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23年水事會議開幕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水機制今天發佈《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指出全世界有2030億人身處缺水困境,如果加強這一領域國際合作,缺水問題未來幾十年內愈演愈烈,城市地區。
該報告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發佈,對淡水和衞生設施狀況、使用和管理方面主要趨勢展開深入分析,併決策者提供制定和實施可持續水政策所需知識和工具。
報告指出,過去40年中,全球用水量每年1%速度增長,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變化推動下,預計直到2050年,全球用水量類速度繼續增長。
這部分增長主要集中中低收入國家,是新興經濟體。
今天,全球有20億人(佔世界人口26%)沒有安全飲用水,36億人缺乏管理衞生設施。
有20-30億人每年有一個月會遇到缺水問題,這他們生計造成風險,是糧食安全和電力供應。
報告預計全球面臨缺水問題城市人口將,2016年9.3億增長到2050年17-24億。
聯合國水機制主席、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洪博表示:“我們任務但時間。
這份報告展示了我們雄心,我們現在起來,加快行動步伐。
是時候作出改變了。
”報告指出,所有水相關幹預措施涉及某種合作。
農作物種植需要農民之間共享灌溉系統;城市和鄉村地區安全、經濟供水有賴於供水和衞生系統管理;而這些城市和鄉村社區之間合作於維護糧食安全和保障農民收入關。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紐約聯合國總部主持高級話會,總結《聯合國秘書長計劃》提出“水行動十年”各項目標階段性成果。


雖然跨境流域和含水層開展合作證實,其能水安全之外帶來增加外交渠道諸處,但全球468處跨境含水層中,六處擁有正式合作協議。
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説:“我們迫切需要建立強有力國際機制,防止全球水危機走向失控。
水是我們未來,我們採取行動來公平分享水資源、可持續方式管理水資源。
”世界水日到來之際,聯合國呼籲關於如何使用和管理水資源方面加強國際合作。
這是防止未來幾十年出現全球水危機唯一途徑。
墨西哥蒙特雷水基金於2013年啓動,通過籌資保護了水質,減少了洪災,改善了滲透,恢復了生境。
類方法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取得了,包括塔納-內羅畢河流域——該流域供應了內羅畢95%淡水和肯尼亞50%電力。
這些實例證明瞭這種夥伴關係全球潛力。
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水資源需求增加、氣候危機加劇背景下,世界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水危機”。
自1960年以來,全球水需求增加了一倍多。
水資源需求增加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人口增長、農業用水增加、用水政策不具備可持續性、基礎設施投資。
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到2050年,全球水需求量增加20%-25%。
,水資源中東和北非地區,所有地民眾生活缺水環境中,這不僅影響飲用水供應、破壞工業生產,還可能引發政治衝突。
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於家庭用水及農業用水增多,地於水資源需求漲幅可能高達163%。
該報告作者庫茲瑪(Samantha Kuzma)強調,水資源是一個超越國界問題,所有人會受到影響。
即便北美和歐洲地區提高用水效率,但這意味着其會受到水資源困擾。
新華社羅馬10月16日電(記者賀飛)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16日意大利羅馬舉行2023年世界糧食日全球活動揭幕儀式和第三屆世界糧食論壇開幕式,聚焦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快氣候行動,共建“零飢餓”世界。
2023年世界糧食日主題“水是生命源,水是糧食之本,讓任何人掉隊”,關注困擾24億人缺水難題,以及污染、生態系統退化和氣候變化依賴水產食品體系6億民眾造成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16日上午舉行世界糧食日全球活動揭幕講話中説,今年世界糧食日主題闡明瞭水糧食之間聯繫,意在強調糧食生產命脈水利。
水資源安全得不到保障,糧食安全無談起。
屈冬玉指出,人口迅速增長,城鎮化、工業化推進,經濟發展和氣候危機因素對全球水資源基礎造成壓力,同時日益洪水和乾旱災害進一步衝擊全球農業糧食體系。
