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作用】青銅器器名簡介 |

【鼎的作用】青銅器器名簡介 |

鼎,是中國古代一種煮食器,材質青銅或陶為主。

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開始使用陶鼎,到金石並時代,青銅鼎開始出現,夏商兩代發展,青銅鼎使用周代達到鼎盛。

青銅鼎是中國青銅器器形之一,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

作為食器,有鼎是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禮器,陪葬明器,有用作刑具。

周代後,鐵器和灶台普及,鼎其他器形取代。

宋朝後,金石學興起,有一些鼎作為裝飾品出現,銅鼎,有一些是金銀器、玉器或者瓷器。

作為西周禮樂制度一部分,列鼎制度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個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鼎成為級和權力象徵。

相傳夏代鑄造九鼎成為周天子王權象徵。

雖然有些鼎有十幾釐米,幾千克,但作為禮器銅鼎往往,發現後母戊鼎133釐米,832.84公斤。

鼎由足、腹、耳、蓋部分組成。

圓鼎三,方鼎四,但存在四圓鼎。

鼎無耳或有兩耳,耳位置立於腹壁上方,還是附於腹壁側面,可分為立耳和附耳。

商代早期銅鼎飾有紋飾,與夏代銅鼎少有紋飾形成了比。

鼎的作用 Play

鼎腹部帶有紋飾,足部、耳部和鼎蓋有飾有紋飾。

鼎上見紋飾有獸面紋、乳釘紋、雲雷紋。

“鼎”字早在甲骨文中有出現,呈三足兩耳碩腹形象,為象形字[1]。

青銅鼎銘文中自我提及時使用名稱,考證,可達一百三十多種,主要可分為,標明鼎實、功效、用途或形狀,以及方言異稱類別[2]:87-89。

早在8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陶鼎作為一種器形出現了[3]:4。

關於陶鼎起源,一説源於陶釜,是釜和支腳活動組合固定化結果[4]:17;一説是三鍋、三足釜演變而來[5]。

河南鄭裴李崗遺址[6]、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多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有陶鼎出土。

早期陶鼎材質有紅陶、夾砂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夾砂灰陶。

陶鼎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夏商時期,是沿襲時間、器形變化器物之一。

作為一種集烹煮和盛放食物食器,陶鼎發明和應用,影響了中國先民飲食文化形成[7]。

考古發現,陶鼎大量出現於黃河下游山東北辛遺址,北辛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300年前4400年,出土陶器三足器和圜底器主,陶器中鼎數量多[8]。

到大汶口文化時期,有陶鼎發行遺址基本上遍佈山東全境和江蘇北部地區,種類有罐形鼎、釜形鼎、壺形鼎、缽形鼎,個別遺址出現了方鼎。
鼎的作用

到大汶口文化晚期,陶鼎向西涉及到仰韶文化分佈區。

到山東龍山文化時期,陶鼎影響遍及整個黃河中下游,開始上游地區擴展。

龍山文化墓葬中,專門用作冥器陶鼎。

[5]陶鼎中國南方兩湖地區有很多分佈,其出現和發展呈現出從北向南演進地域趨勢。

青銅器出現發展,貴族階層,陶鼎青銅鼎取代,而平民階層,陶鼎直至東漢時期日常生活中使用。

東漢後,陶鼎生活中消失,但作為明器,使用了一段時期後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3]:4-5
以二里崗文化為代表商代早期,青銅器體制完善,銅鼎已有大方鼎、圓鼎和鼎類型。

該時期圓鼎腹腔多圓而,鼎耳多為立於口沿上面小型立耳[13]。

商代早期方鼎體型,為方形深鬥形,後期方槽形有區別[14]:85。

圓鼎三兩耳中和同一條垂線上,且鼎外其他類別鼎採用中空圓錐形款。

防止食物漏入錐足孔中,製作時會保留內內範,這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一面。

商代早期銅鼎飾有紋飾,與夏代銅鼎少有紋飾形成了比。

紋飾多獸面紋,是稱饕餮紋。

[15]:11[16]商代中期,於缺乏該時期銅鼎大量或系統發現,其發展全面分析[15]:11。

該時期圓鼎兩耳設置上表現和同一條垂線上,而是兩耳三稱,兩耳或另兩等距離,且成為後形式,但鼎足有器腹相通情況[14]:85。

與商代中期相比,出土商朝晚期銅鼎多。

殷墟作為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出土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具代表性。

