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恩培老家袁家溝風水】白恩培袁家溝往事 |解密袁家溝走出四位省委書記的小山村 |為當大官曾喝墨水 |

【白恩培老家袁家溝風水】白恩培袁家溝往事 |解密袁家溝走出四位省委書記的小山村 |為當大官曾喝墨水 |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江西省委原第一書記白棟材同志因病醫治,於2014年4月1日10時30分廣州逝世,享年99歲。

白棟材,192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34年參加陝北遊擊隊,1945年4月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解放戰爭時期,赴東北工作,1949年2月任吉林省南下乾部大隊黨委委員、第三中隊隊長兼政治委員,1949年5月隨部隊南下到江西,後江西工作,從中共江西省南昌地委書記、江西軍區南昌軍分區政治委員幹起,文革期間受到時間衝擊,是江西省委班子成員,1972年4月出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1982年8月1985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江西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其子白天,現任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令人叫,白棟材老家,陝西榆林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村,一個小山村,走出省委書記不止白棟材一個,副部級不止白天一個。原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原福建省委書記、中組部正部級副部長白治民,原青海省委書記、雲南省委書記,現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恩培,是袁家溝人。有資料表明,象白天這樣副部級袁家溝人,有8人多。而地市級和縣處級袁家溝籍官員,多達數十位一百多位。

這四個省委書記袁家溝人,過世白如冰,治民,白棟材,早期參加革命紅軍時期幹部。有人總結袁家溝為何多出高官首要原因“鬧”。說,《沁園春·雪》這一毛澤東作品,填寫地袁家溝。

真人你批算八字命格,

袁家溝這個小山溝,何以有如此之人傑地靈?民間有說,此處群山環抱,山大溝深,風水命理。袁家溝東面10多公里是黃河,與山西隔河相望,西面5公里多是無定河。一道南北走向山梁橫臥村中,村子分成南北走向兩條溝,有風水命理先生說這是一條龍山。兩溝離溝口應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說這是龍兩個眼睛。全村人飲用這兩股泉水,兩條小溪一年四季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 “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當地村民流傳一句順口溜這樣描述。白家祖輩居住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匯入無定河。

袁家溝山大水清,而白家家風淵源傳統,此地增添人文底蘊。村民們介紹說,袁家溝白氏先祖是山西槐樹遷來,明朝末年時,村里有個叫白行順人做了都御史,耕讀家風,代代相傳。

小小袁家溝,現在一百三四十戶,500多號人口。當地老人總結為何能出這麼多人才:“我們村能出人才主要原因可以總結為四條:一是‘鬧紅’。二是毛主席東徵帶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棟材、治民是那次出去。三是留下來人覺悟,繼續革命。四是一點,村里注重辦學,從清朝起,私塾沒有停辦過,如果沒有文化,出去人會發展。”

如果視野一點點,清澗同屬榆林靖邊縣,有另一白姓家族,祖孫三代是名人,其中父子兩人均省委書記,父親白堅,建國前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建國後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兒子白克明,2001年出任海南省委書記;2002年任河北省委書記;2008年3月出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祖父白文煥是陝北社會活動家、反清的哥老會首領。榆林綏德縣,有1984年8月1987年8月擔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白紀年,有出任北京市六屆七屆政協主席白介夫。

陝北白姓,門庭榮耀之大族!

AMD本次大會發布其基於Kaveri架構APU新品,同時HSA異構技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地理環境關係,形成了各個地區特有人文現象。

相關記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陝北“白氏”中國地方政壇上扮演著角色。單單澗縣袁家溝村,中國輸送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棟材、白恩培四位省委書記。

2005年12月7日凌晨3時,我乘西安開往綏德大巴到達了澗縣城。

袁家溝,這個走出四位省委書記小山村離我。

袁家溝村位於清澗縣城東60多公里高傑村鎮北10多公里處,山大溝深,它東面10多公里是黃河,西面5公里多是無定河。冬日袁家溝,棗樹和齊頭柳樹枝幹堅硬地挺立外,滿目的黃土,一派和。於地處黃河西岸,和山西隔河相望,因此這一帶人秦腔感覺生疏,他們喜歡聽山西晉劇。

《清澗縣縣志》中有如下記載:“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本境勞作、生息。相傳,這裡有原始部落五龍氏足跡。”另有記載雲:“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汾州、平陽、澤州、潞安民遷移河西,‘任土墾田,世業其家’。”而於有水有山袁家溝,以及白姓家族先祖們什麼開始農耕生活,找不到記載。

