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風水圖】后陵搶了帝陵的風水 |莽莽崑崙清陵風水 |邢宏偉文 |

【清西陵風水圖】后陵搶了帝陵的風水 |莽莽崑崙清陵風水 |邢宏偉文 |

清代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陵墓瀋陽老家(盛京三陵),順治起,歷代皇陵安放到唐山遵化市馬蘭峪清東陵。但是什麼有清西陵呢?

一說雍正帝發現永寧山下風水,離北京,是距離出產石料曲陽縣,明清兩代修建皇宮和陵墓所需用漢白玉石料是產自曲陽太行山區,因此決定自己陵墓建西陵,可以節省許多人工。

二說於雍正在位時改革,雖然勤勉, 但是得罪了許多人,口碑,所以民間相傳,認為雍正是謀殺了他父親篡位,死後去見他父親,西陵另建墳墓。

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清西陵北依峰巒疊翠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雕刻,氣勢磅礴。清西陵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

清西陵是清代雍正時起四位皇帝陵寢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此外有3座後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園寢。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76人。

清西陵建築形式體現著典章制度,帝陵和後陵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

( 上圖泰陵全景,大門,及風水)

雍正泰陵是西陵陵園,雍正生前下詔,決定不為自己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兒子乾隆帝,不僅泰陵補建了石像生,長達2.5千米神道,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國三座石牌坊。

清西陵河北易縣。位於城西15公里處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雍正時起四位皇帝陵寢地,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有3座後陵。此外,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14座。

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雍正時起四位皇帝陵寢地,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有3座後陵。此外,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14座。

喜歡攝影而什麼時間我們要為假期打算一番。間,正逢萬民出行高峰期,如果你不想去名勝蹟「看人」,不想去熱門景點「湊」,只想去一個地方拍一組令人滿意照片,那麼10月這個金秋時節,可去地方確是數不勝數。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風景。清西陵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80人。

雍正皇帝陵址是選清東陵,但他認為“規模雖而形局,穴中土帶砂石,實不可”,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區,陰陽匯合,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洵上吉之壤”。自此,各代皇帝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南泰陵,東北方泰東陵。泰東陵安葬著乾隆皇帝生母

泰陵以西處昌陵,是嘉慶皇帝陵墓。嘉慶帝即位後,懲辦了乾隆皇帝寵臣──貪官和珅,人稱“和珅跌倒,嘉慶吃”。

昌陵以西,是昌西陵,是孝和皇后陵墓。我國現存古建築群中,有兩處古建築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處是北京天壇,另一處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下圖是慕陵,道光帝陵墓。慕陵緻小巧建築模式、淡雅建築風格、工藝楠木雕龍成為帝陵中具特色一例。慕陵東北是慕東陵,安葬著孝靜成皇后。慕東陵建慕陵上方,搶佔慕陵東方日月精華和天地紫氣,這葬理上稱為截風水。

傳說中有“慕東陵搶了慕陵風水”說法,認為“慕陵風水奕(恭親王)生母慕東陵佔,大清皇位來有可能落到奕及其子孫頭上”。您圖上能看出來嗎?

清朝皇陵制度,完全遵循明代皇陵規制建造,詳察龍、穴、砂、水環境,協調運用地質、水文、朝向、土壤以及山川景觀。清朝皇陵選址、規劃、設計緻和考究,是集中國歷代皇陵大成傑作。

清朝入關後,於北京東北河北省遵化縣昌瑞山下營建皇陵,稱作「東陵」,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到了第三代皇帝雍正,既為自己萬年吉地盡善盡美,造福子孫後代,北京西南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建陵,稱作「西陵」,後安葬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這兩座陵區是典型風水寶地,盛讚「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形勢理氣,諸吉咸備」上吉之壤,是「乾坤聚秀區,陰陽和會」。這兩處陵區於二○○○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順天府(於今北京市建制)遵化縣境內昌瑞山下清東陵,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少年天子順治帝十四歲時選定陵址。這裏北面昌瑞山作為「後靠山」,東面鷹飛倒仰山和雁飛嶺構成「左輔」,西面黃花山和鑽天峰成為「右弼」,南面金星山嚮北朝拜,成為前「朝山」。金星山前有一個天然小山,好似香案,成為孝陵「案山」。西面有西大河、東面有馬蘭河蜿蜒流向前方,中間是一塊北高南小平原,是一塊盡善盡美的風水寶地。

