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説中的贔屭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在古代曾馱著三山五嶽,橫行江河湖海,如今被大禹收服,為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
大禹為了防止贔屭再度作祟,創造了一塊龜趺石碑,刻上治水的事蹟,讓贔屭沉重地背負著,無法自由行動。


贔屭的神話與現實
上古傳説中的馱碑神獸
在古老的時光中,有一種神獸名為贔屭,據説它力大無窮,能馱負重物。據説,它在上古時代常常馱着名山大川,在江河湖海中掀起風浪。然而,當治水英雄大禹出現時,他以智慧與勇氣降服了贔屭,並讓它協助治水。從此以後,贔屭便成為了馱碑的化身,幫助大禹推開山脈、挖掘溝渠,為治水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當洪水被征服後,大禹為了防止贔屭再次為非作歹,便特製了巨大的石碑,碑上刻有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讓贔屭馱負著。這沉重的石碑如同枷鎖,使贔屭無法隨意行動。
贔屭與龜的區別
雖然贔屭在外觀上與龜類似,但細心的觀察者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差異。首先,贔屭擁有整排的牙齒,這是龜所沒有的。其次,它們的背甲上的甲片數目和形狀也有所不同。贔屭並非石頭雕成的龜,而是奰㞒的俗稱,並且是好文之士的象徵。它總是努力地昂頭向前,四蹄不停地撐地,竭力想要前進,卻無法移動分毫。在中國,許多顯赫的石碑基座都由贔屭馱負,這些石碑多見於碑林和一些歷史遺址。
贔屭與北京城的傳説
在北京拆除舊城牆的過程中,曾在嘉靖年間建造的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了一半的贔屭雕像。因此,有人將之附會為“贔屭馱着北京城”的傳説。然而,這種説法缺乏歷史依據,因為城門、寺廟等地本身就是古碑文匯集之處,因此在這些地方發現贔屭並不稀奇。例如,壽縣古城的靖淮門以及北京的碧雲寺中都有贔屭的蹤影。
「龜趺」是一種古代文化遺產,它是一種用來裝飾建築物的元素,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龜趺通常由石材製成,形狀呈現出龜的外觀,細膩的雕刻和精美的紋飾使它們成為建築物的亮點之一。
龜趺在古代中國被廣泛使用,尤其在宮殿、寺廟和帝王的墳墓中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它們被認為具有祥瑞的象徵意義,能夠帶來好運和平安。龜趺的雕刻工藝非常講究,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風格,展現了古代工匠的巧思和技藝。
每一個龜趺都有其獨特的設計和意義。有些龜趺是以龜為主題,以龜的形狀和紋飾來表現;還有一些龜趺則是融合了其他元素,例如花卉、鳥類和神獸等,展現出更豐富多樣的藝術風貌。
龜趺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品,它們也具有實用價值。在古代,龜趺被用來裝飾建築物的屋脊和牆壁,起到了美化建築外觀的作用。同時,龜趺還具有防水和防風的功能,能夠保護建築物免受自然災害的侵害。
現在,龜趺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許多古建築和文化遺址都保存了龜趺,它們作為歷史的見證,向人們展示了古代中國的文明和智慧。同時,龜趺也吸引著許多人的注意,成為了旅遊景點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
總之,龜趺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它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同時也展現了古代中國工匠的智慧和技藝。希望我們能夠一起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讓它們繼續為世人所欣賞和傳頌。
延伸閲讀…
龜趺
辭典檢視[龜趺: ㄍㄨㄟㄈㄨ]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