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府周邊風水】神秘江西風水術大起底 |5000人口中400多風水先生 |三僚風水文化景區 |

【江西省政府周邊風水】神秘江西風水術大起底 |5000人口中400多風水先生 |三僚風水文化景區 |

從江西省興國縣城東南方67公里,可以看到一個山環水繞村子,村口立著塊達10米牌坊,上面寫著“風水文化第一村——三僚”。

農田裡、街邊聊天人群中、吃飯宴席上,村委會辦公室邊,可以找到風水師。這個江西省十大縣之一興國縣下轄村子裡,風水師有著地位。

“風水混口飯吃,不是,時候肯定賺個幾十萬,時候,吃吃飯。”三僚村幹部福林這麼說道,“這是一門技術活,不是每個人想學可以學得會。”

村民們口口相傳且深信不疑故事中,三僚個先天命中註定、後天努力打造風水寶地。而且沒有如今鬆、從業環境了。有報導顯示,早在2007年,國家行政學院程萍博士完成《中國縣處級公務員科學素質調查報告》即顯示,一半以上縣處級公務員存在相信求籤、、星座和周公解夢4種迷信情況。

一個皮箱,兩件換洗衣物,有一個羅盤,三僚走出風水師達平時攜帶物件。 “走南闖北,羅盤離手,其他是次要。”

4月22日,曾達旺東莞兩個客戶看風水,晚上住客戶安排酒店裡。客戶想要和他多聊一會兒,他拒絕了,他覺得沒有到客戶居住地方實地考察,不能“胡扯”。

“這兩個客戶是之前客戶介紹,沒有怎麼收取費用,是認識一些朋友,然後形成一個關係。”曾達旺有自己打算,“需要我出手時候,我出手,我出場費基本維持2萬,像我父親5萬一次。”

廖開祥是村里門製作羅盤,手工打造羅盤1000元到20000元。最近,廖開祥購置了兩輛20多萬轎車,縣城買了兩套房子。 “一個月可以做七八個手工羅盤,差不多一年賺20多萬。現在出去看風水,因為是祖傳做羅盤,東家認可,一年可以賺20多萬。”

“村里有風水師看一次風水要收幾十萬。做我們這行,大家看誰名氣大,名氣他賺錢多”,他有些羨慕。靠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看風水本事,這個常住人口有六千多人村子裡,目前有100多人專職事風水師行業,兼職及相關行業有400多人。

但三僚村風水教學恪守“傳男不傳女,傳內傳外。”曾達旺回憶說,他們時候並接觸風水,父親要求他們要多識字、多交流,是語文要學。差不多20多歲,曾達旺有機會跟著父親出去看風水。 “我跟著父親時候,看,看父親怎麼尋找突破點,不能插嘴。完顧客後,父親會考我如何看待這裡風水。”面父親時候,曾達旺畢恭畢敬,“學了15年,我出師,開始獨立看風水。”

隨著時代變化,看風水以前主要看陰宅(墓地),現在要房地產公司選址、搬家擺放床位。服務對像以前廣東、福建地農村地區發展到了現在各大中城市。

“我父親台灣去過,整個中國走遍了。”曾達旺父親繁爐70多歲了,他看了50多年風水。但現在身體不是,很少出去“跑地理”(風水業務稱)。是“東家”(客戶)來接,“出場費”達到了5萬一次。

村口蓋起了很多樓盤。曾達旺去看了自己家正在裝修房子,4層樓,400多平米。 “花了差不多50多萬了,包括家具。”曾達旺說,“但看風水需要到處跑,不是那麼鬆。”

2011年,三僚村納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三僚堪輿文化”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

“看到沒,這些沒蓋完房子是走南闖北風水先生們掙到了錢,回家來搭。”村里干部這麼介紹道。曾憲華、顯利、曾顯渝三姐弟村里人嘴裡提到掙了錢風水先生。 2009年,興國縣政府招商引資下,他們回到三僚,和政府簽訂協議,投資開發三僚風水景區項目,總投資3.7億元,面積14.92平方公里,分四期完成。

“村子有了遊步道,衛生間,酒店,前期投入了差不多1個多億,希望能夠讓遊客來到這裡感受到風水文化魅力。”穿著一身正式西裝曾顯渝介紹起景區聲調提高了。

“當時設想旅遊產業應該是一個產業,投資週期雖然,但是回報是。於我們老家村民來說,是增加了收入。”曾顯渝表示,“現在我們這裡員工有50多人,時候70多人,是我們村里。”

