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其子,無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食。
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
烹飪、取新、佈置氣象,建立新政權。
鼎是一種三足兩耳銅器,原本只是烹飪器具,但夏禹鑄九鼎象九州後,鼎成為古代權力象徵,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而甲骨文籒文中,鼎貞字,貞卜問程序中有著定正的作用,問卜叫「貞」。
王家台秦簡作鼒,鼒音茲,一種鼎口內縮小鼎,因此亦可通鼎。
清華簡作鼑,鼑貞古字,貞下貝為鼎簡化。
貞、鼎原本同一字源,上古時兩字通用,但有時區別卜問「鼑」而鼎上加一「卜」字,因此鼑亦可同鼎。
鼎卦大象一個鼎形狀,初六象徵鼎足,九二九四三個陽爻象鼎腹,六五象鼎耳,上九象舉鼎用鼎鉉。
二體,卦象木上有火,以薪柴燒火煮物,烹飪象。
做為「烹飪」器具來説,上可以敬鬼神,下可以養賢,所以《彖傳》説:「木巽火,亨飪。
聖人亨享上帝,而大亨養聖賢。
」卦序上革鼎繼井而來。
《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雜卦》:「革去故,鼎取新。
」革卦是去除體制,鼎是建立政權。
革是破壞,鼎是破壞後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一體兩面。
鼎為權力象徵,因此鼎卦後「主器」長子震卦續之,代表開國後承家,世代相襲。
得鼎卦,凡事大吉,但以創新宜,不應墨守成規,而應當採取做法。
鼎為權力象徵,所以問事業大吉,有得權之義。
吉道如其卦德,巽明,而耳聰目明。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
木巽火,亨飪。
聖人亨享上帝,而大亨養聖賢。
巽而耳目,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正位凝命。
《彖》曰:「巽而耳目,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元亨。
」下為巽順,上為離明,而耳目。
而上行,巽、進象,六五與九二相應,得中庸之道而能有能賢才相呼應(得中而應乎剛)。
鼎卦改正朔,建立朝代,因此《象》曰「君子正位凝命」,君子用以確立地位,天命。
凝通冰,水變,結冰。
彖曰:鼎,象。


凝命,完成天命,天命確定。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
得妾其子,無咎。
《象》曰:鼎顛趾,悖。
利出否,。
鼎翻覆,鼎腳朝上,以利於倒出不要東西。
生子而納妾,沒有罪咎。
鼎翻覆頭腳顛倒,比喻人人之間尊卑失序,但違背義理,所以《象》曰「悖」。
因為這是了鼎中殘渣廢物倒出,鼎清洗乾。
如為了生子而納妾,雖有些失倫常,但情有可原,因此會有罪咎。
此比喻君王立制建國必需君側。
鼎顛趾、得妾其子,有權宜之計意味。
言君子成大器應拘小節,有時應當有所權宜。
顛,顛倒。
趾,鼎足、鼎趾。
鼎足作用可讓鼎站立之外,可利於人這裡拿起,或其顛倒倒出東西。
從鼎足拿起鼎鼎顛倒,鼎顛趾。
利出否,利於倒出髒東西。
《象》曰:「鼎顛趾,悖。
」鼎顛趾時,鼎耳上,鼎耳為尊,鼎足卑,鼎顛趾有違背尊卑倫常嫌疑,但這是清除髒物權宜舉。
出否,比喻除去小人、害羣馬。
鄭玄以為整段爻辭講是后妃事君道,利出否指是犯了六出之過而遭廢。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所之。
我仇有疾,無。
鼎中裝滿美食,然而所來人並非善類,不要他吉。
鼎有實,宴客象。
但宴客選來之朋友,所以《象》曰:「鼎有實,所之。
」我朋友有「疾」,此託病喻其品性,這樣朋友我去接近他,所以吉。
指交往朋友,於朋友敬而遠之則吉。
「我仇有疾,我能即」有多種解釋。
仇字可指朋友。
仇,匹、配、類,引申為朋友意思。
可指讎人。
或者指妻子,或怨偶。