《清史稿》和《嘯亭雜錄》記載:順治八年(一六五二年)十二月,十四歲順治皇帝京東一帶巡幸狩獵。他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看到這裏山川壯美,景物天成。宣諭曰:「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言罷,取佩鞢擲出,諭侍臣曰:鞢落處定吉穴。順治帝去世後,他兒子康熙皇帝父親遺願,這裏建立了清東陵第一座陵寢,即「孝陵」。後有善堪輿者驚嘆曰:「雖命我輩遍海內求,克得此吉壤。」佩鞢,玉扳指。

關於順治皇帝親定陵址一節,乾隆皇帝作詩記述,他《恭謁孝陵》詩中寫道:「松柏守宮闕,星辰侍禮儀。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基。」「鼎湖」,指天子仙逝。並作註說:「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圍親定者,用堪輿家。」以上三條記載明確指出,清東陵選址時候,沒有使用風水先生,是順治帝選中。

實際上,明代後期,北京皇陵陵區沒有「佳壤」,動過遵化地界裏開闢境界念頭,只是時我,大明江山風雨飄搖,孔夫子所言:「不知生,安知死。」活著事情搞不來,哪顧得上死後事情啊!檔案文獻記載,清東陵地是明清兩朝風水師選中吉壤。明朝崇禎十三年,於北京十三陵沒有了風水,崇禎皇帝派人看中此地,但沒有來得及使用,明朝滅亡了。順治八年,十四歲少年天子福臨帶領王公大臣和風水術士來這裏選看,仔細研究,順治帝認可了這處風水寶地,於是,象徵性地拋出玉佩,作為點穴。乾隆即位後,他出於國家和自身利益考慮,想像出所謂順治帝親選陵址情節,並進一步這件事情神化,流傳。

順治皇帝遵化昌瑞山下建陵後,子隨父葬傳統制度,康熙皇帝後昌瑞山下建陵。常理,康熙兒子雍正應該埋葬清東陵。以往史學家認為,雍正違背祖制,遠離祖陵五百華里以外河北易州另起爐灶,開闢了清西陵。究其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因「改詔篡位」、「謀父逼母」,所以心懷,依父母;有人說他「好大喜功」,另闢陵區以突出自己;而載於史冊原因是風水使然。

從明末直至乾隆時期,流行著一個說法,北京天壽山明陵穴位只有十三個,所以明代到了北京只有十三帝(實際上有一個葬西山景泰王帝)。乾隆皇帝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哀明陵三十韻》裏有:「或曰十三氣數盡,朱明祚以此準。」

延伸閱讀…

清朝西陵風水圖解析

衛星圖上看清西陵:后陵搶了帝陵的風水,致使皇位旁落? !

篤信風水、道士而有雄心、有魄力改革家雍正帝,此是察,是要子孫萬代著想。他登基初,清東陵境內九鳳朝陽山選定了萬年吉地。但未及興工,遭到了某些風水師,說此處「規模雖而形局,穴中土帶砂石,實不可。」因此雍正否決了這塊陵址,而後清東陵境內詳加踏勘,卻找不到理想之所。於是雍正派他信賴十三弟怡親王允祥,會堪輿福建總督是藝術家高其倬,有民間風水師管志寧,京畿及盛京(今瀋陽)一帶尋找萬年吉地,後選出了十一處風水寶地,風水師們反覆和討論,認為直隸易州境內太平峪風水形勢最佳,堪當萬年吉地。於是此地風水形勢繪圖貼說匯報雍正皇帝,盛讚縣風水寶地「乾坤聚秀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山脈水法,條理,上善福壤。」

雍正覽奏後滿意,可是選擇這裏建陵,顯然違背了子隨父葬製度,雍正擔心會祖制不合,於是諭令朝臣會議具奏。善體上意大臣們查閱史籍,引典,列舉了歷史上有許多遠離祖陵另闢陵區例子,夏商到明代,有父子分葬情況,而且不止千里。大臣們同時指出「易州地界與遵化州地界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況且「地脈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陵寢風水關係到國家命運興亡,勸雍正帝擇勝而斷。如此一番有理有據勸說下,關係到「國家命運興亡」抉擇面前,雍正皇帝欣然接受了臣下意見,心安理得自己萬年吉地定易州太平峪。

雍正八年(一七三○年)八月,易州太平峪吉地工程正式動工,標誌著清西陵肇建開端。此後乾隆皇帝考慮到東、西兩陵問題,使兩陵香火,專門下了一道諭旨,規定後各代皇帝要昭穆次序父子分葬於東、西兩陵。這一制度,乾隆東陵建了裕陵,爺爺康熙相守,其子嘉慶西陵建了昌陵,爺爺雍正相依。此後二百年間,形成規模兩大陵區。

