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作劑是中醫藥特色,不但可以補充水分津液、有助於吸收營養,主要是藉助湯劑作用,推動藥力到達病灶,這是中醫使用入藥形式。今天學習方劑叫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名字來源於傷寒論一個條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出而者,大青龍湯主。若脈,汗出,風者,不可服;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潤,此為逆”。冠之以“大青龍”,說明此湯喝下去如一條青龍,施雲布雨,攪水化氣,使人如浴淋。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水、汗有關方劑。大青龍來隱喻,說明攪水發汗幅度!
這裡青龍何物?傷寒論中說明。不過經方家倪海夏說這個湯方中麻黃青龍,這可能是方中主要發汗藥物麻黃而論。實際上,傷寒論中青龍麻黃密切相關,但方劑發汗幅度和“水症”有關。因為傷寒論方劑中使用麻黃方子有很多,只有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使用了“青龍”一詞,而這兩個方劑是治水,這顯然是麻黃治療某種“水症”問題時一個比喻。
說,張仲景撰寫傷寒論時候不但有性,後世學習方劑提供記憶方法,人人說中醫要悟,可醫聖自己悟出來東西告訴了世人。
這裡借用青龍名,顧名思義,青龍治水!治什麼水,是身體裡水,而身體裡水又分佈廣,五臟六腑,腠理體表什麼地方有,那大青龍湯治身體哪裡水?
條文講述症狀,於“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出而”人,這是體表出現問題描述,脈浮說明人體正氣體表病邪鬥爭,脈像上表現出浮象,能摸到,而且是,即跳動!說明鬥爭。病邪,導致體表閉塞,身體排斥過程中遇阻,體表代謝通道壓力上升,引起發熱,身痛,於大量熱量集中於體表抵抗,體表是,裡面是,所以人會表現出。出汗毛孔閉塞,打開毛孔力量不夠,無法排汗。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小青龍湯亦主。
所以,有醫家說病入陽明化熱這麼來,但於陽明氣衰,腸胃素人,並非病入陽明化熱,有可能導致寒上加寒(中醫叫同氣相求),那麼陽明層次可能會出現上腹脹,有水停水飲“心下有水氣”現象!變成表裡雙寒,這是另一種湯證叫小青龍湯了。
由此可見,大青龍湯證是外寒內人。它所治水是有內熱人體表中停水。金匱要略中講到:飲後水流行歸於四肢,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表,身體,即今風水水腫病。講到“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小青龍湯亦主”
大青龍湯組方看起來,實際麻黃湯變證。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這些是麻黃湯證,而存在意味著傳變成成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麻黃湯裡面加了生薑、大棗、石膏,而且麻黃劑量。我們比一下兩個方子:
倪海廈講到此湯證時提及“感冒時候,身體會痛,馬上要想到麻黃湯,而多了生薑、大棗、石膏為了解。症狀代表化熱了,如果開始是麻黃湯證,病人會,病人會發抖,但沒及時醫,一兩星期,病證可能證變了,病會傳入地方,腸胃津液會喪失,使肺津液跟著喪失,肺會,轉成肺炎了。所以石膏,石膏性甘寒清涼潤肺,能去肺、降逆,肺熱導,因為病人本身體能,加生薑、大棗腸胃津液補一下。
【方劑組成】麻黃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薑9克,大棗4枚,生石膏45—100克。
【用法】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杯,溫服,取汗。汗多者,溫粉覆。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風、、不得眠。
【方歌】大青龍湯是合方,越婢湯合麻黃湯,發熱身疼痛,水氣鬱表裡熱嘗。
【方解】此即麻黃湯越婢湯合方,故治二方合併證。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出而者,大青龍湯主;若脈、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
解析:這裡太陽中風,是指主治風水越婢湯證而言。越婢湯證原有“續自汗出”,患者兼見麻黃湯表實證,故見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出而,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濕不能祛除、內熱不能外越緣故,這患者身既有麻黃湯證有越婢湯證,故以麻黃湯越婢湯合之本方主。若脈汗出惡風者,太陽中風本證,慎不可誤給服本方,如果誤給服本方,要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為虛以實治壞病,故謂此為逆。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疼,但,有,證者,大青龍湯發。