“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這是當地村民流傳一句順口溜,袁家溝村內溝壑交錯,兩條無名小溪一年四季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白家祖輩居住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

“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這是當地村民流傳一句順口溜,袁家溝村內溝壑交錯,兩條無名小溪一年四季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白家祖輩居住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

村民白銘才家裡,記者見到他8歲兒子白帆,這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男孩,手上骨節顯變形。這幾年兒子看病,東挪西借,但距離做手術要用錢相差。 “我們這些娘老子(父母)沒用呀!有人勸我孩子扔掉,我們捨不得,不管咋樣孩子是我們,只要他病了,我們一家再累無所謂。”於孩子體質,沒法去學校上課,他們在家裡教他;讓白帆能學習,父親白銘才自己給孩子寫了一份獎狀貼在家裡牆上:“獎高傑村兒童學習第三名白帆”,以此鼓勵白帆。

這樣環境下,一代代白姓人毅力,地生存著,他們自己和智慧延續著生命、創造著未來。

袁家溝,記者見到了一本修於明代家譜。

“這個家譜是冒著危險留下來,‘文革’時候破四舊,允許留呀,村子裡好多古書給燒了,我

們家譜現在成了寶貝,這是澗縣家譜了! ”68歲白炳凡老人家裡,他拿出自己珍藏袁家溝三本家譜,其中一本是絹紙裝訂冊子,發黃書頁上,毛筆撰寫字跡。說這本老家譜是明代洪武年間貢生白嚴生主持書寫。在家譜裡,白姓族人每個人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輪迴排序。“現在人如果外面有人名字沒有此要求,上家譜時候,會輩分順序另取一個名字,旁邊加註現名。 ”

79歲白榮富雖然是綏德師範沒有畢業學生,但他文化程度老人中是。他們幾個老人籌劃著明年續修家譜,老人們合計著修家譜時候要改革,一是在外工作或者舉家袁家溝遷往外地白姓家族人登記造冊,二是袁家溝嫁出去女子修在家譜裡。

袁家溝歷史上高官。說明代,袁家溝出了一個皇帝親封副督禦使。相傳當年一位風水命理先生袁家溝山頭轉了幾圈後,連呼:“!太好了!”接著他地說:“袁家溝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有一個傳說是,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溝風水命理富有靈氣,斷言要出九個皇帝,皇帝進言,袁家溝20公里高家窪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廟,破了袁家溝風水命理,這樣袁家溝白姓皇帝沒有出現,出了幾個省委書記,這過是民間迷信傳說。近代,袁家溝人思想十分活躍,白崇熙1928年時任袁家溝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後來參軍後國民黨馮玉祥部官師長。

“這里白氏出高官原因是陝北‘鬧紅’!其實,袁家溝附近幾個村落出了白姓高官。”袁家溝走出澗縣人大辦公室主任白鶴東說。 “雖然澗縣白氏官員人數眾多,但其中大多數只是同姓祖老鄉,很少有親戚關係,‘本家’。而血緣關係之外,這些白姓官員大多有同窗之誼。當時陝北是一個地區,往往幾個村子會有一所小學,他們年幼時候熟識了。考慮到上述千絲萬縷聯繫,他們彼此之間影響、參加革命成為一件很事情。”

“澗縣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烈士共有1600多人,老紅軍佔全國1/15,因為出去參加革命人多,所以活下來任職多。”澗縣革命烈士陵園,66歲管理員光金告訴記者。澗縣1985年調查,當時在位清澗縣出去省軍級幹部有62位,此,當年參加攻打澗縣傅全有清澗縣題名:“傳奇縣”。

“數風流人物,看今朝”寫於袁家溝

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翻山越嶺,從川口過無定河經後坪里,行程30多公里,於下午到達高傑村鎮袁家溝村。隨後東徵紅軍總部100多人抵達袁家溝。毛主席袁家溝住白育才家窯洞裡,他和其他領導袁家溝籌劃指揮部隊東徵,那一年雪下可。查看東渡黃河地形,毛主席到距離袁家溝15公里、毗鄰黃河高家窪,看著白雪覆蓋黃土高原,一望,起伏,而發。當晚回到袁家溝居住窯洞,點著蠟燭揮毫潑墨寫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裡雪飄……惜秦皇漢武,輸文采,唐宗宋祖,遜風騷。一代天,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看今朝。”佳作,盡顯一代偉人氣魄。 1945年8月,毛主席赴重慶談判時,柳亞子先生“索句”,毛主席手書《沁園春・雪》贈,後華日報上公開發表,《沁園春・雪》令人拍手叫絕,令蔣介石心煩意亂,不堪。

