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名穴】七個最常用的穴位 |中醫針灸治療各種疾病取穴大全 |穴位名稱含義詮解 |

【20大名穴】七個最常用的穴位 |中醫針灸治療各種疾病取穴大全 |穴位名稱含義詮解 |

在針灸治療中,20大名穴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穴位是歷代醫家在臨牀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和廣泛的應用範圍。本指南將深入介紹這20個穴位,包括解剖位置、治療應用及操作方法,旨在為從業者和學習者提供一個全面而實用的參考。

13. 肩井穴

肩井穴在肩部,有疏通經絡

湧泉穴〈穴名解釋〉湧,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為腎經的井穴,比喻脈氣從足底出來的情況。〈取穴方法〉有二種方法。(1)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聯機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 (2)卷足,在足前部凹陷處取穴。〈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壓、精神分裂症、暈厥、下肢癱瘓。

太溪穴〈穴名解釋〉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經氣從湧泉出來後,到這裏已匯聚成大溪,所以稱此名。〈取穴方法〉足內側,內踝後方,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暈、失眠、牙痛。

照海穴〈穴名解釋〉照,昭,即明顯的意思;海,大海。因為此穴處脈氣明顯,闊大如海,所以稱為照海。〈取穴方法〉足內側,在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取穴。〈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壓、癲癇、足跟痛。

穴位 位置 疾病
極泉 腋窩深處 肩周炎、心痛
少海 肘部彎曲處 心痛、神經衰弱、淋巴結炎
通裏 腕橫紋上,尺側屈腕肌腱橈側凹陷處

手少陰心經主要穴位名稱及應用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穴位名稱及應用

  1. 神門(滎穴) ─ 掌側,在第四、五掌指關節後方,與勞宮穴相平。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痴呆、心悸、意症、精神分裂症。
  2. 少府(滎穴) ─ 掌側,在第四、五掌指關節後方,與勞宮穴相平。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手小指拘攣。
  3. 少衝(井穴) ─ 小指指甲角橈側根部,約離指甲0.1寸處。主治病症:心悸心痛、昏厥、喉炎。
  1. 商陽(井穴) ─ 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處取穴。主治病症:中風昏迷、咽喉腫痛、牙痛、昏厥。
  2. 二間(滎穴) ─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即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約在食指指掌橫紋端。主治病症:咽喉腫痛、牙痛、鼻出血。
  3. 合谷(原穴) ─ 有三法:
    •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 拇食二指合併,虎口部隆起最高點為穴。
    • 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 池,合穴,治中風偏癱、高熱、蕁麻疹、感冒、高血壓、肋骨外上髁炎、扁桃體炎。
      • 臂臑,上臂內側,治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眼病。
      • 肩髃,肩峯前下方,治中風偏癱、肩關節周圍炎、高血壓、蕁麻疹。
      • 天鼎,頸外側部,喉結旁,治上肢癱瘓麻木、肩關節周圍炎、扁桃體炎。
      • 扶突,喉結旁,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治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咳嗽、哮喘、咽喉腫痛以及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

      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上面,治鼻炎、鼻竇炎、顏面神經麻痹、膽道蛔蟲症。

      手少陽三焦經

      • 關衝,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治中風昏迷、中暑、咽喉腫痛、耳聾。
      • 中渚,三焦經的輸穴,手環

        改寫後的文章

        面部穴位及其功效

        穴位 取穴方法 主治病症
        地倉 正坐,向前正視,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結膜炎、鼻炎、膽道蛔蟲病、角膜炎。
        頰車 面部,口角外側,上與瞳孔相對處取穴。 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流涎。
        下關 閉口時,在面頰部,下頜骨響處,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取穴。 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痛、耳聾、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人迎 在頸部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取穴。 高血壓、低血壓、急慢性喉炎、扁桃體炎、單純性甲狀腺腫。
        梁門 上腹部,臍直上4寸,距正中線2寸處取穴。 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闌尾炎、便秘。
        天樞 仰卧,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處取穴。 急慢性腸