48歲曾秋華原本他福建一家商場做保安,“回到家裡總是一點,農忙可以幫幫忙,年紀了,不想在外闖了。”他現在景區負責安保工作,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曾秋華表示後悔當年自己沒有認真學習風水,“堂弟家看風水,造了新房,買了10多萬小車子,去縣城買了房子了。”

和曾秋華後悔不是少數人,曾憲昆今年58歲,負責看守楊公祠。 “沒有文化,記憶力,以前跟著父親去福建看過風水,呆了20多天沒意思,逃回去了。”

30歲曾春明是鎮中心小學思想品德老師。雙休日和假期他風景區兼職導遊。 “五一假期這三天,每天要帶四五個團。每個月可以賺到2000多元。”曾春明於這個收入不是滿意。

曾春明現在跟著宗族裡一個大伯學習風水,一家正式拜師。最近這兩年時間跟著師傅去了廣東、福建、北京地。 “還要學習四五年才能夠出師,希望後能夠獨立看。”

2000年建成楊公祠是這是曾氏供奉祠堂,是福建客家人贊助並施工。

“學習風水是需要‘狀元’,記憶力和口才得”,廖開祥現在覺得滿足,“我兩個兒子學習風水,希望他們能夠繼承這份職業。只是他們現在不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會知道看風水處了。”

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三僚概述

三僚,稱僚溪,位於江西省興國縣城南六十八公裹處,於禁,寧都毗鄰。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興國、於、瑞金、石城、寧都、五縣入閩咽喉要道,民風。本村有集市,民眾可交易,古代小商品集散地。這裹重巒疊嶂,奇峰競秀,竹翠鬆蒼,百鳥翔嗚,曲澗流泉,環抱村落,八景,林幽石古,實為人們生息絕佳去處。若風水而言,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戊己土,五行得位。經雲︰五行青,必出聖人。南方天馬山如神驥騰空,東方文峰如一筆插漢,西北簾蟆,列屏開帳,護衛,處處生情。楊公擇此地文辿開基立業。一則此地雖不能出聖者,但賢明通達士層出不窮,再則此地前有羅經吸石,後有雨傘包裹,後人繼承其衣缽,普助世人。

文辿於唐中和二年遷徙此地後,楊公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職盡弟子禮,楊公亦傾其所學,傳授,曾公故而成其大道。師徒歸棲僚溪,樂遊三僚八處形勝,三僚八景因此而得名。楊公此著有《青囊奧語》、《天玉經》、《寶照經》數名著傳世,公著有《青囊序》、《八分歌》風水經典存世。從此公子孫繁衍於三僚,文辿公即尊為三僚氏一世袓。人文蔚起,名家輩出。如政,明永樂時奉旨開闢明皇陵寢,即今之十三陵。邦旻、曾鶴賓、曾國瑞、曾永章一大批國師、明師皆效命於皇室,留有傳世之傑作,使得三僚風水學名氣朝野欽仰,四海揚名。之來,吸引著很多名流學者到此覽勝,求學,溯地理源流,探風水。他們仰慕這裹每一處蹟,留下許多瑰麗篇章。

歷宋、元、、清、民國曾氏許多風水名家留下許多代表作,如︰敦敘堂、若文堂、蘭溪堂、蛇形洞、存學堂、嘉樂堂、承恩堂、虎形墓、羅山公墓、魚袋砂、龜蛇相會、觀音望海、寒海火、倒插金釵、九鰍落窩、烏鴉落洋、海螺形墓、鵝形墓。

目前,三僚申報世界非物質文代遺產,列為國家旅遊勝地。當地政府領導大力支持和三僚全體群眾努力下,三僚面貌展現專家、學者和國內遊客面前。三僚人民枕歡迎各界人士來探索三僚風水文化,三僚無愧于『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稱。

靜川誠意要求下,他拿出其家傳祖籍秘本複印件供靜川閱覽研究,開眼界了!

三僚村高處望回屋楊公祠,可以看到祠後屏障有五龍落脈包護,三龍貫聚於楊公祠中

贛縣客家文化城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城區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映襯,是一個得天地風水寶地。文化城總投資6000萬元,於2003年2月開始規劃設計,6月9日舉行奠基儀式,9月4日主體工程正式動工。 2004年10月12日,數萬名來海內外嘉賓贛南人民歡聚客家文化城,舉行了竣工典禮。

濟和塔位於客家宗祠右側有塔,塔分為九層,塔四周花草石椅構成一景,甚美。“濟和塔”一側,有序排列著一排石柱,石柱上刻著浮雕,石柱底座上刻字,介紹各個時期客家先民南遷勝況。