袁家溝,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了《東徵宣言》,《宣言》主張:“停戰議和,抗日,號召全國人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結成民族統一戰線,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姦賣國。”

進駐袁家溝到離開,毛主席呆了16天,但這16天足以讓袁家溝人。說起當時印象,90歲白炳乾老人回憶說:“那時啦!人知道是誰來了,看見門口有警衛站崗,斷定肯定是個大官。只有幾個少數人如地下黨支部書記三五個人知道。毛主席離開時候,村子裡有20多個年人跟著隊伍一起走上了殺敵戰場。”

現在村子裡正在組織人力整修毛主席住過窯洞,七八個農民窯洞裡和著泥,整修鍋台。窯洞頂部有整修過痕跡,說縣上要這個院子作為黨史教育基地。

“咱村里變了,路了!”

幾位袁家溝走出省委書記,時候,大多回過家鄉。於白如冰回鄉,大家記憶。白如冰20世紀30年代離開故土,直到山東省委書記位子上卸任後,回家探親,有半個世紀回過老家。 1984年冬天,他到了澗縣後,隨行警衛員留在了縣城,回到了闊別半個世紀袁家溝。沿著坑坑洼土路,一路顛簸著來到家裡,白如冰汽車裡下來第一句話:“咱村子變了,路了!”他離開袁家溝時候,村子裡溝外是羊腸小道,地方只有50多厘米。

“我回到了村子一個普通黨員,我一切行動聽支部書記,說這次回家,咱談家事,不談國事。”雖然白如冰沒有村民帶來實惠,但鄉親們說話字裡話間,能感覺出他們這位老革命、省委書記敬佩和愛戴:“他是一個黨性人!”

“明代和清朝時候,高傑村出了200多個舉人,當時村里私塾雲集,文風。受我們村子影響,袁家溝家庭十分重視教育,他們中孩子送到我們村來讀私塾,後來袁家溝有了私塾。”袁家溝10公里高傑村,60歲白樹海告訴記者,他說,他是白姓前九家,他們村里有白姓九家,袁家溝白姓是五家。相傳,清朝一個皇帝他們村一家賜封父子翰林,他們村有一家“三子登科”奇聞呢。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加快中國領土侵蝕,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家民族到了危亡時刻,此時有富有愛國抱負有爲青年全國各地奔赴抗日前線,而作爲時民主、革命中心延安,成爲眾多莘莘學子嚮地。這些知識淵博、思想前衛學生中,多年歷練,有成爲我軍級領。

1945年底,抗戰勝利,我軍進行了改編,將太行山軍區主力改編爲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而縱隊司令員我們熟悉王山軍,而縱隊政委叫做段君毅。

於這個名字大家不是很熟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他是只是一位剛來延安愛國學生,沒想到抗戰八年磨礪,成爲八路軍高級領,能夠王近山成爲搭檔,那工作能力不了,那他後成就如何,今天我們介紹一下這位先輩。

1910年,段君毅生於山東濮縣(1964年劃歸河南),1931年他聊城省立第二中學畢業後,來到北平繼續學業,求學期間加入我黨領導「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北平分盟」,此後多年致力於馬列思想宣傳,領導過「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表現出色,1936年3月正式加入我黨。

這裡可以看出,段君毅雖然參軍晚,但參加革命時間,參軍前積累了革命鬥爭經驗,參加八路軍後,職位提升迅速,是可以理解。

1938年初,從延安黨校進修後,段君毅派老家山東進行抗日工作,他協助泰西抗日武裝,宣傳組織擴大抗日力量,開闢了泰西抗日地。 1939年7月,由686團三營和115師師直兩個,擴編山東縱隊第六、七、八縱隊合編爲八路軍115師獨立旅,楊勇擔任旅長兼政委,段君毅擔任副旅長,楊勇成爲搭檔。看來段君毅搭檔,不是中上,這樣足以看出段君毅出色軍政能力。

王近山這個政委,任兩省省委書記,兒子只是個普通教師- 人 …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江西省委原第一書記白棟材同志因病醫治,於2014年4月1日10時30分廣州逝世,享年99歲。

