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楊公風水寶地】全州尋穴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連州風水地位 |名空利空老樹古鐘一生順風 |

【連州楊公風水寶地】全州尋穴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連州風水地位 |名空利空老樹古鐘一生順風 |

楊救貧到虔州後(贛州),活動於、興國、贛縣地,寒信峽來於於興國(三僚)水路必徑之處。

時候,寒信峽屬“於邑北鄉崇賢里樂口坊”現在田楊公壩、段屋寒信村、明清楊公照碑樹車溪河邊村(該村狗腸坑明代劉氏祖墓碑文上明確記載狗腸坑叫藥口)屬。

楊救貧信峽地理風水是熟悉,以至死後葬於寒信峽藥口(又名樂口或躍口),即梅江入寒信峽轉彎口,上接田楊公壩,下連段屋寒信村,旁車溪河邊村。

並留下《偈語》昭示後人,信峽這塊風水寶地留下了“千古謎”。

因此,筆者楊救貧信峽留下謎團作點初探,望能風水文化研究探討有所幫助。

楊救貧贛派風水地理祖師,留下了勘輿術著作,其術流傳,而且輻射海外,但楊救貧生、卒、葬地專家學者著述紛芸。

楊救生活於唐朝晚期,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載:“筠松,見於史傳”。說明直到清代發現楊救貧傳記。

於一個時逾千年缺乏史料人,要確切了解掌握其生、卒情況是困難,事實上民間傳說以及風水地理書籍中記載楊救貧生卒時間各承其說。

筆有關資料一一承列,並作點初探討以供專家學者參考。

王學偉著《楊救貧傳說》載:“楊救,原名楊筠松,字叔,生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於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

李靈著《關於楊救》載:“楊救出生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唐光化三年(公元907年),楊救貧人毒害致死,享年六十七歲”。

另《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稱“楊筠松,名益,贛州人,生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李靈著《楊救貧傳奇》載:“楊救貧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唐天裕三年(公元906年)九月,楊救貧是遭人暗算,中毒身亡,享年七十二歲”。

管讓《大唐國師楊筠松—救貧風水傳奇》載:“楊救,出生時間唐武宗辛酉年(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八月十六日,卒於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終年六十九歲”。

韓振飛、姚蓮紅著《談楊筠松及贛派風水術》載:“楊筠鬆生於大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時,壽六十七歲”。其援引興國三僚廖二姓家譜。

第一、楊救貧生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於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說法,楊救貧壽年應為七十歲。

但他黃巢之(公元881年元月)而棄官進入贛南;而其卒於884年,那麼楊救貧贛南時間三年。

短短三年時間,贛南何以廣納賢徒,著書立說,建立贛派風水術,何以稱其寓居江西,因此,該生卒時間,筆者認為不可信。

時候,管姓人遷居芒筒壩後,起來,姓事活動,多,於是姓中族紳聚眾商議,決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偉業,選吉日擇地,要請一個風水地理先生來擇址定向。

《大唐國師楊筠松—救貧風水傳奇》中載其出生時間是引王德循著《地理真傳》卒時是援引術家《勘輿札記》:“是時,楊公先師六十九歲”。

以此推定楊救貧卒於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其卒時值得考究,同時,公元909年應為後梁開平三年(己巳年)。

第三,據《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稱楊救貧生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雖然年份一,但出生月日時,楊救貧生日為三月初八日,其可信度。

因為興國三僚是楊救貧其文辶卜地開基,曾廖二姓後於、寧都移居興國三僚。

而且、廖二姓開基以來居住該地沒有遷移,其留下族譜所載,楊救出生時間可靠度。

第四、從以上生卒時間分析,楊救年應為六十七歲七十二歲。

如果楊救出生公元834年,那麼其入贛年齡四十七歲;如果楊救出生841年,那麼其入贛年齡四十歲。

另外,據有關楊救貧生平資料考證,完全記錄其去世時間發現三僚、廖二姓家譜中有記載“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時,壽六十七歲”,即為公元900年。