《左傳》:「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疾,疾病,引申可做品性。
即,食,前往去吃意思。
後來引申近,接近。
這裡兩種解釋可。
「我能即」有多種解釋:一、不能來找我、接近我。
二、我不能去接近他。
三、我不能去食,不能去赴宴。
綜合以上各字義,「我仇有疾,我能即」可作以下解釋:一、所來人(我仇)品性(有疾),我去接近他,敬而遠,所以吉。
二、我那怨偶有病,我不能去赴宴。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食。
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
鼎耳改變了,無法移動鼎,裡面雉雞,看得到是吃不到。
等到下雨,鼎温下降,終於不用悔恨,後吉。
錯誤創新反而誤了事。
鼎耳原本應當在鼎上,當食物煮時可以利用鼎鉉移動鼎,將美食送上。
但現在鼎耳改變了,變成鼎腹之旁,使得熱鼎無法順利搬動。
鼎是靠鼎耳而移動,鼎耳位置原本鼎上方,於爻位為六五。
現在九三鼎腹腹中位置,鼎耳位置改變而讓煮熟食物鼎無法移動。
九三變而下體及互體成坎,坎耳,故曰「鼎耳革」。
塞,音色,阻塞意思。
其行塞,無法行動,指無法移動鼎。
《易林》觀之中孚:「鼎易其耳,熱不可舉。
大路壅塞,旅人心。
」雉,雉雞,喻指美食。
膏,指肉類地方。
虧,損。
虧悔,免於悔恨。
雨來了,讓鼎温度下降,可以用手移動鼎,靠鼎耳,所以解決問題。
中「雨」有意義,象徵著事情明朗或陰陽調和,因此多有吉意味。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
《繫辭》: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言不勝其任。
鼎腳折斷翻覆,要獻主公肉粥弄翻了,形態狼狽,兇。
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其子,無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食。
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
彖曰:鼎,象。
木巽火,亨飪。
聖人亨享上帝,而大亨養聖賢。
(圖:配)烹飪、取新、佈置氣象,建立新政權。
《説文》:「鼎,三兩耳,和五味寶器。
昔禹收九牧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協承天休。
卦巽木於下者鼎,象析木炊。
籒文鼎貞字。
凡鼎屬鼎。
」鼎是一種三足兩耳銅器,原本只是烹飪器具。
夏禹集九州之金並鑄成九鼎象九州,鼎因此成為古代權力象徵,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經》鼎卦砍木頭生火炊煮象,《説文》所謂「巽木於下者鼎,象析木炊」。
甲骨文籒文中,鼎貞字。
貞卜問程序中有著定正的作用。
王家台秦簡作鼒,鼒音茲,一種鼎口內縮小鼎,亦可通鼎字。
清華簡作鼑,鼑貞古字,今貞字下貝,貝為鼎簡化。
貞、鼎古文中原本同一字源,兩字通用,但有時區別卜問「鼑」而鼎上加一「卜」字,但鼑亦可用作鼎。
鼎卦大象一個鼎形狀,初六空虛,象徵鼎足。
九二九四三個陽爻象鼎腹鼎實,六五象鼎耳,上九象舉鼎用鼎鉉。
二體,卦象木上有火,以薪柴燒火煮物,烹飪象。
做為「烹飪」器具來説,上可以敬鬼神,下可以養賢,所以《彖傳》説:「木巽火,亨飪。
聖人亨享上帝,而大亨養聖賢。
」鄭玄:「鼎,象。
卦有木火之用。
互體乾兑。
乾金,兑為澤,澤鍾金而含水,爨木火,鼎亨孰物之象。
鼎亨孰養人,猶聖君興仁義道教天下,故謂鼎矣。
」鼎二體卦象有木火之用,互體乾金,兑為湯水,為生火煮湯羹象。
鄭註解即是順著《彖傳》強調鼎烹飪養人之功而論。
孔穎達:「鼎器,且有二義:一有亨飪之用,二有物象法。
」鼎一方面是烹飪器,二方面又象徵著取之用。
若擴大解釋所謂「物象法」,鼎象徵有君權。
《序卦傳》鼎後震卦説:「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主器」指震卦卦辭説「匕鬯」匕鬯祭器。
