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漢天師府的傳承與演變]
天師府,又稱「大真人府」,坐落於江西鷹潭貴溪市上清鎮,是歷代張天師的居所和道教聖地,已有九百餘年歷史。


歷史沿革
天師府最初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後於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遷址現址。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原址重建,惜後毀於兵火。現存建築多為現代重建,亦有部分為明清時期所遺。
天師道源流
創立天師道的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據稱是漢留侯張良之後,被視為道教始祖。相傳東漢漢安元年(西元142年),太上老君諭令張道陵「分別人鬼,救度眾生」,授予他「天師」稱號,並賜寶劍和玉印。張道陵所創之道派便是「五斗米道」,後改稱「正一道」,俗稱「天師道」。
從龍虎山到台灣
第四代天師張盛將道統遷居江西龍虎山。國民政府遷台後,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也隨之來台,自此道統轉移至台灣。龍虎山則變為張氏宗祠,失去道教機能而成為觀光景點。
時期 | 重大事件 |
---|---|
東漢漢安元年(西元142年) | 張道陵受命為天師,創立天師道 |
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 | 天師府建於上清鎮關門口 |
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 | 天師府遷址至今址 |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 | 在今址重建天師府 |
清康熙年間 | 天師府毀於兵火 |
民國38年 | 天師道統轉移至台灣 |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道教聖地與文化遺產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位於中國江西省貴溪市,是道教正一道的祖庭,也是張天師世家的祖宅。自東漢末年以來,這裡一直是道教龍虎宗的傳承之地,對於道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歷史沿革
- 東漢末年:天師道創始人張角在此建立根據地。
- 晉朝:張天師世家奉晉帝詔命,定居龍虎山,成為嗣漢天師府的起源。
- 唐朝:嗣漢天師府達到鼎盛時期,被尊稱為「天下第一道場」。
- 宋元明清:嗣漢天師府經歷多次戰亂,但仍得以傳承。
- 近代:民國時期,嗣漢天師府一度衰落,後於20世紀80年代得以重建。
建築格局
嗣漢天師府依山而建,佔地面積廣闊,建築羣綿延數裏。主要宮殿建築包括:
宮殿 | 特色 |
---|---|
天師府 | 正殿,供奉歷代天師像 |
真武殿 | 供奉真武大帝 |
雷祖殿 | 供奉雷神 |
靈寶閣 | 藏有道教經典 |
玉皇殿 | 祭拜玉皇大帝 |
藥王殿 | 供奉藥王孫思邈 |
正陽觀 | 供奉全真教祖師王重陽 |
道教文化傳承
嗣漢天師府作為道教的祖庭,是道教文化傳承的重鎮。歷代天師注重經書典藏,培養道士人才,促成了道教教義的發展與完善。
自然風景
除了建築遺產之外,嗣漢天師府也被譽為「人間仙境」。周圍山峯峻峭,溪流瀑布,景色優美。著名的旅遊景點包括:
- 龍虎山:據傳為「龍虎相爭」之處,景觀秀麗。
- 寶珠洞:貫穿龍虎山,內有鐘乳石奇觀。
- 天心洞:道教朝聖之地,相傳為張道陵煉丹之所。
- 雲錦洞:有天然形成的大象和飛鳥的石刻,栩栩如生。
- 飛拉達峽谷:懸崖峭壁,水流湍急,適合户外探險。
旅遊資訊
- 開放時間:8:00-17:00
- 門票:100元 / 人
- 交通:可從南昌或上饒乘坐巴士或自駕前往
- 住宿:嗣漢天師府附近有各種住宿可供選擇
嗣漢天師府不僅是道教聖地,也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其建築、文化傳承和自然風景使其成為一個魅力十足的旅遊目的地,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延伸閲讀…
嗣漢天師府最新特色資訊,圖片,及評價
嗣漢天師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