白棟材,192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34年參加陝北遊擊隊,1945年4月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解放戰爭時期,赴東北工作,1949年2月任吉林省南下乾部大隊黨委委員、第三中隊隊長兼政治委員,1949年5月隨部隊南下到江西,後江西工作,從中共江西省南昌地委書記、江西軍區南昌軍分區政治委員幹起,文革期間受到時間衝擊,是江西省委班子成員,1972年4月出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1982年8月1985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江西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其子白天,現任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令人叫絕是,白棟材老家,陝西榆林澗縣高傑村鄉袁家溝村,一個小山村,走出省委書記不止白棟材一個,副部級不止白天一個。原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原福建省委書記、中組部正部級副部長白治民,原青海省委書記、雲南省委書記,現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恩培,是袁家溝人。有資料表明,象白天這樣副部級袁家溝人,有8人多。而地市級和縣處級袁家溝籍官員,多達數十位一百多位。

這四個省委書記袁家溝人,過世白如冰,治民,白棟材,早期參加革命紅軍時期幹部。有人總結袁家溝為何多出高官首要原因“鬧”。說,《沁園春·雪》這一毛澤東作品,填寫地袁家溝。

袁家溝這個小山溝,何以有如此之人傑地靈?民間有說,此處群山環抱,山大溝深,風水命理。袁家溝東面10多公里是黃河,與山西隔河相望,西面5公里多是無定河。一道南北走向山梁橫臥村中,村子分成南北走向兩條溝,有風水命理先生說這是一條龍山。兩溝離溝口應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說這是龍兩個眼睛。全村人飲用這兩股泉水,兩條小溪一年四季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 “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當地村民流傳一句順口溜這樣描述。白家祖輩居住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匯入無定河。

袁家溝山大水清,而白家家風淵源傳統,此地增添人文底蘊。村民們介紹說,袁家溝白氏先祖是山西槐樹遷來,明朝末年時,村里有個叫白行順人做了都御史,耕讀家風,代代相傳。

袁家溝臨近高傑村私塾雲集、文風,人家孩子送到高傑村去讀私塾,直到後來袁家溝有了私塾。

小小袁家溝,現在一百三四十戶,500多號人口。當地老人總結為何能出這麼多人才:“我們村能出人才主要原因可以總結為四條:一是‘鬧紅’。二是毛主席東徵帶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棟材、治民是那次出去。三是留下來人覺悟,繼續革命。四是一點,村里注重辦學,從清朝起,私塾沒有停辦過,如果沒有文化,出去人會發展。”

如果視野一點點,清澗同屬榆林靖邊縣,有另一白姓家族,祖孫三代是名人,其中父子兩人均省委書記,父親白堅,建國前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建國後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兒子白克明,2001年出任海南省委書記;2002年任河北省委書記;2008年3月出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祖父白文煥是陝北社會活動家、反清的哥老會首領。榆林綏德縣,有1984年8月1987年8月擔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白紀年,有出任北京市六屆七屆政協主席白介夫。

陝北白姓,門庭榮耀之大族!

AMD本次大會發布其基於Kaveri架構APU新品,同時HSA異構技術…

9月1日,陝西省清澗縣袁家溝村,一位村民坐在村口,身後毛澤東作《沁園春·雪》題壁。澎湃新聞 寇聰 圖

2013年初秋,任職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恩培,後一次榮歸故里——陝西省清澗縣袁家溝。

猜測,一年後,是初秋,68歲白恩培面前來帶走他紀檢人員時,湧上心頭萬千思緒中,是否有著屬於袁家溝某塊角落……

文章寫道,“幾年前,澗縣袁家溝做過一次統計,發現400餘人村子有72個縣級以上乾部,72名幹部中沒有一人作風問題而受到處罰。談到這一點,袁家溝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8月29日,白恩培中央紀委網站通報涉嫌違紀違法,目前接受組織調查。袁家溝72位幹部無一人受處罰“傳奇”,這一天打破。