解析:水氣外鬱於肌表,雖無汗形似,但脈浮緊而浮緩,身而但。水氣時有進退,有,如陰證時,宜大青龍湯發汗行水。
徐某,男,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1日。
解析:《金匱要略》記載:“飲水流行,歸於四肢,汗而不汗出、身體腫重謂溢飲。”大青龍湯主,小青龍湯亦主,是說發汗治溢飲來看,二方作用相類,但宜依證選一而之,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
【臨證思考】本方發汗利水峻劑,宜於陽熱證而於陰寒證。若水氣而現少陰證者,宜麻黃附子湯,本方斷不可。重劇腎炎,腫脹、喘滿、小便而者,本方效。但腫而者宜越婢加術湯。此方治腎炎水腫適證之,多取。
【大青龍湯組成】麻黃(去節〉六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薑(切)三兩,大棗十枚,石膏(〉如雞子大。
右七味,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汗。汗多者,溫粉粉。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風、、不得眠。
【方歌】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太陽無汗兼,散寒此方。
【方解】此即麻黃湯越婢湯合方,故治二方合併證,發汗利水峻劑,於太陽陽明合病證。藥物組合看,麻黃、桂枝、杏仁、生薑、甘草、大棗辛溫發汗,生石膏《神農本草經》謂:“味辛,微寒”,配於眾辛溫發汗藥中,全方當顯解表作用。但仲景是解太陽表、清陽明里熱,並祛表水濕。
【仲景原文解讀】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出而者,大青龍湯主;若脈、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
【解讀】這裡太陽中風,是主治風水越婢湯證而言。越婢湯證原有“續自汗出”,患者兼見麻黃湯表實證,故見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出而,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濕不能祛除、內熱不能外越緣故,故患者既有麻黃湯證有越婢湯證,故以麻黃湯越婢湯合之本方主。若脈,汗出惡風者,太陽中風證,慎不可誤給服本方,如果誤給服本方,會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為虛以實治壞病,故謂此為逆。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疼,但,有,證者,大青龍湯發。
【解讀】水氣外鬱於肌表,雖無汗形似,但脈浮緊而浮緩,身但。水氣時有進退,有,如陰證時,宜大青龍湯發汗行水。
語:本條所述當系溢飲證治。溢飲有屬於陽證者,宜大青龍湯治;有屬於證者,宜麻黃附子辛湯、小青龍湯治。細審陰證,即排除陰寒表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小青龍湯亦主。
【解讀】溢飲,《金匱要略》記載:“飲水流行,歸於四肢,汗而不汗出、身體,謂溢飲。” “大青龍湯主,小青龍湯亦主”,是說發汗治溢飲來看,二方作用相類,但宜依證(參考上條)選之,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
延伸閱讀…
【方證要點】本方證是太陽陽明合病方證,即麻黃湯越婢湯合方證,其主證是麻黃湯證、越婢湯證並見者:惡寒、身痛、脈浮緊,周身水腫、脈浮、風。臨床見於急慢性病,如各種感染髮,感冒、鼻炎、肺炎、腎炎、腦炎、風濕。胡希恕先生指出:臨床上見、無汗,可葛根湯或大青龍湯中選擇應用,若見口渴、大青龍湯,如兼見腫脹、喘滿、小便而者,本方效。此方治腎炎水腫適證之,多取。
齊某,男,4歲,初診日期:2006年6月8日。
近5天來,晚上睡覺,姥姥以為其媽媽出差在家想媽媽所致,孩子否認而來診,問其有適,鼻塞、口乾外別無他症,追問其姥姥,每晚剛入睡時頭汗出很多,舌苔,脈寸浮。
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青龍加蒼朮薏苡敗醬草桔梗湯:麻黃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6g,桔梗6g,生薏苡仁10g,敗醬草10g,蒼朮10g,生石膏30g,生薑12g,大棗3枚。結果:服第一劑,鼻塞,入睡,見盜汗出。
語:此是外邪內熱上擾神明,而緻兒眠,因正不勝邪呈現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證,入睡人體,能抗出外因見盜汗,汗出表類,復入侵,因致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證多日不解。服大青龍加蒼朮薏苡敗醬桔梗湯,生薑、大棗、甘草、蒼朮、建中生津治太陰,麻黃、杏仁、生薏苡仁、敗醬草、生石膏兩解表裡,,故使眠如常,盜汗止。
