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的人現在幾歲? | 90年次必看!我們的共同回憶 | 1990年發生了哪些大事?

1990年出生的我們,經歷了這些特別的時光

1990年出生的我們,剛好卡在千禧世代與Y世代的交界,見證了台灣社會最劇烈的轉變。那一年,麥當勞在台灣開設第一家分店,而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裡聽著《戀曲1990》的旋律呢!

說到這個年份的特別之處,先來看看當年發生的大事:

國際事件 台灣在地事件 流行文化
德國統一 野百合學運 小虎隊爆紅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第一屆金曲獎舉辦 周星馳《賭聖》上映
香港新機場計劃公布 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 張雨生《天天想你》專輯

我們這群1990年出生的孩子,童年剛好卡在傳統與現代的過渡期。記得小時候還在玩彈珠、打陀螺,轉眼間任天堂紅白機就闖進了生活。放學後最愛衝去雜貨店買5元的王子麵,然後守在電視前看《櫻桃小丸子》,這種混搭的童年經驗,現在想起來特別珍貴。

上國中的時候,網路開始普及,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會寫紙本情書的學生。記得第一次用即時通加暗戀對象的那種心跳加速感,還有為了偷上網跟爸媽鬥智鬥勇的日子。那時候的電腦課還要穿拖鞋進教室,現在想想真是懷念啊!

1990年出生的我們,見證了台灣從call機到智障型手機,再到現在人手一支iPhone的過程。大學畢業時剛好遇到金融海嘯,出社會又碰上疫情,總是被說是最倒楣的一代。但換個角度想,我們也是適應力最強的一代,從小學習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生存。

現在35歲的我們,正面臨著買房、結婚、生子的壓力。小時候覺得30幾歲就是大人了,現在卻發現自己還是在摸索人生。不過1990年出生的好處就是,我們既懂傳統的價值觀,又能擁抱新思維,這種平衡感或許就是我們這代人最特別的優勢吧。

1990年出生

最近好多1990年出生的朋友都在問:「1990年出生的人現在幾歲?2025年最新年齡計算」這個問題。其實算法很簡單,就是直接用2025減去1990,但考慮到每個人的生日不同,實際年齡還是會有點小差異。今天就來幫大家仔細算算,順便整理成表格讓大家一目了然。

首先要知道,台灣人算年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國際通用的「實歲」算法,就是從出生那天開始每年生日加一歲;另一種是傳統的「虛歲」算法,出生就算一歲,過年再加一歲。我們這裡用大家最常用的實歲來計算。以2025年7月16日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1990年出生的人如果已經過完生日就是35歲,如果還沒過生日就是34歲。

下面這個表格可以更清楚看到不同月份出生的年齡差異:

出生月份 2025年生日狀況 2025年7月16日年齡
1-6月 已過生日 35歲
7月 7/16前未過生日 34歲
7月 7/16當天生日 35歲
7月 7/16後未過生日 34歲
8-12月 未過生日 34歲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1990年5月20日出生的人,到2025年5月20日就已經滿35歲了;但如果是1990年8月出生的人,到2025年7月16日都還是34歲,要等到8月生日那天才會變成35歲。這種算法在辦理各種證件或是保險的時候特別重要,千萬不要搞錯自己的實際年齡喔!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場合可能會用虛歲來計算,比如傳統的算命或是農曆年節時,長輩們常常會用虛歲來算年齡。以虛歲來看,1990年出生的人在2025年農曆新年後就已經是36歲了,這點跟實歲的算法會差到兩歲之多,所以一定要先搞清楚對方是用哪種算法,才不會產生誤會。

為什麼1990年出生被稱為最後的七年級生?這個問題其實跟台灣人習慣的「年級制」劃分方式有關。在台灣,我們常把民國70~79年出生的人稱為「七年級生」,而1990年剛好對應民國79年,所以就成了這個世代的最後一年。這種分類法不只用在學校,連職場、媒體甚至流行文化都會這樣區分,久而久之就變成大家約定俗成的說法啦。

說到七年級生的特質,1990年出生的這群人剛好卡在一個很特別的位置。他們童年經歷過卡帶、BB Call,但青春期就迎來網路爆發,可以說是橫跨「類比」與「數位」兩個時代的橋樑世代。比起前面的六年級生,他們更熟悉電腦;但比起八年級生,又對沒有手機的年代更有記憶。這種過渡期的成長背景,讓他們的價值觀和工作習慣都很有辨識度呢。

來看看七年級生(含1990年)和其他世代的關鍵差異:

比較項目 七年級生 六年級生 八年級生
童年娛樂 紅白機、第四台 跳格子、尪仔標 線上遊戲、智慧型手機
通訊方式 BB Call轉手機過渡期 公共電話為主 直接使用LINE、IG
職場特質 重視工作生活平衡 較願意加班 更追求自我實現

有趣的是,1990年出生的人現在35歲,正好是職場中堅份子。他們見證了台灣從加工出口轉型到科技島的過程,求學時經歷教改,出社會又遇到金融海嘯和疫情,這種「什麼大事都趕上」的命運,也讓七年級生成為特別有故事的一個族群。現在網路上常說的「七年級中年危機」,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描述這種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感。

1990年出生

1990年台灣發生了哪些影響我們童年的大事?

1990年對我們這些在台灣長大的小孩來說,真的是充滿回憶的一年啊!那時候的我們可能還小,但現在回頭看,才發現這些事件默默影響了我們的童年生活。從電視節目到社會變遷,每一件事都像時間膠囊裡的寶藏,藏著滿滿的時代印記。

先來看看這張整理表,帶大家快速回顧當年的重要事件:

事件類型 具體內容 對童年的影響
電視節目 中視《百戰百勝》開播 週末必看綜藝,成為同學間熱門話題
教育改革 國小課程標準修訂 影響我們的課本內容與教學方式
社會運動 野百合學運 父母討論的話題,間接接觸民主觀念
娛樂文化 小虎隊《紅蜻蜓》專輯發行 校園瘋傳的偶像,課本貼滿他們的貼紙
科技發展 台灣大哥大成立 見證通訊方式從BB Call轉變的開端

記得那時候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看《百戰百勝》,胡瓜和徐乃麟的主持讓我們笑到肚子痛,隔天到學校一定要跟同學討論關卡內容,沒看到的人還會被笑「落伍了」。小虎隊的貼紙更是珍貴財產,誰有最新的閃卡就能在班上炫耀好久,下課時間女生們總愛聚在一起抄歌詞本。

社會氛圍也在悄悄改變,雖然我們年紀小不懂野百合學運的意義,但會發現爸媽看新聞的時間變長了,電視上出現很多年輕人在廣場的畫面。那時候的國語課本開始有更多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像是楊逵的《壓不扁的玫瑰》,雖然當時只覺得課文變難了,現在想來卻是文化扎根的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