8月29日,白恩培中央紀委網站通報涉嫌違紀違法,目前接受組織調查。袁家溝72位幹部無一人受處罰“傳奇”,這一天打破。

延伸閱讀…

解密袁家溝走出四位省委書記的小山村|

走出四位省委書記的袁家溝

是,和當下中國農村,袁家溝是個空心村,獨剩老人留守讓這裡缺乏生氣。

不過,這些留守老人眼中,童年白恩培雖然調皮,但是個和人。時今日,他們願接受這位童年玩伴“犯錯誤”事實。

袁家溝村,座落於清澗縣城東55公里處,地處無定河黃河夾角地帶,東距黃河10公里與山西省石樓縣相望。四周環山,屬典型黃土高原。

清澗縣城東行40餘公里可至高傑村鎮,而高傑村鎮袁家溝10公里盤山公路。山勢,下臨崖,行時雖心有悸悸,山景卻蔚。

袁家溝白姓一族,選擇了這片土地,繁衍生息達數百年。

《清澗縣志》記載:“白姓家族是澗第一巨族,人口多,昔日多居白草一里,今幾遍全境,東、中區,且支脈,異甲宗。五甲人口多,明為官宦之家,具聲名。”

“明為官宦之家”,即指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年),袁家溝高中狀元白行順。白行順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

自白行順始,袁家溝風水命理寶地說法開始流傳。

袁家溝並無袁姓,是清一色白姓單姓村。相傳古時村子溝底有三股碗口泉水晝夜流淌,匯成一條小河。村民於是河邊建起菜園並利用泉水灌溉,久而久之“園則溝”村名流傳開來,後演變取其諧音“袁家溝”。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袁家溝》一書所載,白行順官巡撫後,當年高中狀元修建“龍城”願,當時山西省柳林鎮築龍城(石頭圍起來小寨子),後因此獲罪。大明皇帝在意識到自己聽信讒言、致忠臣錯死後,命人厚葬白行順,並親選風水命理先生直奔白行順家鄉袁家溝。

風水命理先生坪渡口(現稱馬家坪渡口)上岸沿著山頭走到高家坬塬,並稱“此地風水命理寶地,白都堂葬於此子孫必貴”。回京後,風水命理先生皇帝獻言:“白都堂家鄉風水命理寶地,此地龍鳳山、魚鱉灘,二水繞村流,站立高山嚮前望,四十二咀朝回奉,玉帶公案成,藏龍臥虎風水命理。”

袁家溝風水命理或無考證,但風水命理先生白行順“子孫”預言,某種程度上是不爭事實。

追溯以往,建國後袁家溝走出四位省委書記而言,其官階品級亞於白行順。

這四位書記即:山東省委原第一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原第一書記白棟才,福建省委原書記白治民,以及調查青海和雲南兩省原省委書記白恩培。

巧合是,白如冰、白棟才白治民父親是堂兄弟,白恩培是白治民胞侄。

於白恩培調查事,包括白江思、白炳池內袁家溝村幹部和村民願接受。

白江思,現任袁家溝村黨支部書記,今年60歲。

白炳池,白恩培小學同學,任袁家溝第十三任支部書記,現袁家溝村旅遊解說員,今年71歲。

白恩培離開袁家溝奔赴延安前,白炳池其袁家溝小學同學三年,二人還同為當年自封“五虎上”成員。

“五虎上並沒有什麼來。我們五個人玩得,有點調皮,自封為五虎上。”白炳池告訴澎湃新聞,他到今天知道歷史上“五虎上”成員。

白炳池說,年齡順序,他自己是“五虎上”中“三”。白恩培年紀,排行“五”。

“五”白恩培喝墨水故事,讓白炳池印象。

白炳池回憶,三年級時,“五虎上”一起到五年級同學教室玩耍。其中一位五年級同學開玩笑地指著課桌硯台裡墨水對大家說:“誰要是這些墨水喝掉,後讀書,能大官。”

話語落地,開始時並無人應答。約莫一分鐘後,見白恩培直接走向課桌,拿起硯台,地其中墨水一飲而盡。

延伸閱讀…

白恩培袁家溝往事:為當大官曾喝墨水

袁家溝-“每日好詩”投稿(現代詩)

見此情景,圍觀同學愣住,後是全部同學笑聲。

事隔年,白恩培當上了“大官”。

村民願接受白恩培調查事實,源於袁家溝傳承數百年族規家訓。

《延安府志》這樣評價清澗:學成斯文,民扶農桑。

《清澗縣志》提到“斯文佳氣袁家溝”,意指袁家溝人大知書達理,註重仕途。而“篤苦學於詩書,表躬行於孝悌”、“人驕,,力清節自守,不以為念,不可陷身於有過地”白氏祖傳家訓,讓袁家溝村民願相信白恩培會“犯錯誤”。