他呼籲各界加快行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紐約 — 期三天聯合國2023年水事會議今天閉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紐約聯合國總部主持高級話會,總結《聯合國秘書長計劃》提出“水行動十年”各項目標階段性成果。
屈總幹事會議取得成果表示歡迎,重申糧農組織致力於推進《水行動議程》商定行動。
屈總幹事指出:“《2030年議程》進入關鍵階段,各部門形成合力,講效率、求實效、重協同,集思廣益,設計、制定和倡導對策出路,加快數據和信息、創新、融資、能力建設及治理領域行動步伐,大力‘水行動十年’”。
聯合國大會宣佈20182028年“水行動十年”,旨在支持《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從全球層面着手,打破條塊分割,統籌協調推進。
尚達曼強調,本次會議表明,各方有望加快行動、攜手並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6(SDG 6),同時發揮水資源實現其他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作用。
梅迪納強調,本次會議標誌着世界進入了關鍵時刻,各國領導人不可繼續拖延前,而應採取行動,切實保護水資源。
她指出:“我們有責任子孫後代和當前持續面臨水資源安全狀況億萬民眾保護水資源。
”主要會嘉賓包括斯洛文尼亞副總理兼外交和歐洲事務部長塔妮婭·法永、印度尼西亞公共工程和公共住房部長巴蘇基·哈迪穆爾約諾、哈薩克斯坦環境和資源部長祖莉菲婭·蘇萊曼諾娃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發署)副署長烏莎·拉奧·納裏。
嘉賓踴躍發言,暢談本國及所在組織拓展飲用水獲取、減緩水資源和應水資源相關災害而採取各項舉措。
嘉賓呼籲國際社會開展有力合作,實現“水行動十年”各項目標。
會“乾”基金會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米曉娜、“非洲創新”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西萬·亞裏和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執行主任託里尼·霍姆格倫強調,亟需承諾轉化行動。
三人指出,全球眾多社區深受水資源影響,採取應對行動到了刻不容緩地步。
創新技術和戰略投資可這方面發揮作用,應這一挑戰。
屈總幹事指出,本次會議是共商共謀對策出路平台,各方應藉此契機採取行動,講求效率和實效,努力實現水資源有關可持續發展目標及目標,推動《2030年議程》。
屈總幹事強調:“我們啓動了糧農組織水資源旅,促進各方深入認識水資源於農業和糧食安全及其他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意義。
”本次會議所有人發出了行動呼籲,號召各方加快推動變革,應世界各地水資源和環境衞生危機。
颱風來,大雨不下,降雨南北,中南部水情拉警報,要解除旱象,5月可能有機會,台灣缺水問題是什麼?各地水庫水量,一次看。
訂閲閲讀,享全站篇數閲讀登入/註冊會員,贈送文章給朋友。
您本月可贈送 5 篇文章給朋友,時效內,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您贈送禮物文章。
閲讀訂户每月可贈送5篇文章給朋友,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文章。
登入/註冊會員,贈送文章給朋友。
您本月可贈送 5 篇文章給朋友,時效內,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您贈送禮物文章。
閲讀訂户每月可贈送5篇文章給朋友,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文章。
截至2023年3月,台灣3年8個月有颱風登陸。
日本30.79元/度,南韓15.79元/度。


延伸閱讀…
(看多:3年沒颱風、600天沒大雨 南台灣比百年大旱,救命水哪來?)降雨南北,南台灣超過600天沒有降雨量於200毫米大雨。
文水庫降雨量是歷年同期63%,少了112毫米,之下,高屏溪上游集水區降雨量僅同期52%,減少達416毫米。
「雨量百年大旱時要,」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警告。
南科所在台南,3月初入減量供水橙燈警示,同時進入休耕。
高雄考驗,先前救命水源伏流水,這次啟用,同時陸續動工,要高雄大樹和屏東鑿50口井,預計每日可增供13.2萬噸。
每日全台水庫水位,台灣即時水情一次看。
2020年到2021年時,台灣自1947年以來首次有颱風入境,造成56年規模乾旱事件,這次中南部水情拉警報。
極端氣候水資源運用形成挑戰。
過去水利界有「十年一大旱」説法,如今間距縮愈短,2009年莫拉克颱風來之前飽受乾旱,緊接2015年和2021年百年大旱,距今不到3年旱象襲擊。
不依靠單一水源,正在開發新興水源:再生水,成了救命水。