        1、改寫後的文章

        大腿前側的穴位包括髀關、伏兔、梁丘、犢鼻和足三里,這些穴位分別位於股部和大腿的前面部分。其中,髀關位於股部的關節附近,由於其位置的特殊性而被命名為髀關。伏兔則位於大腿前面肌肉隆起處,形狀類似潛伏的兔子,因此得名。梁丘是膝蓋前面的一個穴位,位於髕骨上方的肌肉隆起處,形似山樑上的丘陵,故稱梁丘。犢鼻則是在膝蓋部髕韌帶外側的凹陷中,形似小牛的鼻孔。足三里是膝下三寸的穴位,與手三里相對應,因其位置在足部而得名。上巨虛位於犢鼻下6寸,是腸腑疾病的重要穴位。豐隆則是咳嗽痰多的特效穴,位於外踝尖上8寸的位置。這些穴位對於肌肉疼痛、神經炎、胃腸道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解溪:解除疼痛,通暢經絡



        • 取穴方法:

          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在兩筋(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取穴。


        • 主治病症:

          踝部疼痛腫脤、頭痛、腎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內庭:清熱解毒,治療諸痛



        • 取穴方法:

          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 主治病症:

          牙痛、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胃痛、足部麻木疼痛。





        厲兑:疏通氣血,調理五官



        • 取穴方法:

          在足第二趾外側,距趾甲角約 0.1寸(指寸)處取穴。


        • 主治病症:

          牙痛、面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眼病。





        聽會:疏通耳竅,治療耳疾



        • 取穴方法:

          面部,耳屏間切跡的前方(即耳屏前下方),下頜骨髁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取穴。


        • 主治病症:

          耳鳴、耳聾、面神經

          中華傳統針灸學中的神奇穴位:照海、申脈、內關、外關

          疏通經絡健康身心的秘密

          穴名解釋 取穴方法 主治病症
          1. 天柱 項部,大筋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 頭痛、急性結膜炎、顏面神經麻痹、視神經萎縮
          2. 風門 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蕁麻疹
          3. 肺俞 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
          4. 厥陰俞 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冠心病、心律失常、肋間神經痛、風濕性心臟病
          5. 心俞 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
          6. 膈俞 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呃逆(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咯血
          7. 肝俞 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眼病、神經衰弱
          8. 膽俞 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膽囊炎、肝炎、膽道蛔蟲症

          照海穴解析:照,意指照耀;海,寓意大水。該穴不僅可以治療咽喉腫痛,結合腎腧、關元、三陰交,還能調節月經不調。古代醫書《針灸甲乙經》中已有記載,《千金要方》稱之為“漏陰”,顯示此穴對腎水不足、腎陰虧虛所引起的虛火上升有很好的滋腎降火效果。它有助於平衡三焦功能,對治療胸悶、嗓子幹痛、聲音嘶啞以及慢性咽炎有立竿見影之效。

          申脈穴分析:申脈,意指伸展脈絡。該穴為陽蹺脈的交會穴,有助於散除體內寒邪,促進陽氣上達頭部,使人步伐輕快。艾灸或點揉申脈穴,能夠迅速調動人體陽氣,對治療受寒引起的腰背腿部疼痛有效。秋冬時節,可用艾條燻灸申脈穴以預防流感、增強免疫。

          內關穴介紹: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等作用。取穴方法簡易,位於手腕橫紋上兩寸,用手握虛拳向上,另一手三指並齊,食指點按處即為內關穴。日常保健可點揉此穴,以略感酸脹為宜。

          table, th, td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外關穴與列缺穴的保健與治療作用

          外關穴

          外關穴具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痠痛等症狀。按摩外關穴能夠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

          20大名穴 Play

          2. 少海

          少海穴為手少陰心經之合穴,位於肘部彎曲處,是經絡氣血匯聚之所。按揉此穴有助於改善心痛、神經衰弱、淋巴結炎等疾病。

          3. 通裏

          通裏穴作為手少陰心經的絡穴,位於腕橫紋上,尺側屈腕肌腱橈側凹陷處。常按此穴對心律失常、心痛、神經衰弱等有療效。

          20大名穴

          4. 神門

          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的原穴,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按揉此穴對心痛、睡眠障礙、精神疾病等有良好效果。