匕,所以載鼎實。
鬯是香酒,用作澆灌請神。
鼎作為君權象徵,所以改朝換代有遷鼎習。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一個故事:楚子伐陸渾戎,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大小輕重焉,曰:「德鼎,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能協於上下,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德休明,雖小,;其姦回,雖大,。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可問。
楚子,即楚國國君,征伐陸渾戎時,來到了雒水,周邊境上觀兵。
觀兵有兩種解釋:閲兵,或展示軍力。
周定王派遣王孫滿去慰勞楚子,楚子問鼎大小。
王孫滿回答説:「(統治天下)重點德行而不是鼎。
以前夏朝德行興起了,利用遠方圖書方物,以及來自九州官長上貢黃金(銅),鑄造了九鼎來象徵風俗事物,百物裡面了,人民可以藉以知道神明和。
到了夏桀,無德,所以九鼎遷到了殷商那裡,殷商傳祀六百年。
接著是商紂殘暴虐民,所以九鼎遷到了周。
當時周成王定九鼎於郟鄏,卜問周可以傳幾代?説是傳世三十;卜問可以傳幾年,説是七百年。
這是上天所命令。
現在周德雖然衰落,但天命改變。
所以,鼎,不可問。
鼎,之所以不可問。
因為鼎象徵權力,問鼎輕重,於是想逼宮造反。
鼎既然是君權、權力象徵,因此鼎卦隱喻天子治理天下道。
是烹飪之用,比喻君王要懂得養人才、敬鬼神。
然後是三隻腳,是鼎之所以立,《九家》「三公」作比喻:「鼎言象者,卦,木火互有乾兑。
乾金兑澤。
澤者,水。
爨木火,是鼎鑊烹飪象。
三公之位,上調和陰陽,下而撫毓百姓,鼎能熟物養人,故云象。
」毓,通育。
撫毓即撫育。
一位君王,必如鼎,下有三公支持輔佐。
但鼎腳並不是用來走路,鼎移動必需靠耳朵,象徵君王要能夠納言,不可聽(鼎耳有二),如此君權得以行使。
帛書《二三子》引孔子這麼説:「鼎之遷,,必人舉。
」鼎遷移,不是靠自己走路而前往,要人來抬舉。
此三公喻類,必需依賴賢輔佐,行得通。
卦序上革鼎繼井而來。
《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雜卦》:「革去故,鼎取新。
」革卦是去除體制,鼎是建立政權。
革是破壞,鼎是破壞後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一體兩面。
鼎為權力象徵,因此鼎卦後「主器」長子震卦續之,代表開國後承家,世代相襲。
得鼎卦,創新宜,不應墨守成規,而應當採取做法。
鼎為權力象徵,所以問事業大吉,有得權之義。
吉道如其卦德,巽明,而耳聰目明。
鼎,元吉亨。
王弼注實為充實、,是本義:「有實之物,不可復加,益之溢,反傷。


延伸閱讀…
《彖傳》引作「元亨」,解釋「大亨」,可見「吉」乃贅字。
程頤:「止雲元亨,文羨吉字。
」朱熹:「吉,衍文。
」正位:端正位。
位,有三種解釋:一、職位,二、上下尊卑之位。
王弼:「正位者,尊卑序。
」三、人處位,立足之地。
正位即端正自己之處。
程頤:「鼎者,法象器,其形端正,,取其端正象,位,謂所居之位,君子所處。
」凝命:一、或完成天命。
鼎卦改正朔,建立朝代,因此《象》曰「君子正位凝命」。
凝通冰,水變,結冰。
引申成、定。
凝命,完成天命,天命確定。
《説文》:「冰,水堅,仌水。
凝,冰。
」鄭玄:「凝,成。
」虞翻:「鼎五爻失,得位,故以正位凝成。
」二、凝聚天命。
凝,程朱引申為凝聚,程頤:「凝,聚止義,謂,今世俗有語,命令而言耳,。
」朱熹:「凝猶至道凝凝,傳所謂協於上下,承天休者。
」《中庸》「道凝」朱熹註:「凝,聚,成。
」三、命令。
王弼:「凝者貌……凝命者,成教命。
」孔穎達:「鼎既成新,即製法。
製法美,莫若上下有序,尊卑之位,輕而難犯,布嚴凝命,故君子象此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