如楊救出生公元841年,那麼楊救年五十九歲,信;如出生公元834年,那麼楊救貧入贛二十多年傳說值得懷疑。

於楊救貧生卒時間,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待於進一步考究。

於楊救貧死因有傳說,一是因年老病卒,民間傳說是楊救貧盧光稠謀地酒後失言,中毒而死。

《贛州府志》雲:“竇州楊筠松……,卒於,葬於藥口壩”,《於縣志》(同治十八年版)雲:“唐都監楊筠松墓,縣東北八十里,地名躍口,今稱楊公壩,太守葉夢熊豎碑表”。

云“楊筠松卒於藥口(躍口)其文辶即於壩上擇地葬,因名楊公壩。”

《於縣地名志》載:“楊公壩原名芒筒壩,緬懷楊氏憐貧卹苦,好施美德,後人其改為“楊公壩”,今屬於縣田鄉,即於車溪黃沙村出土楊筠松明清碑記處河對面。

此,《管氏族譜》載:“筠松楊公實卒於此,稱此地曰“楊公壩”,蓋地人傳。

時過境遷,梅江改道,楊救貧墓遊入河底,不知去處。

明萬曆七年,太守葉夢熊梅江西岸,江水今河頭村瀉信峽山嘴處(又名老鼠搬倉),著楊救貧墓址立了一塊紅石日照碑,資紀念。

另外,清嘉慶十八年段道軒、吳肇龍二位風水師前來祭奠祖師楊救,並祈求祖師護佑操業遂心應手,並立碑紀念。

現二塊碑石存於於縣博物館,(見姚蓮紅所著《唐國師楊筠松碑記考略》發表於《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85頁),原立碑處於縣人民政府於1993年建了一塊楊救貧紀念碑。

楊救貧墓址,地址有傳說,有說是楊救貧生前自己選址擇定,其葬。

有說是信峽藥口死後,其徒弟擇址而葬。

其墓址有說是楊公壩(即梅江東岸)河邊,有說是立牌處(即梅江西岸)河邊。

於墓朝向,象形有記載:“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地肖龍形”另說:“葬犀牛下海形”。