博物館佔地1935平方米,建築面積1116平方米,直徑39米。館名中國文聯副主席運甲題寫。博物館借用了客家建築藝術瑰寶——圍屋(其中圓圓)外觀特徵。客家圍屋有圓圓、方圍和圍龍屋三種形式。客家是南遷過來民系,受到野獸侵襲和當地土著欺辱,因此房屋設計成圍屋樣式,一個圍屋居住是一個家族或一個姓氏。有外敵入侵外。圍屋外牆,而且設定了雕樓、炮眼、槍眼,想攻進去,那是困難,是門上機關,如果敵人火攻,放火燒門,機關裡會有水流出來火撲滅。現在牆體是青磚混凝土結構,而原始建築是米漿、細沙礫石砌牆,目的確保牆體。傳為了預防敵人圍攻時斷糧,圍屋內牆糯米、紅糖、蛋清、蕃薯粉來粉刷,如國圍內斷糧可以牆壁剝下來吃。

客家風情園位於客家文化城南面,貢江岸邊,面積16340平方米,長約440米,敞開式園林,整個建築融生態休閒和防洪功能一體,植有綠樹、鮮花、碧草,其間置有“舞龍燈”、“鯉躍龍門”、“三疊龜”石雕。靠楊仙大道緩坡綠化頻寬20米,中間草地問種榕樹、黃花槐、紅葉李,並夾種海棠球、杜鵑、女貞、迎春花、拼色塊圖案。坡頂鵝卵石,碎花崗岩鋪徹石徑,4米。靠水面斜坡綠化帶分兩段,上段9.8米,植紅棒木配假翹拼成隸書“客家文化城”五字,間種桂花樹、白玉蘭、鐵樹。上段下段中間有一3米小徑。下段種楊柳和篁竹。牌坊大門緩坡火燒板鋪路可上坡頂,石台階下河灘遊玩。風情園邊貢江河段築一大型橡膠壩,開闢一個多功能水上遊樂場,遊人可駕皮艇一展水上健將風采;可沙灘上嬉戲,沐清風,賞佳景,夏日即到貢江擊水;抑或到浮橋上同伴閒步暢談,可直上楊仙嶺,覽名城全貌,發思古幽情。城南二期工程中,風情園拓展,西鄰贛州時間公園,東接充滿現代感梅林大橋而森林公園;風情園北邊地帶,兼具食宿、娛樂、購物功能客家賓館和一大片商住樓拔地而起,與青山、綠水、名城共築人新家園。而客家文化城點,依週邊山水和日新月異梅林縣城,乃至宋城贛州,延伸儲浮——湖江、回村——白鴛為兩翼客家文化旅遊線路業形成。

客家文化城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縣城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映襯,是一個得天地靈…

贛縣,江西省贛州市轄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中部,贛江上游,環繞贛州市區,“千里贛江第一縣”,“中國板鴨鄉”,城區是省級文明城市。贛縣因《山海經》所記“南…

江西客家博物院是江西贛縣一座客家文化主題博物館,位於贛縣楊仙大道。江西客家博物院於2010年9月27日經省文化廳、省文物局批准設立,是江西省第一…

客家起源於中國秦漢後一千多年間,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或天災戰禍原因,引起中原漢人向南遷徙,其中以西晉末和北宋末遷徙規模,超過百萬眾…

三僚村,位於中國江西省興國縣東南60公里梅窖鎮,是一個典型客家村落。人口4600餘人(2009年),村民、廖兩姓主。稱“僚溪”,是客家堪輿文化地,素有“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稱。

延伸閱讀…

神秘江西風水術大起底

三僚風水文化景區_百度百科

三僚,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鎮一個稀鬆小山村,地處江西省南部三縣交界處。這個看似避世村莊,唐末千餘載光景中,傳承著一份“本事”:看風水。

興國縣文化局和旅遊局提供資料裡,這個14.29平方公里村莊,分佈著4座寺廟,42座祠堂,歷史上走出“24位國師,72位名師,36位欽天監靈台博士”。

2009年,當地政府支持下,三僚風水文化旅遊公司此成立。3年時間,三僚村2011年納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三僚堪輿文化”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堪輿,是風水“學名”。

三僚,稱僚溪是坐落江西省興國縣一個谷盆地中古村落,它是一個擁有1100多年歷史古村 。

歷史始於唐朝末年。唐朝乾符六年,黃巢起義,搗長安,震驚朝野。楊筠松(字益,號救,朝廷掌管靈台地理之事,拜為金紫光祿大夫)攜帶宮廷風水秘笈,從京城逃出,南下輾轉三僚定居。擅長堪輿、天文地理之術楊筠松發現三僚村地形構造像一個堪輿羅盤,盆地中一座石頭山上方位造型形如羅盤中指針。於是,漂泊中楊筠松帶著他兩個弟了文辿、廖瑀此地搭建了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為“三僚”)。