“他時候膽子小,做事,應該會犯什麼錯誤啊!”73歲村民白源壽告訴澎湃新聞。

電視上看到白恩培調查消息後,袁家溝村民,白恩培感到。 “聽說是雲南礦出了問題,估計是政策沒把握。”白江思這樣理解。

現在袁家溝,沒有和白恩培家關係親親屬,54歲白加培算是親。 “時候沒見過,只是去年回鄉時看過。兩家關係,他什麼大印象。”白加培說。

2013年初秋,別家鄉幾十年白恩培榮歸故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地理環境關係,形成了各個地區特有人文現象。

本報二○○六年改版後《人文地理》,陝西或陝西有關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經,當代文化階層感興趣題材探究闡釋集納緯,兼顧國內題材和海外華人相關題材,圖文並方式奉獻讀者。

相關記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陝北「白氏」中國地方政壇上扮演著角色。單單澗縣袁家溝村,中國輸送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棟材、白恩培四位省委書記。

2005年12月7日凌晨3時,我乘西安開往綏德長途大巴到達了澗縣城。

袁家溝,這個走出四位省委書記小山村離我。

袁家溝村位於清澗縣城東60多公里高傑村鎮北10多公里處,山大溝深,它東面10多公里是黃河,西面5公里多是無定河。冬日袁家溝,棗樹和齊頭柳樹枝幹堅硬地挺立外,滿目的黃土,一派和。於地處黃河西岸,和山西隔河相望,因此這一帶人秦腔感覺生疏,他們喜歡聽山西晉劇。

《澗縣縣誌》中有如下記載:「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本境勞作、生息。相傳,這裡有原始部落五龍氏足跡。」另有記載雲:「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汾州、平陽、澤州、潞安民遷移河西,『任土墾田,世業其家』。」而於有水有山袁家溝,以及白姓家族先祖們什麼開始農耕生活,找不到記載。

「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這是當地村民流傳一句順口溜,袁家溝村內溝壑交錯,兩條無名小溪一年四季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白家祖輩居住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

「袁家溝,溝溝,兩條小溪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這是當地村民流傳一句順口溜,袁家溝村內溝壑交錯,兩條無名小溪一年四季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白家祖輩居住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後溝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

村民白銘才家裡,記者見到他8歲兒子白帆,這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男孩,手上骨節顯變形。這幾年兒子看病,東挪西借,但距離做手術要用錢相差。 「我們這些娘老子(父母)沒用呀!有人勸我孩子扔掉,我們捨不得,不管咋樣孩子是我們,只要他病了,我們一家再累無所謂。」於孩子體質,沒法去學校上課,他們在家裡教他;讓白帆能學習,父親白銘才自己給孩子寫了一份獎狀貼在家裡牆上:「獎高傑村兒童學習第三名白帆」,以此鼓勵白帆。

這樣環境下,一代代白姓人毅力,地生存著,他們自己和智慧延續著生命、創造著未來。

袁家溝,記者見到了一本修於明代家譜。

「這個家譜是冒著危險留下來,『文革』時候破四舊,允許留呀,村子裡好多古書給燒了,我

們家譜現在成了寶貝,這是澗縣家譜了! 」68歲白炳凡老人家裡,他拿出自己珍藏袁家溝三本家譜,其中一本是絹紙裝訂冊子,發黃書頁上,毛筆撰寫字跡。說這本老家譜是明代洪武年間貢生白嚴生主持書寫。在家譜裡,白姓族人每個人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輪迴排序。 「現在人如果外面有人名字沒有此要求,上家譜時候,會輩分順序另取一個名字,旁邊加註現名。」

79歲白榮富雖然是綏德師範沒有畢業學生,但他文化程度老人中是。他們幾個老人籌劃著明年續修家譜,老人們合計著修家譜時候要改革,一是在外工作或者舉家袁家溝遷往外地白姓家族人登記造冊,二是袁家溝嫁出去女子修在家譜裡。

袁家溝歷史上高官。說明代,袁家溝出了一個皇帝親封副督禦使。相傳當年一位風水命理先生袁家溝山頭轉了幾圈後,連呼:「!太好了!」接著他地說:「袁家溝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有一個傳說是,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溝風水命理富有靈氣,斷言要出九個皇帝,皇帝進言,袁家溝20公里高家窪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廟,破了袁家溝風水命理,這樣袁家溝白姓皇帝沒有出現,出了幾個省委書記,這過是民間迷信傳說。近代,袁家溝人思想十分活躍,白崇熙1928年時任袁家溝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後來參軍後國民黨馮玉祥部官師長。

