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pebble意思是什麼嗎?其實就是指那些被水流沖刷得圓圓的小石頭,台灣人通常會叫它「鵝卵石」。這種石頭在海邊或河邊都很常見,特別是經過長時間的水流沖刷後,稜角都被磨平了,摸起來特別光滑。
說到pebble的用途,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多耶!除了最常見的景觀造景外,很多人也會拿來做手工藝品。我自己就曾經在花蓮的海邊撿過一堆漂亮的鵝卵石,回家後用壓克力顏料畫上圖案,做成獨一無二的裝飾品。這些小石頭真的很有特色,每顆的形狀和花紋都不一樣。
常見pebble種類 | 特徵 | 常見地點 |
---|---|---|
花崗岩鵝卵石 | 帶有黑色斑點 | 北部海岸 |
砂岩鵝卵石 | 顏色偏黃 | 西部河床 |
玄武岩鵝卵石 | 深灰色表面 | 東部海灘 |
在台灣要找pebble的話,我最推薦幾個地方:北部的野柳、東部的七星潭,還有南部的墾丁。這些地方除了風景美,鵝卵石的種類也特別豐富。記得有次在七星潭撿石頭,還遇到當地的阿伯教我怎麼分辨石頭的年紀,他說越光滑的通常被海水打磨得越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pebble在建築上也很常用到。像是一些高級住宅的庭院鋪面,或是餐廳的裝飾牆面,都會用到這種小石頭。因為它不僅美觀,排水性也很好,下雨天不會積水。我朋友開的咖啡廳就是用鵝卵石鋪在戶外座位區,客人們都說很有自然風味。
鵝卵石(pebble)到底是什麼?台灣常見地點大公開!相信很多人在海邊或溪邊都看過這些圓滾滾的小石頭,但你知道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嗎?其實鵝卵石是經過長時間水流沖刷,把原本有稜有角的石頭磨得圓潤光滑,通常大小在4-64毫米之間,摸起來手感特別好,難怪很多人都愛撿回家當擺飾或園藝造景呢!
台灣因為地形多山又有豐富的河川,所以到處都能找到鵝卵石的蹤跡。尤其東部因為板塊擠壓作用,岩石種類特別多,形成的鵝卵石也更有特色。像是花蓮的七星潭、台東的都蘭海邊,都是撿鵝卵石的熱門地點。不過要提醒大家,有些地方是禁止撿拾的,記得要先查清楚規定喔!
地點 | 特色 | 注意事項 |
---|---|---|
花蓮七星潭 | 黑白相間的鵝卵石海灘 | 禁止撿拾,拍照欣賞就好 |
台東都蘭海邊 | 有綠色蛇紋岩鵝卵石 | 部分區域可撿拾少量 |
宜蘭南澳溪 | 大小均勻的乳白色鵝卵石 | 溪邊要注意安全 |
新北老梅溪 | 圓潤度極高的鵝卵石 | 建議雨後水量較小時前往 |
說到鵝卵石的用途,台灣人真的很有創意!除了常見的鋪設步道、庭院造景外,有些人會拿來做DIY,像是彩繪鵝卵石當裝飾,或是做成鎮紙、杯墊等小物。最近還流行把鵝卵石放進魚缸裡,不僅美觀還能調節水質。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是從海邊撿來的鵝卵石,最好先用清水浸泡幾天,把鹽分洗掉再使用,不然可能會影響到魚兒的健康。
在台灣各地旅行時,不妨多留意腳下的鵝卵石,它們可是經過大自然千萬年打磨的藝術品呢!每顆石頭的紋路、顏色都不一樣,有些還能看到特殊的礦物結晶。下次去海邊或溪邊玩,除了玩水拍照,也可以蹲下來好好觀察這些小石頭,說不定會發現令人驚喜的寶藏喔!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海邊總是有pebble?形成原因超有趣,這些圓滾滾的小石頭其實是大自然花了超長時間打造的藝術品呢!每次去海邊玩,看到那些被海浪磨得超光滑的鵝卵石,就覺得超神奇的對吧?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pebble是怎麼來的,保證讓你下次去海邊看石頭的時候感覺完全不一樣!
首先要知道,這些pebble可不是一開始就長這樣喔!它們原本可能是山上巨大的岩石,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裂開,然後被河水帶到海邊。這個過程超級漫長,可能要花上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呢!海浪就像大自然的打磨機,每天不停地沖刷這些石頭,讓它們互相碰撞摩擦,最後變成我們看到的圓圓的樣子。
來看看pebble形成的幾個關鍵階段:
階段 | 過程 | 所需時間 |
---|---|---|
岩石破裂 | 山上的大岩石因風化作用產生裂縫 | 數十年至數百年 |
搬運過程 | 碎石被河水帶到海邊 | 視距離而定 |
海浪打磨 | 石頭在海浪中不斷滾動摩擦 | 數十年起跳 |
最終形狀 | 變成光滑圓潤的pebble | 總計可能上千年 |
最酷的是,pebble的形狀和材質會因為所在的海岸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特色。比如台灣東海岸的pebble很多都是火山岩變成的,因為那邊靠近火山帶;而西海岸的pebble就比較多是沉積岩,質地比較軟。海浪的強度也會影響pebble的形狀,風浪大的地方pebble通常更圓更光滑,因為被磨得更久啦!
下次去海邊撿石頭的時候,可以注意看看pebble表面的紋路和顏色,這些都是它們經歷過的自然故事。有些pebble上面會有漂亮的條紋,那可能是不同礦物層在長時間擠壓下形成的;還有些會閃閃發亮,可能是含有石英之類的礦物。這些小石頭就像大自然的日記本,記錄了地球超~長~時間的變化呢!
Pebble跟石頭差在哪?3秒教你快速分辨
每次去海邊玩都會撿到一堆圓滾滾的小東西,到底哪些是pebble哪些是普通石頭?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下次跟朋友去海邊就可以當個小小地質專家啦!首先最明顯的差別就是pebble經過長時間海水沖刷,表面會變得超級光滑,摸起來像在摸一顆溫潤的玉石,而普通石頭通常還保留著粗糙的質感,甚至會有尖銳的邊角。
再來要看形狀,pebble因為長期被海浪打磨,形狀會趨近圓形或橢圓形,就像被大自然用砂紙慢慢修整過一樣。普通石頭則維持著它們原本的樣貌,可能是三角形、方形或不規則形狀。最後可以聽聲音,把兩顆pebble輕輕敲擊會發出清脆的”叮叮”聲,普通石頭相撞則是比較沉悶的”叩叩”聲。
特徵 | Pebble | 普通石頭 |
---|---|---|
表面觸感 | 光滑圓潤 | 粗糙有稜角 |
形狀 | 接近圓形或橢圓形 | 不規則形狀 |
敲擊聲音 | 清脆叮叮聲 | 沉悶叩叩聲 |
形成過程 | 長期海水沖刷打磨 | 自然風化或斷裂 |
下次去海邊不妨蹲下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pebble就像被大海精心打磨過的藝術品,每一顆都有獨特的花紋和色澤。而普通石頭雖然沒那麼精緻,但也記錄著大自然的原始樣貌。記得撿pebble的時候要輕輕地拿,它們經過那麼久的打磨可是很脆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