          穴位 位置 疾病
          極泉 腋窩深處 肩周炎、心痛
          少海 肘部彎曲處 心痛、神經衰弱、淋巴結炎
          通裏 腕橫紋上,尺側屈腕肌腱橈側凹陷處

          手少陰心經主要穴位名稱及應用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穴位名稱及應用

          1. 神門(滎穴) ─ 掌側,在第四、五掌指關節後方,與勞宮穴相平。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痴呆、心悸、意症、精神分裂症。
          2. 少府(滎穴) ─ 掌側,在第四、五掌指關節後方,與勞宮穴相平。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手小指拘攣。
          3. 少衝(井穴) ─ 小指指甲角橈側根部,約離指甲0.1寸處。主治病症:心悸心痛、昏厥、喉炎。
          1. 商陽(井穴) ─ 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處取穴。主治病症:中風昏迷、咽喉腫痛、牙痛、昏厥。
          2. 二間(滎穴) ─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即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約在食指指掌橫紋端。主治病症:咽喉腫痛、牙痛、鼻出血。
          3. 合谷(原穴) ─ 有三法:
            •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 拇食二指合併,虎口部隆起最高點為穴。
            • 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 池,合穴,治中風偏癱、高熱、蕁麻疹、感冒、高血壓、肋骨外上髁炎、扁桃體炎。
              • 臂臑,上臂內側,治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眼病。
              • 肩髃,肩峯前下方,治中風偏癱、肩關節周圍炎、高血壓、蕁麻疹。
              • 天鼎,頸外側部,喉結旁,治上肢癱瘓麻木、肩關節周圍炎、扁桃體炎。
              • 扶突,喉結旁,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治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咳嗽、哮喘、咽喉腫痛以及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

              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上面,治鼻炎、鼻竇炎、顏面神經麻痹、膽道蛔蟲症。

              手少陽三焦經

              • 關衝,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治中風昏迷、中暑、咽喉腫痛、耳聾。
              • 中渚,三焦經的輸穴,手環

                改寫後的文章

                面部穴位及其功效

                穴位 取穴方法 主治病症
                地倉 正坐,向前正視,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結膜炎、鼻炎、膽道蛔蟲病、角膜炎。
                頰車 面部,口角外側,上與瞳孔相對處取穴。 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流涎。
                下關 閉口時,在面頰部,下頜骨響處,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取穴。 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痛、耳聾、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人迎 在頸部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取穴。 高血壓、低血壓、急慢性喉炎、扁桃體炎、單純性甲狀腺腫。
                梁門 上腹部,臍直上4寸,距正中線2寸處取穴。 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闌尾炎、便秘。
                天樞 仰卧,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處取穴。 急慢性腸

                1、改寫後的文章

                大腿前側的穴位包括髀關、伏兔、梁丘、犢鼻和足三里,這些穴位分別位於股部和大腿的前面部分。其中,髀關位於股部的關節附近,由於其位置的特殊性而被命名為髀關。伏兔則位於大腿前面肌肉隆起處,形狀類似潛伏的兔子,因此得名。梁丘是膝蓋前面的一個穴位,位於髕骨上方的肌肉隆起處,形似山樑上的丘陵,故稱梁丘。犢鼻則是在膝蓋部髕韌帶外側的凹陷中,形似小牛的鼻孔。足三里是膝下三寸的穴位,與手三里相對應,因其位置在足部而得名。上巨虛位於犢鼻下6寸,是腸腑疾病的重要穴位。豐隆則是咳嗽痰多的特效穴,位於外踝尖上8寸的位置。這些穴位對於肌肉疼痛、神經炎、胃腸道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解溪:解除疼痛,通暢經絡



                • 取穴方法:

                  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在兩筋(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取穴。


                • 主治病症:

                  踝部疼痛腫脤、頭痛、腎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內庭:清熱解毒,治療諸痛



                • 取穴方法:

                  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 主治病症:

                  牙痛、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胃痛、足部麻木疼痛。





                厲兑:疏通氣血,調理五官



                • 取穴方法:

                  在足第二趾外側,距趾甲角約 0.1寸(指寸)處取穴。


                • 主治病症:

                  牙痛、面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眼病。





                聽會:疏通耳竅,治療耳疾



                • 取穴方法:

