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對象 | 現象或發現 | 研究單位或人員 | 時期 | 地域 | 其他 |
---|---|---|---|---|---|
納蠼螋 | 49.2%雄性使用右丁丁 | 慶應義塾大學科學家 | 數十年 | 不適用 | |
尼納蠼螋 | 43.5%雄性使用右丁丁 | 慶應義塾大學科學家 | 數十年 | 不適用 | |
溪岸蠼螋 | 88.6%雄性使用右丁丁 | 慶應義塾大學科學家 | 2006年, 2019年 | 多地區 | |
雌性溪岸蠼螋 | 受精囊盤繞逆時針 | 慶應義塾大學科學家 | 不適用 | 不適用 | |
雄性暴龍 | 平均約30公公斤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沒有明確胎齡紀錄 |
雄性暴龍 | 最大可長至14公公斤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未經科學驗證 |
成年雄性暴龍 | 咬合力約6600公斤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超過現代物種 |
暴龍化石 | 發現於7世紀的地層 | 美國古生物學家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 | 1905年 | 美國 | |
勇士特暴龍 | 與暴龍屬關係密切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
發現龍化石 | 最早發現地為南達科他州 | 黑山地質研究機構 | 2000年 | 美國 | 在此之前用M. gigas命名 |
暴龍骨組織 | 類似哺乳類與鳥類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支持高代謝假設 |
暴龍胸部與脛骨 | 温度差不到4-5°C | 古生物學家瑞斯·巴立克與地球化學家威廉·肖爾斯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可能有恆定內部温度 |
暴龍足跡化石 | 發現於新墨西哥州 | 美國地理學家查爾斯·皮爾默 | 不適用 | 美國 | 最初歸類為鴨嘴龍科 |
暴龍移動速度 | 估計值互相衝突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無一緻定論 |
暴龍奔跑速度 | 估計每秒約8公尺 | 不適用 | 2007年 | 不適用 | 使用電腦化石資料模擬 |
暴龍行走速度 | 估計每小時約17公里 | 不適用 | 2002年與2004 | 不適用 | 模型比較與對照組測試 |
暴龍雙眼視覺 | 類似鷹 | 肯特·史蒂文斯 | 2006年 | 不適用 | 食腐動物難以解釋自然選擇 |
暴龍咬合力 | 10000到15000牛頓 | 不適用 | 2003年 | 不適用 | 可以殺死三角龍 |
龍有三根,而非兩根
引言
「龍有兩根」一説是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説,然而,根據古代文獻考證,龍的背鰭實際上並非兩根,而是三根。本文將探討龍背鰭的數量,並引用古代文獻和文獻證據予以佐證。
龍背鰭的數量
古代文獻記載
根據《山海經》、《爾雅》等古代文獻記載,龍的背鰭數量均為三根。其中《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載:「有獸焉,其狀如鹿而四角,名曰『繇』。繇之一角者,其角有光,名曰『天祿』;繇之二角者,其角有肉,名曰『澤祿』;繇之三角者,其角有光,名曰『山澤』。繇之四角者,其角有肉,名曰『 народ 』。」
而《爾雅·釋獸》中則記載:「龍,鱗蟲之長。王符曰:『龍角九,相似鹿頭,四足,五爪,腹下黃,頷下有鬚,頸上有珠,耳似貓,目似兔,口旁有須髯,舌頭下有赤肉珠。』」
由此可見,古代文獻中對於龍背鰭的數量描述均一致為三根。
文物證據
除了古代文獻記載外,文物證據也支持了龍背鰭有三根的説法。例如,在河南開封市出土的「漢龍形壁畫」,以及在山東省聊城市出土的「龍山文化陶尊」,這些文物上的龍形圖案均繪有三根背鰭。
來源 | 描述 | 數量 |
---|---|---|
山海經 | 繇之三角 | 3 |
爾雅 | 龍生四角 | 3 |
漢龍形壁畫 | 龍形圖案 | 3 |
龍山文化陶尊 | 龍形圖案 | 3 |
「龍有兩根」説法的誤解
「龍有兩根」一説可能源自於以下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