李某,男,32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30日。
患者訴患鼻炎,流清涕,打噴嚏,早晚,鼻塞,眼睛癢、流淚,原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痛受涼,抬重物,以前腰痛雙下肢放射,現無放射,腳涼,盜汗,口中和,納可,小便可,每日2次,成形,舌淡潤苔白,脈弦略。
該患者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挾飲證,辨方證青龍加蒼朮薏苡敗醬桔梗湯方證。處方:麻黃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蒼朮15g,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桔梗10g,生石膏45g,生薑15g,大棗4枚。 7劑,水煎服,石膏煎,日1劑。結果:吃完7劑藥後出差,1個月後回來複診,得知上次吃藥後打噴嚏減輕,流清涕減輕,腰,腳涼,盜汗。
語:患者鼻流清涕、打噴嚏,太陽表證;眼睛流淚、腰痛、腳涼、舌淡潤苔白、脈弦略表有水濕留飲象。盜汗太陽陽明合病,津液外出;口中和、納可,排除少陽實熱,兼挾飲,故該患者太陽陽明太陰挾飲證。予大青龍湯加蒼朮薏苡敗醬桔梗湯,解太陽表證、清陽明里熱,並去表水濕,合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排膿、消腫(鼻流濁涕)”,兼用蒼朮溫中化飲,以治。
本例及上例見盜汗。關於盜汗:《傷寒論》論“盜汗”見134條、 201條;《金匱要略•病》有論及:“男子平人,脈細微者,喜盜汗”,及《金匱要略•水氣病》有論述:水氣病篇“……食已汗出,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
馮老指出,盜汗實屬正交爭、驅邪外出一種表現,有感冒經“盜汗”而癒者即是證。既感冒,或經治或治,汗大出而病未解,津傷表氣虛,無力作汗禦外出,夜,人體功能得以休整恢復,得振,故可奮力祛邪作汗而出,汗出津液,往往氣复聚,而退。同時裡起,迫津外洩,致汗出。故《傷寒論》第201條說:“陽明病,脈浮而緊者,,發作有時,但浮者,盜汗出。”胡希恕老師講解本條時指出:“脈但浮而不緊,病表,但津液有所喪失,熱勢迫津外出,發為盜汗。見盜汗陰虛,臨床上切不可一見盜汗,輒黃芪類,可以考慮小柴胡加石膏湯,其里熱,盜汗可止”(《胡希恕講傷病論》)。馮老臨證見,盜汗多屬“三陽病”,多見於“太陽陽明合病”,治療以祛邪主,切不可盲目濫用“養陰”“補氣”藥物留邪閉。
另外,如患者“盜汗”主訴診時,多數醫生很少去刻意問及晚上是否出汗。而馮老臨證,每例患者要問到,只要患者回答“有點出汗”,或“有時睡時出汗”,即會記錄盜汗,而施以相應祛邪方法。
徐某,男,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1日。
延伸閱讀…
患者訴發熱37.5℃,鼻塞,昨日咽痛,今日不明顯,咳嗽,咽,飲水,無汗,納可,兩日未行,舌淡潤苔白,脈弦數,右寸浮,右關有力。
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合病挾痰飲證,辨方證大青龍加朮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處方:麻黃18g,杏仁10g,炙甘草6g,桂枝10g,桔梗10g,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生石膏45g,生朮18g,生薑15g,大棗4枚。 2劑,水煎服,石膏煎,兩日1劑。結果:2劑後,諸症痊癒。
語:患者發熱、鼻塞、無汗、納可、右寸浮,太陽表實證徵;發熱而飲水、舌淡潤苔白、脈弦,為裡有飲;兩日未行、脈數、右關有力,提示陽明里熱。故太陽陽明合病挾飲證龍湯加朮薏苡敗醬桔梗湯方證,方證分析類前。考慮到患者兩日未行,而陽明里結實(苔白、納可),故加生朮溫中生津。
史某,男,3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16日。
感冒兩週,鼻塞流涕,涕白,咳嗽不明顯,咽中有痰,盜汗,1日1次乾,舌淡潤苔白,脈弦細數。
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而津傷挾痰飲,辨方證青龍加半夏蒼朮薏苡敗醬草桔梗湯。處方:麻黃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桂枝10g,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5g,桔梗10g,生石膏45g,清半夏15g,蒼朮15g,生薑15g,大棗4個。 2劑,石裔煎,兩日1劑。結果:患者服完2劑後,諸症痊癒。
語:基於六八綱分析症狀。患者感冒、鼻塞流涕束表太陽證,涕、千、脈細數為裡傷津液之陽明證;咳嗽、咽中有痰、舌淡潤苔白、脈弦提示裡有痰飲。結合大青龍湯方證含義,應予大青龍湯,痰飲寒象,痰半夏、蒼朮,加桔梗利咽排痰,薏苡仁、敗醬草、排膿、消腫。
潘某,男,3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14日。
家人訴咳嗽1週,無痰,鼻塞流涕,白天一活動出汗,盜汗,飲水多,發熱,納可,乾,2〜3天1行,量,舌苔薄白,脈弦數,右手力度。