從以上著述分析,楊救實葬於寒信峽藥口,至於其它一些說法,信。其墓址、朝向有待風水專家學者進一步考察研究。

信峽藥口,即今於縣田鄉楊公村屋背嶺下,矗立著一座佔地約二千平方米,氣勢管氏宗祠。

傳說是楊救貧親自勘定方位,且流傳著傳奇色彩而聞名海內外,能看到成群結隊風水學者專家到楊公村管氏宗祠參觀考察。

回家祭祖,到時去楊公遺跡管氏宗祠現場參觀欣賞學習。實拍些圖片,測量些數據回來。

艮山兼寅,水來戌乾,水走丙午。

管氏宗祠臨近梅江,祠前築有圍牆,門樓北。祠堂大門前獅子院裡蹲著一對石獅,祠堂前棟開了三條門,中大門頂上鑲著一塊方形條石,刻著“管氏宗祠”四個大字。

大門走進祠內,一進門便是午台,午台前面有個天井,天井兩邊各有一座供觀眾看戲走馬樓。

中進大廳,左設“藏經所”,右設“試卜軒”,辦學而設,中門門楣上,懸掛著一塊“繼述堂”匾。後進是祖宗堂,神龕上擺放管氏歷代祖先神牌。

祖宗堂前面有兩個祠,左廊廳“尚羲祠”紀念楊救貧而設,現祠內設有楊救雕像,並立有“敕封金紫光祿大夫楊公筠松先師神位”神牌,設有供桌、香爐敬神用具。

右廊廳“崇功祠”修祠宗親設。祖宗堂後面有一棟橫屋,分上下二層,供外來人祭祀或演戲此歇宿。

該宗祠不僅規模,設計,裝飾美,是祠內建祠,而且是另設別姓人神位,享受族人祭拜,是。

祠堂是風水祖師楊救貧指點朝向建造,而且留下“板登定向”建祠傳說。

於一個時逾千年缺乏史料人,要確切了解掌握其生、卒情況是困難,事實上民間傳說以及風水地理書籍中記載楊救貧生卒時間各承其說。

當時,楊救貧住興國三僚,做風水地理很氣,所以管姓人派人請他到芒筒壩選址建祠堂。

楊救貧到了後,該地進行了勘察,覺得只有河邊(現祠堂所在地)是塊地,對祠堂做什麼方位,什麼時候動工有關事項交待後離開了,並表示動工日,早來。

到了動工吉日,楊救早早來到工地,見管姓頭人沒來工地,只有民工忙著做工,他拉來一張板凳面朝梅江坐下。

觀察對岸山巒龍脈走勢,調整坐板凳位置方向,直到認為心滿意足後,靜下心來休息。

楊救貧到虔州後(贛州),活動於、興國、贛縣地,寒信峽來於於興國(三僚)水路必徑之處。

時候,寒信峽屬“於邑北鄉崇賢里樂口坊”現在田楊公壩、段屋寒信村、明清楊公照碑樹車溪河邊村(該村狗腸坑明代劉氏祖墓碑文上明確記載狗腸坑叫藥口)屬。

楊救貧信峽地理風水是熟悉,以至死後葬於寒信峽藥口(又名樂口或躍口),即梅江入寒信峽轉彎口,上接田楊公壩,下連段屋寒信村,旁車溪河邊村。

並留下《偈語》昭示後人,信峽這塊風水寶地留下了“千古謎”。

因此,筆者楊救貧信峽留下謎團作點初探,望能風水文化研究探討有所幫助。

楊救貧贛派風水地理祖師,留下了勘輿術著作,其術流傳,而且輻射海外,但楊救貧生、卒、葬地專家學者著述紛芸。

楊救生活於唐朝晚期,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載:“筠松,見於史傳”。說明直到清代發現楊救貧傳記。

於一個時逾千年缺乏史料人,要確切了解掌握其生、卒情況是困難,事實上民間傳說以及風水地理書籍中記載楊救貧生卒時間各承其說。

筆有關資料一一承列,並作點初探討以供專家學者參考。

王學偉著《楊救貧傳說》載:“楊救,原名楊筠松,字叔,生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於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

李靈著《關於楊救》載:“楊救出生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唐光化三年(公元907年),楊救貧人毒害致死,享年六十七歲”。

另《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稱“楊筠松,名益,贛州人,生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李靈著《楊救貧傳奇》載:“楊救貧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唐天裕三年(公元906年)九月,楊救貧是遭人暗算,中毒身亡,享年七十二歲”。

管讓《大唐國師楊筠松—救貧風水傳奇》載:“楊救,出生時間唐武宗辛酉年(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八月十六日,卒於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終年六十九歲”。

韓振飛、姚蓮紅著《談楊筠松及贛派風水術》載:“楊筠鬆生於大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時,壽六十七歲”。其援引興國三僚廖二姓家譜。

第一、楊救貧生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於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說法,楊救貧壽年應為七十歲。

但他黃巢之(公元881年元月)而棄官進入贛南;而其卒於884年,那麼楊救貧贛南時間三年。

短短三年時間,贛南何以廣納賢徒,著書立說,建立贛派風水術,何以稱其寓居江西,因此,該生卒時間,筆者認為不可信。

這裡存在筆誤,唐光化三年應為公元900年,公元907年應為唐天裕4年(丁卯年),同時,該文作者後來著《楊救貧傳奇》一書載楊救貧生卒時間有了認識。

《大唐國師楊筠松—救貧風水傳奇》中載其出生時間是引王德循著《地理真傳》卒時是援引術家《勘輿札記》:“是時,楊公先師六十九歲”。

以此推定楊救貧卒於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其卒時值得考究,同時,公元909年應為後梁開平三年(己巳年)。

第三,據《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稱楊救貧生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雖然年份一,但出生月日時,楊救貧生日為三月初八日,其可信度。