那麼清代皇陵風水有多呢?清西陵例,龍脈、穴位、砂山、朝水幾個風水要素來考量下。

龍脈是選擇風水寶地首要原則。清西陵龍脈是發源於崑崙山北幹龍,崑崙山一脈,綿延幾千里,磅礴,起伏頓挫。而崑崙山上天元氣相通,永寧山即上天元氣相通,這是清西陵生氣風水形勝本。

風水理論中習慣龍脈干支龍關係,宗族觀表示,即太祖山、祖山、少祖山、父母山。崑崙山是西陵太祖山,管涔山即是西陵祖山。管涔山,位於山西北部,忻(音)州市和朔州市交界地方,屬呂梁山脈,位置靠近呂梁山脈北端,是桑乾河(永定河上游)和汾河分水嶺。西陵龍脈管涔山嚮東,巍峨,氣象萬千,過雁門關後,轉向北至北嶽恆山,然後逶迤千餘裡,帳數百里,淶源分為三支。居中一支,聳拔而端方,既有高聳入雲龍樓,有方圓寶殿,眾山左右環侍拱衛,纏繞眾多,像眾多門徒群聚聽佛祖講經,俯首而聽,使祖山呈現出尊貴態,勢如萬馬自天而下,有天子禦朝勢,可為王者葬。這支龍脈過荊關後,永寧山橫展巨帳,,成為西陵祖山,是西陵後靠山。永寧山東西南三面,有眾多砂山環護。東面,有官座嶺、奇峰嶺,西面有雲蒙山,成為左輔右弼,南面有元寶山作為朝山,形成了一個中間堂局,四周群山環繞風水環境。元寶山兩側,有東西華蓋山左右峙,成為這一風水地形天然門闕。

這個風水地形內,西北方向山,東南方山矮小,形成了前方略顯開敞圍合空間,符合風水寶地環境模式。這種地勢,既可以阻擋西北風沙寒流,能充分地迎納東南而來陽光和雨水,是一個理想生存和居住環境。

「風水法,得水上,藏風次之」。風水中講求看水,水風水中佔有及其地位。

至於雍正泰陵乃至西陵水法,有界氣、界穴、界龍、界局、界垣幹、界垣大幹六重水流環護陵寢。其中界垣大幹水永定河和滹沱河,界垣幹水中易水河和拒馬河,界氣水位於地下,其餘水流指北易水河及其若干條支流。不僅重數多,而且匯聚極眾,、滹沱大河,是其生氣表現。

2000 年11 月30 日,清東陵、清西陵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第24 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同時成員國全票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大家能,而清西陵盡人所知。清西陵位於易縣梁各莊西,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風景。東有2300 多年前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永寧山,南抵滔滔東流水河。西陵陵區範圍100 餘平方公里,內圍牆長達21 公里,有帝陵4 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后陵3 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園寢3 座,王公、公主園寢4 座,共14 座,葬76 人。

延伸閱讀…

莽莽崑崙清陵風水\邢宏偉文、圖

【美圖】這裡的景緻,隨手一拍就是大片

清西陵營建之前,愛新覺羅家族關外有了永陵、福陵和昭陵,關內遵化州有了順治孝陵、康熙景陵。到了第三代雍正皇帝勘定萬年吉地時既有葬於關外,有葬遵化,篤定於易州永寧山下太平峪。雍正皇帝什麼孝陵、景陵附近建陵,要遠離父祖陵,另闢陵區呢?

有些人認為,雍正當時奪取皇位,參湯父親謀害,篡改了傳位遺詔; 登上皇位後地他爭奪皇位、不服、其皇位有威脅眾弟兄或監、、或屠、或殺。雍正帝自知理虧,心中發虛,害怕自己陵寢若依近皇父景陵,無顏在九泉之下面見皇父,主要害怕康熙報復,使他永世不得安寧。為逃避父親責難和懲罰,所以要遠離父親,另闢陵區。

這種說法實是無稽之談。一是雍正帝是否篡改遺詔,謀奪皇位,學界論,而且很多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觀點。二是鬼神來說,來無影,去無踪,瞬息萬里,多出600 裡能免遭報復嗎?當時人們寄託世界是“有報,只是來來遲”嗎?說雍正生前居住北京紫禁城,距離景陵只有100 多公里,況且雍正帝生前8 次去景陵,每次住景陵附近,不怕報復了嗎?

