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斷流】黃河斷流 |黃河斷流 |黃河斷流 |

【黃河斷流】黃河斷流 |黃河斷流 |黃河斷流 |

黃河斷流是指黃河1970年代於中國經濟發展、工業及農業耗水量增長而大量抽走河水誘發情況。

黃河徑流量由1950年代575億立方米,下跌1990年代中期187億立方米,黃河生態系統退化。

鑑於黃河斷流情況,中國政府自1998年起,開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於是黃河自2000年起斷流,不過目前黃河會不時乾涸,斷流威脅存在。

[1]
斷流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有原因和人原因兩大類[3]。

  它是哺育中華文明母親河,它是“奔流到海復回”萬裏巨川。

提起黃河,人們磅礴、、氣貫長虹大氣詞彙來形容它。

  但歷史上黃河並總是這樣一路狂濤氣勢宏,它盡顯疲態,它是“一條斷了河”“一條找不到大海河”——它季節性斷流,極大地制約了華北地區發展。

統計,1972年到1996年間,黃河下游斷流和供水造成工農業累計經濟損失268億元,年均近14億元(1995年統計標準)。

黃河斷流 Play

  是,通過實施水量統一管理和調度,這些有關黃河預言並未成。

8月12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宣佈,1999年8月12日到2019年8月12日,黃河實現20年流。

  從一年斷流226天到20年流,“奔流到海復回”黃河盛景如何長現?此,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利津水文站,位於山東東營,距離黃河入海口104公里,是黃河入海前後一個水文站。

“斷流流,看利津站”,是站裏工作人員掛嘴邊一句話。

“我們站負責監測黃河入海前水位、流量、泥沙、冰凌和水環境相關數據。

”利津水文站站長張利1991年到站裏工作,目睹黃河斷流時情景。

“印象是1997年,利津段河牀乾涸了,一點水沒有,提監測水位、流量、水質了。
黃河斷流

黃河流,我們工作斷了線。

”望着眼前奔流大河,回憶起20多年前情形,張利掩心痛情。

  張利這段記憶,黃河歷史冊上可以找到記載——1997年,利津站全年斷流13次,這一年是黃河斷流時間一年,共計226天;這一年是黃河斷流一年,共計704公里。

而這一年,不是黃河第一次出現斷流。

黃委水文局副局長袁東良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1972年到1996年25年間,黃河有19年出現河干斷流。

其中,1987年後黃河斷流,並且時間提前、範圍擴大、程度遞增,直到1997年,終於爆發了為止斷流,斷流河道上延至河南開封附近,佔黃河下游河道總長90%,沿線劉家峽水庫、三門峽水庫開閘放水未能阻止斷流發生。

  作為滋養大地、哺育沿線百姓母親河,黃河斷流大地制約了華北地區發展。

統計,1972年到1996年間,黃河下游斷流和供水造成工農業累計經濟損失268億元,年均近14億元(1995年統計標準)。

斷流1997年,山東黃河斷流直接經濟損失135億元,黃河2500個村莊130萬人吃水困難。

  “斷流生態環境影響。

黃河口生態環境遭到重創,海水蝕退陸地,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沙化,黃河三角洲地水環境,近海生物多樣性減少,當地特有動植物遭遇滅頂之災,黃河口獨有‘刀魚’那段時間消失殆盡。

此外,斷流使下游地區水源減少,而排入河流工業污水與生活廢水增多,黃河能力減弱,致使這些地區地下水水質惡化,威脅居民身體。

”黃河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化儒告訴記者,斷流降低了黃河下游行洪能力,帶來了洪水威脅。

  面斷流帶來種種危機,人們忍不住追問:這條李白筆下“咆哮萬裏觸龍門”“奔流到海復回”大河,為何會斷流?  此,黃委深入論證分析發佈了“黃河下游斷流及對策研究”報告,揭示了黃河斷流主要原因:天然水資源、人居用水日益增多和缺乏科學管理。

  從條件,黃河位於歐亞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水資源本,佔全國2%河川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人口、灌溉了全國15%耕地,承擔着6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任務,水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黃河斷流

  “黃河流域及下游引灌區農業灌溉面積和耗水量迅速增加,使本來水量黃河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這是造成黃河下游斷流主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下游黃地區減少斷流期間用不上水影響,後採取‘春旱冬蓄’提前引水蓄水措施,導致當時斷流時間提前、斷流增加、斷流加密。

”黃委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高級工程師周康軍説,而且當時小浪底樞紐上馬,沿線缺乏足夠水資源調蓄能力。

此外,當時缺乏統一水資源調度管理體制,遇到黃河枯水年份或枯水季節,沿河引水工程開始無序爭搶引水,成為當時黃河下游斷流原因。

  黃河斷流原因找到了,“藥方”怎麼開?人們思路放在了調度管理上。

1998年12月頒佈施《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授權黃委實行黃河水量統一調度,我國七大江河流域中首開先河。

1999年3月1日,黃委發佈了第一份調度指令,10天后黃河下游計劃全線恢復過流。

”可素娟告訴記者。

黃河斷流 Play

延伸閱讀…

黃河斷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河斷流

時光而過,到2019年8月12日,黃河實現20年流。

  “統一調度以來,黃河出現過8個枯來水年,來水量於統一調度前斷流1995年和1997年,通過加強調度管理,未出流。

”黃委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水量調度處處長可素地記得,2003年1月到7月,來水多年同期五成,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最小值。