因為興國三僚是楊救貧其文辶卜地開基,曾廖二姓後於、寧都移居興國三僚。

而且、廖二姓開基以來居住該地沒有遷移,其留下族譜所載,楊救出生時間可靠度。

第四、從以上生卒時間分析,楊救年應為六十七歲七十二歲。

如果楊救出生公元834年,那麼其入贛年齡四十七歲;如果楊救出生841年,那麼其入贛年齡四十歲。

另外,據有關楊救貧生平資料考證,完全記錄其去世時間發現三僚、廖二姓家譜中有記載“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時,壽六十七歲”,即為公元900年。

如楊救出生公元841年,那麼楊救年五十九歲,信;如出生公元834年,那麼楊救貧入贛二十多年傳說值得懷疑。

於楊救貧生卒時間,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待於進一步考究。

於楊救貧死因有傳說,一是因年老病卒,民間傳說是楊救貧盧光稠謀地酒後失言,中毒而死。

《贛州府志》雲:“竇州楊筠松……,卒於,葬於藥口壩”,《於縣志》(同治十八年版)雲:“唐都監楊筠松墓,縣東北八十里,地名躍口,今稱楊公壩,太守葉夢熊豎碑表”。

延伸閱讀…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連州風水地位@ 名空利空老樹古鐘一生順風:: 隨意 …

全州尋穴、安墳記

云“楊筠松卒於藥口(躍口)其文辶即於壩上擇地葬,因名楊公壩。”

《於縣地名志》載:“楊公壩原名芒筒壩,緬懷楊氏憐貧卹苦,好施美德,後人其改為“楊公壩”,今屬於縣田鄉,即於車溪黃沙村出土楊筠松明清碑記處河對面。

此,《管氏族譜》載:“筠松楊公實卒於此,稱此地曰“楊公壩”,蓋地人傳。

時過境遷,梅江改道,楊救貧墓遊入河底,不知去處。

明萬曆七年,太守葉夢熊梅江西岸,江水今河頭村瀉信峽山嘴處(又名老鼠搬倉),著楊救貧墓址立了一塊紅石日照碑,資紀念。

另外,清嘉慶十八年段道軒、吳肇龍二位風水師前來祭奠祖師楊救,並祈求祖師護佑操業遂心應手,並立碑紀念。

現二塊碑石存於於縣博物館,(見姚蓮紅所著《唐國師楊筠松碑記考略》發表於《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85頁),原立碑處於縣人民政府於1993年建了一塊楊救貧紀念碑。

楊救貧墓址,地址有傳說,有說是楊救貧生前自己選址擇定,其葬。

有說是信峽藥口死後,其徒弟擇址而葬。

其墓址有說是楊公壩(即梅江東岸)河邊,有說是立牌處(即梅江西岸)河邊。

於墓朝向,象形有記載:“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地肖龍形”另說:“葬犀牛下海形”。