「這裡白氏出高官原因是陝北『鬧紅』!其實,袁家溝附近幾個村落出了白姓高官。」袁家溝走出澗縣人大辦公室主任白鶴東說。 「雖然澗縣白氏官員人數眾多,但其中大多數只是同姓祖老鄉,很少有親戚關係,『本家』。而血緣關係之外,這些白姓官員大多有同窗之誼。當時陝北是一個地區,往往幾個村子會有一所小學,他們年幼時候熟識了。考慮到上述千絲萬縷聯繫,他們彼此之間影響、參加革命成為一件很事情。」

「澗縣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烈士共有1600多人,老紅軍佔全國1/15,因為出去參加革命人多,所以活下來任職多。」清澗縣革命烈士陵園,66歲管理員光金告訴記者。清澗縣1985年調查,當時在位從清澗縣出去省軍級幹部有62位,此,當年參加攻打澗縣傅全有清澗縣題名:「傳奇縣」。

「數風流人物,看今朝」寫於袁家溝

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翻山越嶺,從川口過無定河經後坪里,行程30多公里,於下午到達高傑村鎮袁家溝村。隨後東徵紅軍總部100多人抵達袁家溝。毛主席袁家溝住白育才家窯洞裡,他和其他領導袁家溝籌劃指揮部隊東徵,那一年雪下可。查看東渡黃河地形,毛主席到距離袁家溝15公里、毗鄰黃河高家窪,看著白雪覆蓋黃土高原,一望,起伏,而發。當晚回到袁家溝居住窯洞,點著蠟燭揮毫潑墨寫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裡雪飄……惜秦皇漢武,輸文采,唐宗宋祖,遜風騷。一代天,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看今朝。」佳作,盡顯一代偉人氣魄。 1945年8月,毛主席赴重慶談判時,柳亞子先生「索句」,毛主席手書《沁園春・雪》贈,後新華日報上公開發表,《沁園春・雪》令人拍手叫絕,令蔣介石心煩意亂,不堪。

袁家溝,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了《東徵宣言》,《宣言》主張:「停戰議和,抗日,號召全國人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結成民族統一戰線,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姦賣國。」

進駐袁家溝到離開,毛主席呆了16天,但這16天足以讓袁家溝人。說起當時印象,90歲白炳乾老人回憶說:「那時啦!人知道是誰來了,看見門口有警衛站崗,斷定肯定是個大官。只有幾個少數人如地下黨支部書記三五個人知道。毛主席離開時候,村子裡有20多個年人跟著隊伍一起走上了殺敵戰場。」

現在村子裡正在組織人力整修毛主席住過窯洞,七八個農民窯洞裡和著泥,整修鍋台。窯洞頂部有整修過痕跡,說縣上要這個院子作為黨史教育基地。

「咱村里變了,路了!」

幾位袁家溝走出省委書記,時候,大多回過家鄉。於白如冰回鄉,大家記憶。白如冰20世紀30年代離開故土,直到山東省委書記位子上卸任後,回家探親,有半個世紀回過老家。 1984年冬天,他到了澗縣後,隨行警衛員留在了縣城,回到了闊別半個世紀袁家溝。沿著坑坑窪窪土路,一路顛簸著來到家裡,白如冰汽車裡下來第一句話:「咱村子變了,路了!」他離開袁家溝時候,村子裡溝外是羊腸小道,地方只有50多厘米。

「我回到了村子一個普通黨員,我一切行動聽支部書記,說這次回家,咱談家事,不談國事。」雖然白如冰沒有村民帶來實惠,但鄉親們說話字裡話間,能感覺出他們這位老革命、省委書記敬佩和愛戴:「他是一個黨性人!」

「明代和清朝時候,高傑村出了200多個舉人,當時村里私塾雲集,文風。受我們村子影響,袁家溝家庭十分重視教育,他們中孩子送到我們村來讀私塾,後來袁家溝有了私塾。」袁家溝10公里高傑村,60歲白樹海告訴記者,他說,他是白姓前九家,他們村里有白姓九家,袁家溝白姓是五家。相傳,清朝一個皇帝他們村一家賜封父子翰林,他們村有一家「三子登科」奇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