得妾其子,無咎。
《象》曰:鼎顛趾,悖。
利出否,。
鼎翻覆,鼎腳朝上,以利於倒出不要東西。
生子而納妾,沒有罪咎。
鼎顛趾為頭腳顛倒,比喻人人之間尊卑失序,但違背義理,所以《象》曰「悖」。
因為這是了鼎中殘渣廢物倒出,鼎清洗乾。
如為了生子而納妾,情有可原,因此會有罪咎。
此比喻君王立制建國必需君側。
鼎顛趾、得妾其子,有權宜之計意味。
言君子成大器應拘小節,有時應當有所權宜。
程頤:去故而納新,瀉惡而受美,貴之義,應於四,上於貴者。
顛趾:顛,顛倒。
鄭玄:「顛,踣。
」踣,音博,跌倒意思。
趾,鼎足、鼎趾。
鼎足作用可讓鼎站立之外,可利於人這裡拿起,或其顛倒倒出東西。
從鼎足拿起鼎鼎顛倒,鼎顛趾。
利出否:利於倒出髒東西。
《象》曰:「鼎顛趾,悖。
」鼎顛趾時,鼎耳上,鼎耳為尊,鼎足卑,鼎顛趾有違背尊卑序嫌疑,但這是清除髒物權宜舉。
王弼:「否謂不善之物。
取妾以為室主,顛趾之義。
」孔穎達:「鼎覆而不失其利,於寫出否穢之物,故曰利出否。
」「利出否」或作「利出婦」,帛書否卦作「婦」,鄭玄注否為婦,並以爻辭講是出婦事:「初陰爻而,乾同體,以否正承乾,乾為君,喻君。
夫人事君,若失正禮,踣其道,情無怨,當以和義處。
然如否者,嫁於天子,雖失禮,無出道,廢而已。
若其無子,廢,後尊如故。
其犯六出廢。
子廢。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所之。
我仇有疾,無。
鼎中裝滿美食,我冤家有病,無法來我用餐。
吉。
程頤:「仇,。
陰陽相對之物,謂初。
相從而害義,是有疾。
二自守,使不能來己。
人能自守,則不能矣,所以吉。
」此言,所來人若非,而有損正義,此即是有疾,那麼不要來,可得吉。
告誡君子要交友,於朋友敬而遠之則吉。
「疾」,託病喻人品行。
王弼:「以陽質,處鼎之中,有實者。
有實之物,不可復加,益之溢,反傷。
我仇,謂五。
困於乘剛疾,不能我,我溢,得全其吉。
」意思是:鼎滿實,不可復加了,出來。
我朋友(六五)有疾病,所以不能接近我,所以我會出來,可以得吉。
鼎有實:鼎中食物充實,指是九四「公餗」,《説文》:「鬻,鼎實。
」「餗,鬻或食,束聲。
」陽為實,九二互體乾之初爻,象鼎中實。
鼎中充實,即美食滿滿。
王弼注實為充實、,是本義:「有實之物,不可復加,益之溢,反傷。
延伸閱讀…
」《説文》:「實,。
」實字形構為財寶滿屋義,因此富,有充實、意思,引申為果實義。
仇:有多種解釋。
《説文》:「讎。
」段玉裁注:「讎應。
《左傳》曰:『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仇逑通用,辵部怨匹曰逑,即怨偶曰仇。
仇怨匹,嘉偶。
如亂之為治,苦之為快。
《周南》『君子好逑』與『公侯仇』義同。
」仇字可指配偶、手,或朋友,可指敵人,仇敵、仇人。
王弼解釋「仇匹」,取手或朋友義。
朱熹取仇敵之義:「陰陽相求而非,相陷於惡而為仇矣。
」程頤取配對義:「仇,。
陰陽相對之物,謂初。
相從而害義,是有疾。
」卦象來説,王弼認為是六五,因為九二上下相應:「我仇,謂五。
」孔穎達:「九二以陽質,居鼎之中,有實者……六五我仇匹,來應我,困於乘剛疾,不能我。
」虞翻認為是指九四,可能因為兩爻爭初六相應:「二四婦,故相與仇。
」初爻九四應,四婦。
承二二比應,二所據者。
程朱初六仇。
朱熹:「我仇,謂初。
」程頤:「仇,。
陰陽相對之物,謂初。
」疾:疾病,引申可作品行不良。
我能即: 即,食,指前往去吃鼎實。
引申近,接近。
這裡兩種解釋可。
但即可能借為節,節食義。
「我能即」有多種解釋:一、不能接近我、我不能接近他。
二、不能我用餐,或指我不能去用餐。
三、我無法節食。
《説文》:「即,即食。
」徐鍇:「即,。
」段玉裁:「即,作節。
《周易》所謂節飮食。
節食者,檢制使不過,止於是詞謂即,見於經史言即是。
鄭風毛傳曰:即,。
」即字卜辭中用作食義,其引申義。
段玉裁,《説文》注説「即食」為「節食」,此為即之本義。
節有止義,止義引申而來。
《爾雅》:「即,尼。
」《説文》:「尼,後。
」尼為、義,義。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食。