從以上著述分析,楊救實葬於寒信峽藥口,至於其它一些說法,信。其墓址、朝向有待風水專家學者進一步考察研究。

信峽藥口,即今於縣田鄉楊公村屋背嶺下,矗立著一座佔地約二千平方米,氣勢管氏宗祠。

傳說是楊救貧親自勘定方位,且流傳著傳奇色彩而聞名海內外,能看到成群結隊風水學者專家到楊公村管氏宗祠參觀考察。

回家祭祖,到時去楊公遺跡管氏宗祠現場參觀欣賞學習。實拍些圖片,測量些數據回來。

艮山兼寅,水來戌乾,水走丙午。

管氏宗祠臨近梅江,祠前築有圍牆,門樓北。祠堂大門前獅子院裡蹲著一對石獅,祠堂前棟開了三條門,中大門頂上鑲著一塊方形條石,刻著“管氏宗祠”四個大字。

大門走進祠內,一進門便是午台,午台前面有個天井,天井兩邊各有一座供觀眾看戲走馬樓。

中進大廳,左設“藏經所”,右設“試卜軒”,辦學而設,中門門楣上,懸掛著一塊“繼述堂”匾。後進是祖宗堂,神龕上擺放管氏歷代祖先神牌。

祖宗堂前面有兩個祠,左廊廳“尚羲祠”紀念楊救貧而設,現祠內設有楊救雕像,並立有“敕封金紫光祿大夫楊公筠松先師神位”神牌,設有供桌、香爐敬神用具。

右廊廳“崇功祠”修祠宗親設。祖宗堂後面有一棟橫屋,分上下二層,供外來人祭祀或演戲此歇宿。

該宗祠不僅規模,設計,裝飾美,是祠內建祠,而且是另設別姓人神位,享受族人祭拜,是。

祠堂是風水祖師楊救貧指點朝向建造,而且留下“板登定向”建祠傳說。

時候,管姓人遷居芒筒壩後,起來,姓事活動,多,於是姓中族紳聚眾商議,決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偉業,選吉日擇地,要請一個風水地理先生來擇址定向。

當時,楊救貧住興國三僚,做風水地理很氣,所以管姓人派人請他到芒筒壩選址建祠堂。

楊救貧到了後,該地進行了勘察,覺得只有河邊(現祠堂所在地)是塊地,對祠堂做什麼方位,什麼時候動工有關事項交待後離開了,並表示動工日,早來。

到了動工吉日,楊救早早來到工地,見管姓頭人沒來工地,只有民工忙著做工,他拉來一張板凳面朝梅江坐下。

觀察對岸山巒龍脈走勢,調整坐板凳位置方向,直到認為心滿意足後,靜下心來休息。

改革開放後,鎮政府楊仙楊仙嶺旅遊景點開始規劃沙河鎮旅遊業,讓這個神秘色彩先師遺跡重放。三僚氏族譜有關於楊救貧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山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職,掌管瓊林禦庫。四十五歲,黃巢之,志欲歸隱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天文地理之術。史書記載,廖、兩姓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塚宅,筠松所卜而貽讖雲”。(?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願意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傳說。說文辿是楊救貧首座弟子,是三僚曾氏開基祖先,黃禪寺偶遇楊救貧後,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文辿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寧都賴村,文辿希望那里安家,他看來,那裡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山是頭山,會出盜。後來雩平頭寨,文辿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水口”,來子孫肯定發達,誰料楊救貧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風水錯,子孫可以世代官,於是告訴楊救,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地方。楊救貧來到三僚,是一塊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條形石峰,盆地邊緣有一棵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巨石。但是,這位風水大師眼裡,看到是一塊風水先生世代居住地方,整個盆地一個羅盤,盆地中間條形石峰酷似羅盤指針,而鬆樹和巨石是風水先生攜帶雨傘和包裹。他說,住這裡,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兩個弟子(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三僚”)。文辿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特地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僚溪山水觀,四畔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十代年中官職;今卜此地爾居,代代拜皇;初代錢糧,醜戌相刑害;中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說海外風水考察團來到三僚,會拿著這份地鉗記,尋找其中“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和“甲木水”。

楊救貧到虔州後(贛州),活動於、興國、贛縣地,寒信峽來於於興國(三僚)水路處。

時候,寒信峽屬“於邑北鄉崇賢里樂口坊”現在田楊公壩、段屋寒信村、明清楊公照碑樹車溪河邊村(該村狗腸坑明代劉氏祖墓碑文上明確記載狗腸坑叫藥口)屬。

楊救貧信峽地理風水是熟悉,以至死後葬於寒信峽藥口(又名樂口或躍口),即梅江入寒信峽轉彎口,上接田楊公壩,下連段屋寒信村,旁車溪河邊村。

並留下《偈語》昭示後人,信峽這塊風水寶地留下了“千古謎”。

因此,筆者楊救貧信峽留下謎團作點初探,望能風水文化研究探討有所幫助。

楊救貧贛派風水地理祖師,留下了堪輿術著作,其術流傳,而且輻射海外,但楊救貧生、卒、葬地專家學者著述紛芸。

楊救生活於唐朝晚期,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載:“筠松,見於史傳”。說明直到清代發現楊救貧傳記。

