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尾,海陸豐地區。這裡是潮汕文化、閩南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交匯地,文化多元而兼容,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鄉”。
這裡有很多古村落,那些陳建築隱匿群山之中,立於原野之上,是現代文明中一方淨土,街頭巷道、古祠古屋留下了斑駁歷史影跡。
歷史上稱善慶樓,始建於明弘治5年(公元1492年),樓仔村稱德馨樓,現合在一起,有2000多人口,樓村建築風格系獨具儒家文化內涵”五馬拖車”造型,子午正線分金,建於明朝萬曆21年(公元1594年),乃七世祖舉人公所建,歷九年建成,八世祖進士林呈祥妻王氏(乃當朝姓王宰相女,稱”京奶”)及其子林長春於完善,距今四百多年。
樓村獨具儒家文化內涵“五馬拖車”造型引發了很多文人,整座建築物因像五匹馬拉動一輛轎車而得名。村落背有靠山,遠依法岫(法留山);前攬沃原,面照大德(大德嶺),是一塊歷來人們贊不絕口風水寶地。樓房系溪沙、坭、糯米、紅糖合成夯牆體,且主門上端有消防螺旋下水口。整座建築物如五匹馬在拉轎車,配上村前三台曠地和半圓型水池,成圓山圓水方建築,代表了潮汕古村落風格,表現出粵東古居文化特點。
水唇墩仔寨圍龍屋,它可是廣東省古村落之一。墩仔寨位於陸河縣水唇鎮墩塘村,稱吉康都崙嶺鄉墩仔寨,是中國風格龜型建築。圍籠古寨、石門檻、神泉龍井五奇、石旗桿夾、舉人煉武石歷史人津津樂道。
客家“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桿欄式”、雲南“一顆印”一起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五大民居建築形式。 “圍龍屋”是客家先民從中原遷贛閩粵後抵禦外敵而興建一種集實用性、科學性、藝術性於建築,它結構完善、氣勢,堪稱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經典作,博得各國建築專家陣陣喝彩,被譽“外星人建築”。陸河縣雖說是客家縣,但它1988年才原陸豐縣析出,“圍龍屋”得一見。說縣一座。
墩仔寨“圍龍屋”建成於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今已有260多年曆史。它虎踞一座石山上,總體呈橢圓形,中間四周,周圍是池塘。村中老人說每逢大雨,水大屋左右四個洩水孔奔湧而出,站屋後高山俯瞰,大屋大龜游弋劃出滔滔白浪。大屋設東西二門,東門系二層樓飛簷結構,圍牆中突出來;上鑿兩個龜目的砲眼,中置一塊石質牌匾、匾文為“川岳鍾英”。
門樓設置三門,可以想見當年此屋是何等,防禦功能何等突出!東門步入,眼前出現一條雜石鋪主街,青磚灰瓦廂房錯落地沿街分佈,左穿右插,東廊西室、撲朔迷離。說,房屋分佈形成龜背紋。如此建築,不用石灰,不鑿一井,讓人驚嘆。經測,大屋總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兩門相距八十三米,東門檻比西門檻一尺半。整座“圍龍屋”大小共有二百多間房子,時住過七百多人。
千秋塘古寨歷史於新厝林古寨,面積。它位於赤石鎮政府西側二公里處。該寨四周灰沙夯築寨牆,圈圍成方形寨堡,四角各築一個炮樓(敵樓)。東西寨牆中間置一寨門,寨門標準,東西留一道中心通巷,稱各建置八座民房,靠南北兩側寨牆邊東西各留通道,形成前後左右縱橫巷,四面寨牆及四角炮樓設置砲口槍眼,整座村寨建置如一座軍事城堡。
該寨建於明末清初(1628——1636)。李氏祖籍福建省漳州芒婆坑村遷來建居。因村前挖有一口大魚塘,請風水先生命名為“千秋塘”,寓永恆意,村名由此而得。
丙申年二月,應客戶邀請赴陸豐市碣石鎮堪看祖山。民間有云“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見那裡民風有多。碣石鎮,稱“石橋鹽場”、“碣石衛”,粵東四大名鎮之一,位於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南部碣石灣畔。碣石鎮到處怪石林立,石碑,地貌似山東碣石(今秦皇島碣石山鎮},故名”碣石”,通“石”)。
延伸閱讀…
碣石鎮距離海邊不到半時車程,那裡沙灘細白、海水湛藍、怪石嶙峋,海邊風景三亞天涯海角勝一籌。曹操《觀滄海》詩雲“東臨碣石,觀滄海”,雖然此碣石非彼碣石(山名,今河北省),但若曹操當年是站陸豐碣石觀音堂嶺觀海,可以寫下同樣氣勢磅礴詩篇。
玄武山元山寺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有山門、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建築99間和氣勢“三星壘塔”一座,其建築和裝飾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具有宗教氣氛。有800多年歷史,蜚聲海內外。
碣石灣海灘素有“粵東黃金海岸”稱,“神、海、沙、石”四者兼備而聞名遐邇。海潮與礁石相撞,樹影婆娑,風光。登望遠眺,遠處大海茫茫,帆影點點。蒼綠大地藍色海洋之間,南國海濱風光。
午後,半時車途,到一山頭。本想應有眉目。可是到目的地,一欺主惡奴,貨~~~
延伸閱讀…
有天財從亂石堆中,羞答答躲橫案後面。路上,咦!美美案山,小貴地!可是,正主那裡?雜樹中、路上、尋找。
陸豐市碣石鎮,山水景色很多,有氣勢,有溫。春天時候綠草如茵、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夏天時候,林木青翠、竹樹環合、楊柳含煙;秋天時候,果樹飄香、秋高氣爽、秋草枯黃;冬天時候,海風、潮氣逼人、寒風凜凜。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是,祖國偌大土地上,河嶽壯麗,山川毓秀。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澳村後面三百米處石山上,有一處名墓龍穴“陸豐公背婆”,是粵東地區三大風水寶地之一。
粵東英才輩出,有學界泰斗,如譽滿南國明代狀元林大欽,國學大師饒宗頤;有富商巨賈,如華人首富李嘉誠……因此,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其人有其地,粵東風水寶地眾多,是人才鼎盛。粵東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潮州三點桃,海豐天螺,陸豐公背婆”,此三地即是粵東三大風水寶地。
2020年9月17日上午,黃俊仁、張艷城、龍景運、賈豐華一行10多人組成風水團隊,考察完陸豐卓氏南山公墓,吃過午飯,直接前往陸豐碣石鎮澳村探訪“公背婆”墓。我們沿著彎曲山路攀行,山勢嶙峋,沿途樹木叢生,風景,令人心曠神怡。攀行20分鐘左右,到達一個石頭壘布山坡,上面長著幾株蔥綠柏樹和相思林,向下步行十多米坡腰處,出現了一片開闊草木叢生平地,這“陸豐公背婆”地。
葬此地據說是現在大塘村盧氏一位先祖,盧太公墓,墓後左肩上有二石,一高一,形象猶如“公背婆”,海陸豐頗負盛名。始築造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墓三合土夯築,構成墳手、祭台、墳頭,墳無樹碑。墓前左邊50米處立有墓道碑,上陰文題刻“十二世祖存誠盧太公墓道”11字。墓後屏障羅列,山石錯落,如筆石頭挺立於後主峰(遭破壞),氣勢磅礴。左右砂交互眷顧,前面小山坡凸起,向前延伸,滄海前,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