊都以三番計算(自摸花糊連自摸通常計四番,但由於自摸花糊必定成功,一般不另外計算自摸的一番)。相較之下,新界村落的玩家沿用傳統的「二二制」,往往只將花糊計為兩番。實際上,香港麻雀傳統上使用「二二制」,後來逐漸演變為「三三制」。 |
過去,「雞四」是主流玩法,即雞糊(零番)作為起糊,四番封頂。制度上多採用「不打花」及「二二制」。「二二制」指的是混一色、對對糊以兩番計算,而清一色則以四或五番計算。 |
由於花牌的引入和「三三制」的實施,過去的四番封頂制度嚴重失衡。花牌的引入使得「一番」變得容易達成,正花亦計為一番,即使沒有花牌也計為一番。在四番封頂的制度中,由一番、平糊(一番)以及自摸(一番)組成的牌型威力極大。
因此,人們開始引入清一色作為「雙辣」打法,並逐漸提高封頂番數至六番至八番。同時,為了避免雞糊牌泛濫,加入了「起糊制度」,最初是一番起糊,即食糊時手牌至少要有一番。隨後,為了增加挑戰性,番數起碼要求提高至兩番甚至三番。
在新界(尤其是圍村),「三三制」還包括「一台花」以三番計算,而「七隻花糊」(即玩家摸到七隻花)會以四番(「一台花」加自摸)計算。與長輩或新界原居民打麻雀時,特別需要注意這些計番方式。
總結而言,香港麻雀是十三張麻雀的一種傳統變體,源自廣東麻雀,但在演變過程中保留了較為基本的食糊方式。雖然香港麻雀在現代化過程中添加了一些新規則,但它仍然保持了其傳統的清章風格,與廣東麻雀形成了明顯的區別。
麻雀開牌方向 – 傳統遊戲的精彩
麻雀開牌方向是一個古老又經典的遊戲,深受中國文化愛好者的喜愛。這種遊戲一直以來都是社交交流和聚會娛樂的絕佳方式。麻雀開牌方向的規則簡單易懂,但在策略和技巧方面卻有著無窮的樂趣。
麻雀開牌方向的目標是根據手中的牌和其他玩家的行動來組合和碰撞,最終獲得最高的得分。在遊戲中,玩家需要根據自己的牌型和策略來選擇合適的牌組合,並交換和捨棄不需要的牌。這種遊戲需要玩家的觀察力、判斷力和反應能力,同時也需要一定的運氣和遠見。
麻雀開牌方向的遊戲規則中,有一個關鍵的元素是風向。風向代表了玩家的座位,並且在遊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風向的不同,玩家在遊戲中的動作和策略也會有所調整。這種設計讓遊戲更具挑戰性和多樣性,增加了遊戲的樂趣和深度。
麻雀開牌方向遊戲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於它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每局遊戲的牌組合和玩家的行動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使得每一次遊戲都充滿了新鮮感和驚喜。不同的座位和風向也給予了玩家更多思考和選擇的空間,從而增加了遊戲的趣味和可玩性。
總的來説,麻雀開牌方向是一個令人著迷且娛樂性十足的遊戲。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背景,不僅是一種遊戲,更是一種傳統和精神的象徵。無論是在家庭聚會還是友人聚會中,麻雀開牌方向都能帶給人們歡樂和樂趣,讓人們忘卻煩憂,回歸到純真的童年時光。
延伸閲讀…
廣東牌麻雀教學EP1|擲骰開牌開莊必學 – YouTube
基本流程| 麻將維基 – Mahjong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