還有人些認為,雍正是一位雄才大略英主,不甘居人下……另闢陵址是標榜自己,顯耀自己。因為只有首陵擁有陵寢中心位置,才能擁有自己神道,才能有石牌坊、紅門、更衣殿,規制完備,氣勢。這種說法認為雍正帝好大喜功,炫耀自己功德而另闢陵園。要什麼泰陵紅門前石牌坊是三架而像東陵、十三陵一架呢?

,陵寢規制中聖德碑樓是主要標榜功德標誌性建築。事實上,泰陵三架牌坊設立主要是風水使然。一方面,孝陵第一座建築是石牌坊,而泰陵是五孔橋,若牌坊設於橋前和照山元寶山之間,會十分擁簇,符合陵寢“形、勢”要求,而石牌坊是陵寢規制建置,和石像生可有可無,設置,現有三架牌坊成品字形排列,主要是於組織空間、點綴景觀需,使和正北大紅門形成一個空間界面,風水中“閉合”。

假如紅門前只有一架,東西兩側河道,不僅犯風水中“背水”大忌,而且從視覺來講,不僅狹,而且九龍、九鳳兩山人逼迫感。而牌坊設立不僅地避開了“背水”弊,而且裝點了紅門,增強了左右兩側空間層次感,是妙手偶得,匠心獨韻。

其實,雍正另闢陵區主要原因還是風水。皇帝建陵選址,講“風水”,確定或遷移取決於“風水” 吉凶。陵寢建築總以“地臻全美”,十三陵、清東陵是這樣,雍正帝泰陵是如此。道昌瑞山一帶自建了孝陵、景陵後,沒有上吉佳壤了嗎? 歷史給出了否定答案,因為自雍正帝河北易縣建陵後,昌瑞山一帶建起了3 座帝陵,2 座皇后陵,4 座妃園陵。這幾位哪個不是糊弄主,風水地怎麼能作為葬地?可見,存在沒有上吉佳壤問題。

主要問題出在了雍正性格上,雍正對待自己萬年吉地選擇上,嚮是上上吉之壤,要求是“十全十美”,條件十分,任何一點是他不能容忍。雍正即位初,派人孝陵、景陵附近堪選萬年吉地,並卜選,但沒有找到“十全十美” 上上吉地。

現存雍正諭旨中有這樣話,“朕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選來地,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雍正此話,後來昌瑞山下3 座帝陵風水狀況確沒有符合雍正“十全十美”標準。裕陵弊病是“惟左右陰砂並近案稍低,須人培補”;道光帝寶華峪穴地

因為透水而廢棄拆除移西陵龍泉峪;咸豐定陵是“虎砂餘氣平鋪而下,要人工開拓整修”;惠陵砂山人工培植。這樣放棄了東陵而範圍擴大到遵化州,後來堪輿人距離馬蘭峪東約60 裡九鳳朝陽山下尋得一塊吉地,確定下來,並開始準備工程用料。動工之前風水大師們反復度、研究,認為九鳳朝陽山下“規模雖大,而形具,穴中土帶砂石,實不可”。

對雍正來講這樣缺憾是不能容忍,頒旨廢棄該地於他處另行卜選。於是十三王爺胤祥、大臣高其倬帶隊京畿周邊尋找理想寶地,時間卜擇,終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 年)冬在京西易州境內太寧山下發現了這塊“乾坤聚秀區,陰陽合會,龍、穴、砂、石無美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滿意吉地,次年興工,歷時6 年,泰陵建成。

於雍正皇帝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問兆葬製”。原由是因雍正皇帝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自己隨其父西陵建陵,會使葬於清東陵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東陵建陵,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

為解其,乾隆皇帝定下了“父東子西,父西子東”建陵規制,如父親葬東陵,兒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兒皇帝葬東陵,此稱“昭穆相間兆葬製”。於這種墓葬制度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格局,造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陵墓群中國明朝以前歷代皇家陵寢建陵制度之處。

雍正帝於葬地風水要求如此,時間卜選,相中了河北易縣永寧山。這永寧山風水是十全十美,毫無瑕疵可言嗎?

古人理想風水模式可歸納為“背有靠,前有照;左青龍,右白虎,龍抬頭,虎頭;負陰抱陽,沖氣和;明堂如龜蓋;南水環抱如弓。”現代理解即為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背靠蜿蜒千里來龍,左右有嶺山岡護衛,前有河流迴縈繞,面有遠山丘,朝案拱衛;明堂,土地,樹木蔥鬱,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