殷墟中期,銅鼎出土數量,婦墓中出土了一批形制圓鼎和方鼎,而後母戊鼎是該時期大型銅鼎之一。

商人重視鬼神和祖先祭祀,這些大型銅鼎於祭祀禮器。

殷墟晚期,銅鼎種類有所增多,鬲鼎(或稱分檔鼎)盛行。

[15]:16總來説,殷商時期,方鼎大增,鼎腹變,兩耳增大,呈長方槽形;於澆築方法改進,柱取代錐足,並有變長發展趨勢[13];同時存在扁足方鼎[14]:85。

商代晚期青銅器上附飾、紋飾種類,動物和主題獸面紋得到了空前發展。

有時一件器物上會同時出現十幾種動物紋,通體佈紋飾,多分為上中下三層,並以雷紋襯底。

鼎耳出現卧虎伏鳳附飾是商代晚期突出特點[14]:86。

西周早期,青銅鼎周人政治生活中作用遠不及商代,可能用作食器和財富象徵,形制上完全承襲殷代。
鼎的作用

到周穆王前後,青銅鼎形態上出現商代銅鼎差異,獸紋減少,風格轉向“素貴”,表明青銅鼎此時確定其禮樂制度中地位[17]。

突出變化是大量銘文出現。

西周早期鼎主要流行兩種器型,一種是腹部龐大耳下垂獸蹄足或柱鼎,鼎剖面呈梯形;另一種是分檔鼎,鬲鼎晚商流行,且分檔,袋成為殘痕。

鼎足趨於細長,柱足上獸面浮雕裝飾。

方鼎方槽形,且有蓋方鼎開始出現。

紋飾相比晚商,新出現了垂角獸面紋,鳳鳥紋;蝸體或卷體有觸角獸紋是西周早期特徵紋飾。

這一時期銘文有了顯著發展,長銘文數量增多,書史記事性質有所加強[14]:86。

鼎形制隨社會風尚而發生變化,方鼎西周中期後減少,腹部鼓腹變為半球形,鼎足則兩端膨起,而後演化獸蹄形,紋飾用獸面紋,抽象竊曲紋、環紋和絃文流行。

與周代禮樂制度適應,貴族依等級用鼎制度上有嚴格區別,鼎地位提高,有作器者鼎上用數百字銘文來記載其受周王室重賜種種殊榮[18]。

西周中期前段,分襠鼎和鼎消失。

與西周早期相比,中期柱或蹄足垂腹鼎器體,器腹,鼎底近,鼎足變。

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出現了陶製鼎。

鼎的作用 Play

延伸閱讀…

青銅器器名簡介:食器(鼎、鬲、甗、簋、豆) | 中研院歷史 …

鼎_百度百科

西周晚期,鼎是流行食器器型,裝飾實用,趨於定型化。

圓鼎中期垂腹鼎之外,始見於中期盂鼎變得盛行,成為西周晚期特徵器型,器腹於半球形,有腹、中等和腹三種類型。

方鼎西周晚期出現[14]:87。

東周銅鼎造型於變化,注重實用,出現了鼎蓋和環,銘文位置之前鼎腹內壁變到鼎外表[17]。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鼎制度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春秋中期後,鼎樣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於烹煮牲類鑊鼎,形體,腹、附耳、有蓋,於實用;另一種是於祭祀禮儀活動升鼎,奇數組合,大小,設計華美[18]。

春秋中期,盂鼎盛行,樣式外,出現了腹平蓋盂鼎。

春秋晚期,鼎主要有盂鼎、升鼎和飤鼎,飤鼎於放置庶羞。

春秋晚期紋飾和附飾種類,風格傾向,多交纏龍蛇紋,紋飾中大量出現銅鑲嵌技術。

銘文多涉及史料內容[14]:88。

鼎作為祭器和禮樂制度物化形態意義淡化,而貴族社會流行排場,到戰國後期,鼎製造也就愈來愈迴歸到它本初升火烹煮牲肉實用功能[18]。

東周時期,各地銅鼎產生了區別,秦國鼎主要分春秋型和戰國型兩大類,春秋型流星於春秋早期戰國中期,相比周鼎變化趨勢有:腹部變,外壁變直,圜底變平,三腹底變到外側,底部內收,蹄足變;戰國型流行於戰國中期秦漢之際,三鈕、附耳、鼓腹、圜底蹄扁球形,與中原銅鼎趨同[19]。
鼎的作用