三僚村自唐末楊公定居以來,代代名師雲集,華廈巨屋,蔚然。

到了,蘇區時期一度屬於勝利縣,民國期間屬於仁愛鄉,1949年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了三僚鄉人民政府,下設屋、廖屋、排上、背村4個行政村。管轄範圍是三僚村和梅窖村一部分。 1956年12月興國縣撤區並鄉,三僚鄉併入梅窖鄉,1958年劃入龍崗公社,1961年改屬梅窖公社,1961年改屬龍崗公社,1984年起梅窖鄉(鎮)管轄。

三僚村位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境內。地理方位是東經115º41’15″115º45’00″之間,北緯26º20’00″26º22’30″之間。北距江西省省會南昌400公里,西距贛州市區150公里。三僚村處興國、寧都、於三縣交界點,興國縣城67公里,寧都縣城47公里,於縣城55公里。三僚村經寧可昌廈公路相通,319國道興國縣大坑、於縣銀坑、橋頭和寧都縣賴村呈半圓弓狀三僚村包圍。始於興國大坑、終於寧郵村樟青公路(省道)319國道半圓劃了一條直線,成為弓弦,三僚村如搭弓上箭簇。 319國道519公里處橋背(於縣葛坳、銀坑之間)有一條便道三僚村,里程10公里。三僚樟青公路中梅窖鎮有水泥村道,6公里。三僚贛州飛機場、井岡山飛機場是150公里,距京九鐵路興國火車站70公里。興國縣城、寧都縣城每天有中巴客車三僚村。

三僚村是一個北、南、西三面環山小盆地,南北2公里,東西長6公里,西向東傾斜小盆地。後龍山(海拔550.5米)西向東橫亙盆地北面,牛軛丘(海拔774.6米)、廟子嶺(海拔692.2米)、羅刷嶺(海拔676米)幾道山峰南往東橫亙村南,村西是黃嶺村交界黃嶺(海拔467.5米),東面雖然是水田和緩坡,但有一座由北向南走向小石峰羅經石(海拔387.3米),三僚村封閉成一個盆地。盆地點是村南牛軛丘。盆地點是松樹下國小附近河床,海拔高度279.8米。494.8米。村莊中心地帶——三僚希望國小門前廣場海拔高度301.8米

三僚村處興國縣東部溶岩、石英石岩二大地質板塊交接點上。村北後龍山屬石英石岩,土質,乾旱缺水,林木,山上土壤砂質土,山頭不時有一些形態巨石突起。村南幾座大山,是石灰岩層,雖然有巨石突兀,但山體土質是黃壤土,草木豐盈,並有多處泉水湧流,年不息,比如觀音岩、石下、磨石泉。這條岩溶帶上,音岩、吸石寨溶洞存在。盆地中間,是這兩種地質形態交接沖積平原,長約3公里,1公里,三僚溪河沖積而成,土地,水稻栽植。

唐朝以前,三僚村是一個名經傳小山村,楊筠鬆定居讓它聲名遠揚,享譽全國。據史料記載,唐代末年黃巢兵進長安後,原任司天監監正風水地理大師楊筠松,攜弟子文山、廖均卿隱居僚溪,傳播風水文化,後尊為風水祖師。風水文化三僚村綿延一千多年,歷代名師迭出,享譽海內外。古代南京、北京十三陵、故宮、長城是三僚風水先生堪擇 。

三僚村現轄(西向東排列)沙前、江下塘、上僚、下僚、南門、上舍、排上、社背、江背段、布頭、竹背、老屋下、橫坑、石下、楊家山、油槽、松樹下、三佰圩等18個村民小組總戶人數956戶、總人口4785人,土地面積2930畝、旱地486畝、林地15586.5畝。

三僚地形還酷似陰陽太極圖形,是因為村裡有兩條彎延溪水平行地流淌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二溪合而一地形成了一條溪流。溪流源頭水溫左右兩岸相差5、6度。緣合二一那兩條溪流水溫,村里人左邊那條水溫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叫陽溪。