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挾痰飲證,辨方證青龍加半夏蒼朮薏苡敗醬草桔梗湯。處方:麻黃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清半夏15g,桔梗10g,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生石膏45g,蒼朮15g,生薑15g,大棗4枚。 2劑,石膏煎,兩日1劑。結果:2劑後痊癒。
語:該患者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表;自汗出、盜汗、飲水多、乾,脈弦數、右手力度,為裡顯,咳嗽無痰,無形痰飲上擾所致。馮老強調小兒外感盜汗提示:有表證,而表證,往往合併陽。小兒體質,於生長發育階段,患病後往往傳變迅速,易虛易實。
以上兩病例大青龍加蒼朮薏苡敗醬草桔梗湯中加半夏寓越婢加半夏意,《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3條“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為外邪裡飲,飲鬱化熱,壅逆於上見欬逆上氣,兩目脹或頭痛者,馮老臨證於感冒、鼻炎、鼻竇炎此方多。本例欬逆、目脹、頭痛不明顯,而加半夏,或小兒敘症,馮老經驗使然。
蘇某,女,32歲,初診日期:2010年12月25日。
患者訴近來感冒,咳嗽,痰多、色黃白,鼻塞,遇風,汗出,汗出則欲吐或,,有胸悶,腰痛,口乾,,1日1〜2行,舌黯苔,脈細。
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挾痰飲證,辨方證青龍加蒼朮薏苡敗醬草桔梗半夏湯方證。處方:麻黃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清半夏15g,10g,蒼朮15g,生石膏45g,生薑15g,大棗4枚。 7劑,水煎服,石膏煎,日1劑。結果:服完7劑後,服上方後,一側鼻塞,咳減,痰減,手腳涼減。
《醫方》:太陽藥。 (1)成氏曰:桂枝主中風,麻黃主傷寒,今風寒兩傷,桂枝解肌驅風,而不能,麻黃發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風,仲景所以處青龍而兩解。 (2)麻黃:甘溫,桂枝:,傷營,甘緩之,風傷衛,辛散,故麻黃為君,桂枝臣。 (3)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發表。 (4)大棗:甘溫;生薑:辛溫,佐桂枝以解肌。 (5)營衛陰陽俱傷,非輕劑能獨解,劑同散。陰陽之邪俱已,營衛俱和。 (6)石膏:辛甘微寒,質重而達肌表為使。 《刪補》:大青龍湯者,取龍興雲雨之義。治風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黃,合桂枝麻黃二湯成劑,兼風寒中傷者主。二證俱無汗,故減芍藥、不欲其收。二證俱,石膏以解其。設無,事於麻黃桂枝各半湯。仲景於表劑中加大寒辛甘品,知麻黃證發熱,表;大青龍證,兼肌裏矣。初病太陽即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熱,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預保陽明存津液先著。粗工疑而畏之,當用不用,陽明,斑黃冒,變出矣。觀此可知石膏乃中風要藥,得麻、桂而有青龍名,得知、草而有白虎號。服後取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一服得汗,停其後服,蓋戒人即汗證,不可過汗。所以仲景桂枝湯/’>桂枝湯中不用麻黃者,是欲其不大發汗;麻黃湯/’>麻黃湯中桂枝者,過汗無制。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陽,變生諸逆,表而不任風,陰盛格陽而不得眠。 《漢典》:本方治類似麻黃湯/’>麻黃湯證,而為表實熱證,且裏伴有熱者。其目標有、發熱、脈浮緊、筋痛、關節痛、腰痛,並有狀態。此麻黃湯/’>麻黃湯證比,即為病勢見,而以致於呈現狀態程度。如此場合,雖投麻黃湯/’>麻黃湯,發汗。此種狀態,乃係體力人,其流行性感冒,肺炎,及其他急性熱病初期,會有出現。本方係麻湯/’>麻黃湯中,加石膏、生薑、大棗處方。石膏有散裏,治效。
發汗解表,消熱,辛溫解表,兼清裡熱。
(1)外感風寒,太陽風寒兩傷,榮衛病,風寒表實證兼有裡熱之發熱惡寒,寒俱,脈浮緊,身疼痛,汗出而者。 (2)風水四肢水腫,身重疼痛而兼裏者。 《醫方》:(1)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汗出而(,太陽下篇)。 (2)治傷寒脈浮數,身但,有,證者(,太陽下篇)。 《刪補》:太陽風寒兩傷,營衛同病。傷寒之脈而見中風證,中風之脈而見傷寒證,二證俱出汗而者,此兩解發汗。雖有是證,若脈,自汗出者,不可服,服必亡陽。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熱病初期,支氣管肺炎,急性肺炎,過敏性鼻炎,急性腎炎,急性浮腫,產後浮腫腹滿,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