                  面部,耳屏間切跡的前方(即耳屏前下方),下頜骨髁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取穴。


                • 主治病症:

                  耳鳴、耳聾、面神經

                  中華傳統針灸學中的神奇穴位:照海、申脈、內關、外關

                  疏通經絡健康身心的秘密

                  穴名解釋 取穴方法 主治病症
                  1. 天柱 項部,大筋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 頭痛、急性結膜炎、顏面神經麻痹、視神經萎縮
                  2. 風門 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蕁麻疹
                  3. 肺俞 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
                  4. 厥陰俞 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冠心病、心律失常、肋間神經痛、風濕性心臟病
                  5. 心俞 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
                  6. 膈俞 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呃逆(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咯血
                  7. 肝俞 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眼病、神經衰弱
                  8. 膽俞 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膽囊炎、肝炎、膽道蛔蟲症

                  照海穴解析:照,意指照耀;海,寓意大水。該穴不僅可以治療咽喉腫痛,結合腎腧、關元、三陰交,還能調節月經不調。古代醫書《針灸甲乙經》中已有記載,《千金要方》稱之為“漏陰”,顯示此穴對腎水不足、腎陰虧虛所引起的虛火上升有很好的滋腎降火效果。它有助於平衡三焦功能,對治療胸悶、嗓子幹痛、聲音嘶啞以及慢性咽炎有立竿見影之效。

                  申脈穴分析:申脈,意指伸展脈絡。該穴為陽蹺脈的交會穴,有助於散除體內寒邪,促進陽氣上達頭部,使人步伐輕快。艾灸或點揉申脈穴,能夠迅速調動人體陽氣,對治療受寒引起的腰背腿部疼痛有效。秋冬時節,可用艾條燻灸申脈穴以預防流感、增強免疫。

                  內關穴介紹: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等作用。取穴方法簡易,位於手腕橫紋上兩寸,用手握虛拳向上,另一手三指並齊,食指點按處即為內關穴。日常保健可點揉此穴,以略感酸脹為宜。

                  table, th, td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外關穴與列缺穴的保健與治療作用

                  外關穴

                  外關穴具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痠痛等症狀。按摩外關穴能夠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

                  列缺穴

                  列缺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它位於橈骨豎脊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具有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的功效。按摩列缺穴時,常用拳輕握,輕放桌上,然後按或掐或揉,直到有酸脹感為佳。

                  後溪穴

                  後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督脈小腸經。它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可以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並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後溪穴位於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按摩時會有一種輕微的痠痛感。

                  20大名穴

                  滾揉後溪穴:一種簡易的頸肩腰椎保健方法

                  對於頸肩腰椎疼痛和視力保護,有一種簡便的方法被稱為「滾揉後溪穴」。這種方法不需要專門的治療時間,每天只需抽出幾分鐘,隨手進行,對於頸椎、腰椎和視力的保健都有顯著效果。以下是如何實行這個方法的具體步驟:

                • 然後開始做揉動動作,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做20次。

                  20大名穴 Play

                  延伸閲讀…

                  穴位名稱含義詮解!(含取穴主治)

                  中醫針灸治療各種疾病取穴大全(乾貨彙總,值得收藏!)

                  操作步驟

                  1. 坐姿或站姿,將一隻手的五個手指自然地張開。

                  2. 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或食指找到小拇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後溪穴。

                    20大名穴

                  3. 用找到穴位的這隻手拇指或食指的指腹,輕輕地按壓後溪穴。

                  4. 然後開始做揉動動作,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做20次。

                    延伸閲讀…

                    七個最常用的穴位,常見病一網打盡!

                    特定穴

                  5. 重複這個動作,直到你感到後溪穴周圍有酸脹感為止。

                  6. 換手操作,用剛才按揉的手做同樣的動作。

                  7. 每天可以隨時進行這個動作,每次只需幾分鐘,長期堅持效果顯著。

                  注意事項

                  • 按揉的力度要適中,以不感到疼痛為宜。

                  • 初學者可能會有找不準穴位的情況,這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和摸索。

                  • 如果你患有嚴重的頸肩腰椎疾病,單靠這個方法可能

                • 穴名 主要功效
                  外關穴 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