青銅器經歷了春秋晚期開始峯後,戰國中晚期開始衰退。

戰國中晚期,青銅鼎南北風格分化出顯著區別,三晉和燕國地區主要流行附耳圓鼎,南方則主要流出鼎[14]:89。

兩漢魏晉時期,青銅鼎衰落[20]。

截至漢代,簠、簋、敦周代流行青銅食器消失了,而鼎、壺、鈁主要器物使用[21]:102。

鼎漢代時是見青銅器衍生陶器器型之一[21]:142。

青銅鼎漢代走向衰落,銅鼎形體,且以實用主,器壁,多鼓腹、素面,銘文刻於鼎外[20]。

腹部形制,鼎可以區分盆鼎、罐鼎、鬲鼎、盤鼎、束腰平底鼎、方鼎類型。

鼎足部,可分為錐足鼎、柱鼎、扁足鼎。

鼎耳分為無耳、立耳和附耳形式[2]:89-112。

鼎常見器形為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而鬲有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因此兩者需求從其他方面進行區分。

説鼎是,但實際上鼎有或半空,因此通過是否並不能判斷一器物屬於鼎是鬲。

青銅器分類中,腹身分為兩部分稱為鼎,將腹部與足部區分不明顯稱為鬲[2]:112。

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出現了陶製鼎。

延伸閱讀…

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鼎的形狀以及在古代的作用

而其發展高峯則出現商朝和西周時期,是商代鼎代表祭祀,盛行於商週期,延續到漢代。

奴隸制鼎盛時代,用作“別上下,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禮器。

“鑄九鼎,像九州”,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

青銅鼎是祭祀天帝和祖先“神器”,籠罩上一層而色彩。

古代,鼎是貴族身份代表。

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用鼎制度。

此外,鼎是國家政權象徵,如果説鼎覆了,意味着政權滅亡和國家崩潰。

青銅鼎出現後,鼎便是等級、身份、地位標誌象徵,鼎是王權象徵、國家重寶。

統治者往往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道教、佛教中國傳播,鼎形式得以延續。

後代鼎安放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是焚香禮器。

鼎風水中作用,鼎有可起“藏風聚氣”、“闢凶煞”作用。

經六十四卦,卦爻為,巽,上離下木,木上有火,五行屬木。

卦辭曰:“鼎,元吉,亨”意思是只要是佔問到鼎卦,便是吉力、吉祥、大順意。

是帝王祭祀時用來裝盛進貢上天貢品器物,後來演變成為廟宇用來調節磁場神器,現在民間它放置於廳堂之中。

東方和西北方掌管着長子和主人位置(於董事和經理)。

如果這兩個方位話,會影響到頭部和手足方面,會影響到運勢。

但無法這個方位進行變動話,要能擺放上開光鼎來鎮住這個位置。

東南角是八卦上財位,掌握着財運。

擺放開光鼎可起到藏風納氣,鎮財位效果。

鼎代表誠信和。

所以擺放在是昭示着一個象徵,樹立形象。

如果身後是玄武位是窗或池塘,意為背無靠山,做事,無貴人相助。

擺放開光大鼎可起到玄武作用,化解格局。

其實,鼎風水中作用,不僅是以上這些內容,風水師們忽視了鼎原有意義,鼎是權利象徵,是地位代表,如一言九鼎便是指皇帝金口玉言,是話説君無戲言。

普通人説一諾千金和皇帝説一言九鼎不可同日而語,一諾千金是做人一種,是一種品質;而一言九鼎是關乎國家大局和社會前途,所以皇帝是不能説話。

問鼎天下、問鼎中原,意思於是要爭奪天下執政權利,所以鼎是代表天下、代表政權、代表皇權代名詞。

鼎中國人心中是舉足,是權力象徵。

銅鼎是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器具。

烹煮肉和盛貯肉類,後來演變成了王權象徵。

鼎是黏土燒製陶鼎,後來有了青銅鑄造銅鼎。

傳説夏禹收九牧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象徵九州,並上面鐫刻魑魅魍魎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其傷害。

周代,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使用數量規定。

這種級、身份、地位標誌逐演化,鼎成為了王權象徵、國家重寶。

統治者往往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