2000年建成楊公祠是這是曾氏供奉祠堂,是福建客家人贊助並施工。

延伸閱讀…

起底江西“風水村”:5000人口中400多風水先生

在文化與迷信中尷尬生存,一個打不出“風水”招牌的風水村

三僚村傳奇是山腰上一棵十幾里外能看見形似傘蓋大杉樹和樹底下形似包裹兩塊巨石。傳說楊筠鬆弟子文辿年發現了三僚這塊山環水繞寶地,文辿眼中這杉樹如傘蓋巨石如印章。

即是三僚村東面東華山,此景存。一峰獨起,雲遮霧繞,,彷彿步步登天,故稱“眠弓峻嶺”。古人有詩曰“攀桂莫言雲路遠,登臨正如步蟾宮。”形容登眠弓嶺登天。

村口羅經石,楊救貧當年選中三僚傳道授業,是因為三僚村地形狀如一個太極圖形。站兩姓界“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個盆地,盆地中間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羅盤中指針。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極圖中兩儀,強化八卦圖形,後來人盆地中間建造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全村營造了八個景點,吻合了《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原理。

村子南方天馬山下,是溶洞觀音岩側湧泉流入深潭,人民公社時建三僚水庫,潭淹沒,故景存。這條河水,村子中部另一河會合,分明,楊公鉗記中“南方天馬水流東”就是指這條水

據清代寧都進士丁有美的三僚遊記,留記珠石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詩描繪:“山腰有石一珠圓,屹立巍巍萬看。威勢如虎踞,形橫屈曲似龍盤”

其實三僚村晚霞,古人有詩雲:“金烏欲墜晚臨,萬疊西山送陰。雁落蘆汀翎帶錦,鴉投江樹翅翻金”

是三僚村朝霞滿天景觀。村子東面看見石灰山、水泥廠,山體破損。古人詩謂“好看隨風收斂去,不知幾重山”

浦字是湖泊或大海邊,北浦乃古代三僚村東北水澤。三僚古村圖上看,古代村東北是一個湖泊,荷花映日,碧葉天,村民湖內捕魚捉蝦。古人詩雲:“灣灣流水抱樹前,北有漁翁樂。噫歟數聲煙樹晚,徘徊一曲夕陽天”

南林是村南面天馬山下,於梅屋村交界處一片緩坡土崗,古代是一片樹林,仍屹立大松樹。晴雨之間,風光無限。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廟會,菩薩唱戲酬神。三僚七十年代以前,村內自己有戲班,八十年代後,戲班解散了,外地請戲班唱戲,唱戲時村民呼朋引看,。

三僚村宗教文化,庵堂廟宇多,現有大小祠廟10餘座,其中有專人住守有6處,有和尚2名、齋公(出家守廟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計宗教人員14人。

三僚村作為一個全國風水文化村,村內有大量風水建築。但於民國8年、民國34年戰火和“文革”破壞,村內風水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破壞。現存風水建築主要分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築

楊救:名益,字叔、筠松,民間稱他“救貧仙人”。唐代竇州人(即今廣東信宜),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

文辿:字繼輿,號逸,興國縣三僚曾氏開基祖,原居於縣曲洋,因為戰亂隱居於黃檀寺讀書,偶遇楊公,唔談後,楊公學問傾倒,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成為楊公首位衣缽弟子。

廖瑀:字伯禹,號“金精山人”,原居寧東山壩,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隨楊公遷居三僚,成為興國縣三僚村廖氏開基祖。著有《懷玉經》、《一盞燈》書,後世尊風水第三祖師。

賴布衣:原名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人稱賴布衣。相傳今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入三僚村文辿學習風水術,文辿女妻。任國師,後受奸臣陷害,流落民間,足跡踏及全國,風水術扶危濟困,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傳說,廣州、英德、香港城市是賴布衣堪定選址,著有《催官篇》一書傳世,後世尊中國風水第四祖師

廖均卿:字兆保,號玉峰,廖瑀後裔。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卜壽陵,不得吉壤,永樂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禮部尚書趙珝引卿昌平,尋縣東黃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車駕即日臨視,封天壽山,授卿為欽天監靈台博士。自成祖起,後諸帝景帝外,均陵於天壽山系。

廖文政:廖均卿孫,明代嘉靖十五年,朝庭舉行一次全國風水術士考試中,榮獲第一名脫穎而出,奉詔遷造仁宗朱高熾墓——獻陵,後授欽天監博士、欽天監員外郎中主事、登士佐郎職。嘉靖18年,廖文政奉旨治理黃河,任治河欽,駐鳳陽府,徵發安徽、河南民工三萬人,操勞三年,根治了二省水患,功成榮故故里,著《文政公實錄》一書行世

廖勝概:廖文政孫,字景庵,號菊泉。學識淵博,嘉靖間,祖文政奉詔遷造獻陵,授欽天監博士。返鄉後海內巨公多千里來聘,成為一代名師,與時任興國縣令海瑞過甚密,有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