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
鼎耳改變了,無法移動鼎,裡面雉雞,看得到是吃不到。
等到下雨,終於不用悔恨,吉。
錯誤創新反而誤了事。
鼎耳原本應當在鼎上,當食物煮時可以利用鼎鉉移動鼎,將美食送上。
但現在鼎耳改變了,變成鼎腹之旁,使得熱鼎無法順利搬動。
鼎是靠鼎耳移動,鼎耳位置原本鼎上方,於爻位為六五。
現在九三鼎腹腹中位置,鼎耳位置改變而讓煮熟食物鼎無法移動。
九三變而下體及互體成坎,坎耳,故曰「鼎耳革」。
虞翻:「動成兩坎,坎耳,而革乾,故鼎耳革。
」王弼認為,鼎耳以空虛為用,而九三陽實,因此而塞:「耳宜空以待鉉,而反實塞,故曰鼎耳革其行塞。
雖有雉膏,而不能食。
」塞:音色,阻塞意思。
其行塞,無法行動,指無法移動鼎。
《易林》觀之中孚:「鼎易其耳,熱不可舉。
大路壅塞,旅人心。
」《易林》,鼎耳革和其行塞兩件事,其行塞是指大路壅塞。
雉膏:雉雞脂肪,或指雉雞肉。
雉,雉雞。
膏,脂肪,肉類地方。
方雨虧悔:虧,損。
虧悔,免於悔恨。
雨來了,讓鼎温度下降,可以移動鼎,所以解決問題。
中「雨」有意義,象徵著事情明朗或陰陽調和,因此多有吉意味。
王弼:「雨者,陰陽交和,者。
」朱熹:「陽居陽,得,苟能自守,陽將和,而失其悔矣。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鼎腳折斷,要獻王公肉羹給弄翻了,將遭受剭刑,兇。
喻指人無法勝任負責重任,將受到嚴厲刑罰。
各個文獻裡,孔子「下者不勝其任」註解。
三象徵是三公,鼎之所以立。
折足象徵輔佐君權三公覆敗,國政。
《二三子》孔子另以晉厲公例,人民饑餓來解釋:「路亓國,蕪亓地,五種收,胃復公莡;口養,飢餓不得食,謂㓝屋。
」:路,。
亓,其。
路其國,荒廢其國。
胃,謂。
《義之易》孔子説此爻「剛之失,僮而不能靜者」。
此爻爻上,離火炎上,因此有過失,動而不能靜之禍,此有卦九四虞翻説:「四乾則尫;坤為鼠;震噬胏得金矢;巽折鼎足,坎鬼方;離焚死;艮旅於處,言無所容;兑睽孤孚。
三百八十四爻,獨無所容。
」「四」指是離卦上時九四爻。
魯將伐,筮,得「鼎折足」。
子貢佔以為。
何則?鼎而折足,行用,故謂。
孔子佔之以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故謂吉。
」魯伐越,果克之。
孔子使,子貢外而未來,謂弟子佔。
遇鼎,言:「無下足,不來。
」顏子掩口而笑曰:「無足者,乘舟而來。
賜至矣,清朝!」子貢果。
兩個故事佔解方法只是在玩弄文字,耍,不但完全不符合實情義理,類於孔子及子貢性格。
這些故事只是説家編造,信。
詳論可參考:魯國伐,折足反勝彖曰:鼎,象。
木巽火,亨飪。
聖人亨享上帝,而大亨養聖賢。
巽而耳目,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正位凝命。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其子,無咎。
象曰:鼎顛趾,悖。
利出否,。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所之。
我仇有疾,無。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食,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鼎(dǐng)卦是“經”六十四卦第五十卦,含義是圖變代號是3:5,主卦是3卦巽卦,陽數是3;客卦是5卦離卦,陽數是5,異卦(下巽上離)相疊。
燃木煮食,化生熟,佈意思。
鼎重寶大器,三象。
鼎卦上接井卦和革卦,它是言談改革第三卦鼎卦利用“鼎顛趾,利出否;得妾其子”,和鼎重從裝上“黃耳金鉉”“玉鉉”形象來談改革後可喜收穫,同時提出於改革而帶來“鼎折足”可怕結局。
鼎,不僅是一種炊具,是一種政權象徵,每有“問鼎” “定鼎”説,“周易”鼎卦列為改革卦,能説它意義。
右圖中,紅色表示當位爻,天藍色表示不當位爻,箭頭表示有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