於一個時逾千年缺乏史料人,要確切了解掌握其生、卒情況是困難,事實上民間傳說以及風水地理書籍中記載楊救貧生卒時間各承其說。

延伸閱讀…

廣東清遠市楊公古廟與楊公留題地

益風| 楊公遺跡——於都寬田芒筒壩管氏宗祠風水考

筆有關資料一一承列,並作點初探討以供專家學者參考。

王學偉著《楊救貧傳說》載:“楊救,原名楊筠松,字叔,生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於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

李靈著《關於楊救》載:“楊救出生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唐光化三年(公元907年),楊救貧人毒害致死,享年六十七歲”。

另《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稱“楊筠松,名益,贛州人,生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李靈著《楊救貧傳奇》載:“楊救貧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唐天裕三年(公元906年)九月,楊救貧是遭人暗算,中毒身亡,享年七十二歲”。

管讓《大唐國師楊筠松—救貧風水傳奇》載:“楊救,出生時間唐武宗辛酉年(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八月十六日,卒於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終年六十九歲”。

韓振飛、姚蓮紅著《談楊筠松及贛派風水術》載:“楊筠鬆生於大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時,壽六十七歲”。其援引興國三僚廖二姓家譜。

第一、楊救貧生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於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說法,楊救貧壽年應為七十歲。

但他黃巢之(公元881年元月)而棄官進入贛南;而其卒於884年,那麼楊救貧贛南時間三年。

短短三年時間,贛南何以廣納賢徒,著書立說,建立贛派風水術,何以稱其寓居江西,因此,該生卒時間,筆者認為不可信。

這裡存在筆誤,唐光化三年應為公元900年,公元907年應為唐天裕4年(丁卯年),同時,該文作者後來著《楊救貧傳奇》一書載楊救貧生卒時間有了認識。

《大唐國師楊筠松—救貧風水傳奇》中載其出生時間是引王德循著《地理真傳》卒時是援引術家《勘輿札記》:“是時,楊公先師六十九歲”。

以此推定楊救貧卒於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其卒時值得考究,同時,公元909年應為後梁開平三年(己巳年)。

第三,據《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提要》稱楊救貧生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雖然年份一,但出生月日時,楊救貧生日為三月初八日,其可信度。

因為興國三僚是楊救貧其文辶卜地開基,曾廖二姓後於、寧都移居興國三僚。

而且、廖二姓開基以來居住該地沒有遷移,其留下族譜所載,楊救出生時間可靠度。

第四、從以上生卒時間分析,楊救年應為六十七歲七十二歲。

如果楊救出生公元834年,那麼其入贛年齡四十七歲;如果楊救出生841年,那麼其入贛年齡四十歲。

另外,據有關楊救貧生平資料考證,完全記錄其去世時間發現三僚、廖二姓家譜中有記載“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時,壽六十七歲”,即為公元900年。

如楊救出生公元841年,那麼楊救年五十九歲,信;如出生公元834年,那麼楊救貧入贛二十多年傳說值得懷疑。

於楊救貧生卒時間,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待於進一步考究。

於楊救貧死因有傳說,一是因年老病卒,民間傳說是楊救貧盧光稠謀地酒後失言,中毒而死。

《贛州府志》雲:“竇州楊筠松……,卒於,葬於藥口壩”,《於縣志》(同治十八年版)雲:“唐都監楊筠松墓,縣東北八十里,地名躍口,今稱楊公壩,太守葉夢熊豎碑表”。

云“楊筠松卒於藥口(躍口)其文辶即於壩上擇地葬,因名楊公壩。”