此,黃委編制了首個旱情緊急情況下水量調度預案,啓動水量調度,頭道拐逼近斷流情況下,精準預測、調度、嚴格監督、精心協調,保障了黃河暢流不息。

  “2003年調度期,我們首次黃河水量調度工作中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省(區)際斷面流量控制負責制、首次推行省(區)際斷面和水庫泄流控制面日調度措施……一系列措施實施,不僅實現了枯來水年份黃河流目標,還保證了用水需求。

”周康軍説。

  儘管調度初期管理和調度手段一,有關法律法規、科技措施和經濟政策完善,沒有相關經驗可以借鑑,但在年復一年磨鍊和踐中,黃河調水實現了由精心到嬗變。

  枯水徑流預報模型、四季枯水調度模型、水文低水測驗設施、黃河水量調度方案編制系統、引黃涵閘遠程監控系統一批防斷流“撒手鐧”投入應用,黃河水量調度現代化手段增強。
黃河斷流

2006年8月1日,我國第一部流域水量調度管理行政法規——《黃河水量調度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制定黃河治理開發專項法規,黃河水量調度從此進入依法調度階段。

  可素娟介紹,通過20年水量調度實踐,我們探索形成了“國家統一分配水量,省(區)負責配水用水,用水總量和斷面流量雙控制,取水口和骨幹水庫統一調度”黃河調度管理模式。

黃河水量調度範圍幹流部分河段擴展到幹流和支流,從非汛期延伸到汛期;調度目標確保黃河流發展到積極爭取實現黃河功能性流,注重生態用水保障;調度手段完善,探索利用市場手段優化配置黃河水資源途徑,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工程手段,發展到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工程、技術和經濟手段。

  不僅水資源支撐本流域用水需求,黃委多次實施引黃濟津、引黃入冀、膠東調水跨流域調水,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解渴”。

  “黃河流域及供水區內蒙古、河南、山東、河北省(區)我國糧食主產區,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地我國能源基地。

統一調度以來,每年通過黃河水資源合理分配、科學調度、動態管理,限度地滿足了各省區引黃用水需求,為流域及供水區提供了水源保障。

”可素娟告訴記者。

延伸閱讀…

黃河斷流_百度百科

黃河實現連續二十三年不斷流(一線調研)

  利津水文站一路黃河下遊行進,滿目翠綠、碧水汪汪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保護區呈現記者眼前,這裏離河入海口只有20公里左右。

【大紀元2022年07月13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蔣曦恩綜合報導)今年6月底,中共官方發布《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黃河水資源問題。

雖然中共官方2021年底大力宣傳黃河實現了22年流,但公佈《規劃》前幾週,中國媒體多次披露黃河流域多處發現地下水位下降,顯示黃河流域還是缺水。

黃河流域為何爆出缺水問題,人黃河斷流或缺水歸罪於天然來水以及下游用水過多問題,但旅德水利專家王維洛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黃河水位下降原因要追溯到中共1987年黃河分水計劃。

中共國務院辦公廳於1987年發布了《關於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黃河各省區可耗用黃河水量進行了分配,這稱為「黃河分水」計劃。

因為該計劃公佈於1987年,稱為「八七分水」方案。

「八七分水」方案是中共分配黃河流域水資源參照,納入中共四部門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

「八七分水」方案出台後,中共國家計劃委員會和水利部於1998年頒布了《黃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幹流水量調度方案》,將「八七分水」年度分水方案月進行細化,對各省月度耗水量進行控制。

「八七分水」方案1980年實際用水量基礎,該方案「黃河流域多年河川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基礎上,分給黃河各省份/自治區370億立方米水。

看似留有了餘地,但是王維洛告訴大紀元,「58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數。

計劃經濟,總是數出發。

但是河流不是流量流淌。

一個年頭,或者幾個年頭,水量數,河流水位會下降。

」王維洛其2022年2月5日發表《議報》上文章《黃河流域水資源量是多少?——黃河分水計劃黃河斷流》中寫道:「有時黃河年徑流量於370億立方米這個分水總額,像是2002年徑流量只有267.2億立方米,只有370億立方米72%。

當上游省區中央政府分配水量拿走了,中下游省區拿不到應該得到份額,拚命黃河裡,或者地下水層取水,黃河流了。

所以黃河斷流,是時間斷流,這是人錯誤,是計劃經濟結果。

」實施「八七分水」方案後,黃河年年斷流。

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水文水資源局程進豪人《水利學報》(Jornat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1998年第5期)發表文章指,「自1987年起,黃河下游年年斷流,且斷流時間提前,歷時增加。

」而1972年以前,黃河1919年以來水文觀測資料,1938年花園口扒口改道、1960年6月於花園口樞紐大壩截流以及1960年12月於三門峽樞紐關閘蓄水造成黃河下游斷流外,黃河下游沒有出現流現象。

20世紀90年代,黃河斷流日益。

1995年,黃河利津水文站斷流時長達到了122天,斷流河長達683公里,上延至河南開封市以下陳橋村附近,佔黃河下游(花園口以下)河道長度80%以上。

1996年,利津水文站斷流時長進一步增加到13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