沖完馬桶水處理到企業能,兩層樓濾水器,一層一層薄膜淨化水質,馬桶水、洗衣水、洗菜水,沉澱、過濾、消毒後,製成等級再生水,中鋼、台積搶著。
不過自來水價格高了55%,成本是挑戰。
什麼是伏流水?河流表面下砂礫石層有很多水,伏流水工程像是海綿,這些直接流向大海水擰起來。
伏流水還具有低污染、高報酬率特質。
地底竄流伏流水,猶如是地下銀行,水庫更具效益,水庫每提供1噸水,成本10元,但伏流水卻只要3元。
只有牡丹水庫屏東,靠著地下水庫,極力保住水資源。
位林邊溪中上游地下水庫,固牀工攔截林溪水後,透過一公里輸水箱涵,送到面積三公頃調節池,下游引到第一和第二沉澱池,原本水時間沉澱後,滲透到地底下。
缺水態,台積電如何應?南部缺水,首當其衝南科,再生水廠是自來水替代,供應台積南科廠區每日5000噸工業再生水,並2023年底前達成每日2萬噸供應量,降低自來水使用量。
整個台南而言,台積使用再生水,可以減用大台南地區近7%用水。
北部水情雖然,但是台積二奈米廠規劃,每日新增用水(12萬噸)喝乾竹科(14萬噸),因此台積竹科寶二廠區新蓋一座再生水廠。
台灣屬於缺水地區,水價是世界第3。
國際水協會(IWA)公佈資料,台灣家户水價一度9.24元,於印度4.2元/度,斯里蘭卡2.58元/度。
與其他鄰國相比,新加坡一度要價37.35元,是台灣4倍。
日本30.79元/度,南韓15.79元/度。
延伸閱讀…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向來雨水台灣水情吃緊,正面臨中南部缺水難題。
台“水利署”統計,截至22日,全台已有13個主要水庫蓄水率跌破五成。
水庫見底,地面乾涸龜裂,搶水、劫水爭端不時出現,農業灌溉、民眾生活受影響……台灣正在經歷缺水危機,兩年前“百年大旱”。
昔日風光,今現“旱象” “日月潭,湖水碧綠。
湖中央有個小島,湖水分成兩半。
北邊像圓圓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
”這段日月潭描述,出現大陸教科書中,引發無數民眾憧憬嚮。
如今,這片位於台灣中部湖泊,遭遇乾旱危機。
久旱不雨加之配合彰化、雲林春季農業灌溉用水,導致日月潭水位持續下降,蓄水60.5%。
潭區中用以觀察蓄水量和水情“九蛙疊像”全部浮出水面,令到訪遊客驚呼,“九隻都出現了,誇張喔!”;“黑洞”溢流井建築本體也已露出,成為“旱象”。
日月潭外,台灣多地水庫水情不容。
數據顯示,截至22日20時,台灣水庫文水庫蓄水有11.3%。
台媒照片顯示,該水庫集水區出現大面積裸露,上游可見大量龜裂,部分區域雜草叢生。
水分,讓台灣農作物生長受到波及,農損加劇。
如今正值青梅生長季節,南投縣信義、仁愛地普遍,茶樹吐新芽,農民憂心今年春茶臨減產。
台“農委會”21日數據顯示,受23月乾旱影響,台灣農業產物損失累計8173萬元(新台幣,下同),茶葉損失6188.2萬元多。
用水告急,令民眾生活備受影響。
假期,台灣知名景區嘉義阿里山奮起湖老街卻陷入水荒,商家停業;於山區長達3個多月未有降雨,部分地區泉水水源乾枯,村落間發生搶水、劫水爭端。
水情,使得多地開始限制用水量。
實施減量供水台南,對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大用水户且非工業用水户減供20%,工業用户減供5%—20%,醫療或其他性質者不在此限。
游泳池、洗車、“三温暖”、水療業者及其他急需用水,施行減供20%。
要知道,台灣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全球平均水平三倍,近年頻現缺水亂象,其背後原因? 有台媒分析,儘管台灣降水,於山坡、下雨地區集中,使得雨水匯入大海,可用水資源。
氣候變化是原因之一。
為止,台灣3年多有颱風登陸,南部超600天沒有降雨量於200毫米降水。
儘管2022年12月到今年2月間,全台降雨量維持,但雨水分配,中南部地區降雨量不及往年均值四成。
台氣象部門表示,能解除旱象時間點要等到5月,而這並非百分百保證,需觀察梅雨季會會時報到。
原因外,近年台灣缺水問題難解,民進黨當局執政不力脱不了幹係。
事實上,台局數年前號稱投入大力氣因應缺水,收效甚微。
台灣《中國時報》報道,民進黨當局“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水資源方面投注2507億元,而“這一天文數字不知用到哪裏去了”。
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王鴻薇表示,局花錢救缺水,結果是年年缺水,這些預算打水漂有何? 台灣民眾黨民意代表陳琬惠指出,台灣缺少節流手段,當局抱持僥倖心態,聲稱供水,拿農業用水滿足工業用水,撐不住開挖抗旱水井。
而節流困境來於全台各地普遍老化且受損自來水管線,造成全年漏水率13.6%,漏水量4億1518.75萬噸,於4.6座南化水庫蓄水量。
陳琬惠表示,眼見大量水資源白白流失,當局實應加快汰換水管速度、增設中流儲水設施,儘安排修繕作業。
台灣民眾黨民意代表邱臣遠稱,當局吹噓自2017年起着手推動水環境“前瞻建設”,各水庫每年積淤量於清淤量,砸上千億面旱災束手無策,呼籲提出應方案。
缺水外,現今困擾台灣難題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