《於縣地名志》載:“楊公壩原名芒筒壩,緬懷楊氏憐貧卹苦,好施美德,後人其改為“楊公壩”,今屬於縣田鄉,即於車溪黃沙村出土楊筠松明清碑記處河對面。

此,《管氏族譜》載:“筠松楊公實卒於此,稱此地曰“楊公壩”,蓋地人傳。

時過境遷,梅江改道,楊救貧墓遊入河底,不知去處。

明萬曆七年,太守葉夢熊梅江西岸,江水今河頭村瀉信峽山嘴處(又名老鼠搬倉),著楊救貧墓址立了一塊紅石日照碑,資紀念。

另外,清嘉慶十八年段道軒、吳肇龍二位風水師前來祭奠祖師楊救,並祈求祖師護佑操業遂心應手,並立碑紀念。

現二塊碑石存於於縣博物館,(見姚蓮紅所著《唐國師楊筠松碑記考略》發表於《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85頁),原立碑處於縣人民政府於1993年建了一塊楊救貧紀念碑。

楊救貧墓址,地址有傳說,有說是楊救貧生前自己選址擇定,其葬。

有說是信峽藥口死後,其徒弟擇址而葬。

其墓址有說是楊公壩(即梅江東岸)河邊,有說是立牌處(即梅江西岸)河邊。

於墓朝向,象形有記載:“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地肖龍形”另說:“葬犀牛下海形”。

從以上著述分析,楊救實葬於寒信峽藥口,至於其它一些說法,信。其墓址、朝向有待風水專家學者進一步考察研究。

信峽藥口,即今於縣田鄉楊公村屋背嶺下,矗立著一座佔地約二千平方米,氣勢管氏宗祠。

傳說是楊救貧親自勘定方位,且流傳著傳奇色彩而聞名海內外,能看到成群結隊風水學者專家到楊公村管氏宗祠參觀考察。

回家祭祖,到時去楊公遺跡管氏宗祠現場參觀欣賞學習。實拍些圖片,測量些數據回來。

艮山兼寅,水來戌乾,水走丙午。

管氏宗祠臨近梅江,祠前築有圍牆,門樓北。祠堂大門前獅子院裡蹲著一對石獅,祠堂前棟開了三條門,中大門頂上鑲著一塊方形條石,刻著“管氏宗祠”四個大字。

大門走進祠內,一進門便是午台,午台前面有個天井,天井兩邊各有一座供觀眾看戲走馬樓。

中進大廳,左設“藏經所”,右設“試卜軒”,辦學而設,中門門楣上,懸掛著一塊“繼述堂”匾。後進是祖宗堂,神龕上擺放管氏歷代祖先神牌。

祖宗堂前面有兩個祠,左廊廳“尚羲祠”紀念楊救貧而設,現祠內設有楊救雕像,並立有“敕封金紫光祿大夫楊公筠松先師神位”神牌,設有供桌、香爐敬神用具。

右廊廳“崇功祠”修祠宗親設。祖宗堂後面有一棟橫屋,分上下二層,供外來人祭祀或演戲此歇宿。

該宗祠不僅規模,設計,裝飾美,是祠內建祠,而且是另設別姓人神位,享受族人祭拜,是。

祠堂是風水祖師楊救貧指點朝向建造,而且留下“板登定向”建祠傳說。

時候,管姓人遷居芒筒壩後,起來,姓事活動,多,於是姓中族紳聚眾商議,決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偉業,選吉日擇地,要請一個風水地理先生來擇址定向。

當時,楊救貧住興國三僚,做風水地理很氣,所以管姓人派人請他到芒筒壩選址建祠堂。

楊救貧到了後,該地進行了勘察,覺得只有河邊(現祠堂所在地)是塊地,對祠堂做什麼方位,什麼時候動工有關事項交待後離開了,並表示動工日,早來。

到了動工吉日,楊救早早來到工地,見管姓頭人沒來工地,只有民工忙著做工,他拉來一張板凳面朝梅江坐下。

觀察對岸山巒龍脈走勢,調整坐板凳位置方向,直到認為心滿意足後,靜下心來休息。

了一會兒,見頭人來,工地上人見他穿著沒理睬他,受到冷落,他內心,沒打招呼往回走。

管姓頭人在家楊救,直到到吉時了,沒見人,到工地去看,一問知道剛才那個人楊救,派人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