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風水明師曾從政】曾氏國師明師簡介 |曾從政地理祕訣 |明朝國師三僚 |

【三僚風水明師曾從政】曾氏國師明師簡介 |曾從政地理祕訣 |明朝國師三僚 |

摘要: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暗地裏召見政風水師,並令其速回北平府,皇室堪輿地形,著手建造一座寓意建築。政,號潭,三僚公文辿後裔,明代風水國師,永樂五年(1407)奉詔進京,相造皇太后壽陵,並相視京都形勢。

政,號潭,三僚公文辿後裔,明代風水國師,永樂五年(1407)奉詔進京,相造皇太后壽陵,並相視京都形勢。八年功成,敕授欽天監臺博士,鄉。禦賜額匾:“開國名師”。後第二次奉詔進京,皇宮併爲城修建九鎮屯軍要塞,晉升爲欽天監五品臺郎。

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暗地裏召見政風水師,並令其速回北平府,皇室堪輿地形,著手建造一座寓意建築。數月後政不辱使命,對城池作了一番相卜堪測後,他這座建築基址,定於北平府麗正門外東南位置。陰陽五行之說,南方有著意味,它屬性爲陽,是天位置。 1420年這座承載了明成祖朱棣神祕使命建築,北平府南郊破土動工。風水大師政堪輿基址上,世人看到了一脈相承建築羣,它——天壇祈年殿,是我國現存廟壇建築。

政,號潭,明代三僚人,爲楊筠松弟子文辿後。廖鈞卿一起堪輿了明十三陵和北京故宮而,授予欽天監博士,五品靈台郎,鄉,額匾「開國名師」,後禦賜「地理」碑額金榜。

後第二次奉召進京,明永樂5年閏4月,曾從政永樂皇帝奏摺中「茲皇太后未卜陵園,臣敬奉禮部尚書趙羾奉旨,該行荷蒙聖眷召卜陵園。」語,可見他是爲皇太后擇陵去北京,曾從政皇太后陵地選在了昌平,今十三樓,並十三陵長陵!

永樂十八年三僚政相卜天壇殿址,爲我國現存規模廟壇建築。宣宗四年三僚政故於北京,禦賜「地理」碑額金榜,遣派太監護柩鄉榮葬。

三僚《氏族譜》記載:政,明代三僚人,號潭,文辿後,皇陵與北京故宮,授欽天監博士,學士解縉為贊。

明永樂四年,政奉旨相造壽陵,京都形勢,功成敕授欽天監博士、進五品靈台郎,鄉,獲禦賜額匾「開國名師」。

曾從政永樂帝奏摺中寫道:「臣學愧青囊,術玄妙,隨武義侯王通督視陵宮,敢披肝瀝膽,盡忠言,詳察處山,不堪任於陵室,惟昌平縣東黃土山,一十八道嶺峰美麗,真堪陵室根基。」可見他陵地選在了昌平,現在明十三陵。

永樂帝採納了政的擇陵意見,於永樂七年開始建陵,永樂十一年陵成。陵成後,永樂帝下旨,命政為重修長城選址。

永樂帝打算將明朝政治中心從南方遷到北方,保證京都安全,需要重修長城。永樂十一年夏,永樂帝派庶吉士王英率兵六百,護送政沿故長城,選擇位置修建軍事要塞。

永樂十八年,命政相卜天壇殿址,天壇我國現存規模廟壇建築。明宣宗四年,政病故於北京,皇帝御賜「地理」碑額金榜,並遣派太監護柩鄉榮葬。

政墓就位於三僚陽背腦古墓群最南端,廖氏猛虎跳牆形墓其相距。其來龍出自三僚村後龍山御屏峰,禦屏峰是三僚村北側山脈屏障,其墓橫龍結穴,肖虎形。

高山行龍,中途橫出枝龍,行龍左搖右閃,生動,起帳,中出大脈,跌斷數次,石龍,到山腳下轉換土龍。枝龍半山腰處頓起木星,為老虎屁股,東側偏出一脈,再起金星穴山虎頭,開口結穴,穴位虎爪位置。

墓穴立亥山巳兼壬丙,丁水上堂,出丙口,穴前右側有一口水塘,兩側砂峰環抱,明堂圓凈,朝山。

江西三僚,稱僚溪,綿延1180多年了,號稱“千年古村”,廖兩家歷代國師明師人才輩出,可謂各佔中國風水界半壁江山。

一、中國風水學四大祖師,出自興國三僚

三僚是中國風水文化地,中國贛派風水學三大祖師楊、、廖三公是出自僚溪,風水奇人“賴布衣”師從曾文辿,文辿女婿。故楊公、曾公、廖公、賴公合稱中國風水學“四大祖師”,是唐宋年間名揚天下“國師”。

(一)楊筠松:名益,字叔,號玄赤,民間稱他“楊救”,稱為“救貧仙人”,唐代竇州(今廣東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人,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4月20日,即農曆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3月12日,即農曆三月初九日)。

楊筠松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後唐僖宗當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臺地理事。

廣明中(880年),楊公四十五歲時,遇黃巢破京,乃斷發入崑崙山。他步龍過虔州,遍閱名山大川,後收文辿、廖金精徒,隱居興國三僚村,使禁錮於皇宮密室風水術流傳於世,得以造福於民。

楊公著作有《疑龍經》、《撼龍經》、《青囊奧語》、《一粒粟》、《都天寶》、《天元烏兔經》、《葬法倒杖》、《天玉經》、、《十二杖法》傳世,成為後人學研楊公風水提供了文字資料。

楊公風水傳播,稱為“形勢派”或“贛派”,故楊筠松尊稱贛南風水形勢派開山祖師,尊稱“中國風水學第一祖師”。

(二)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生於唐大中甲戌歲(854年),卒於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年),享年63歲。曾文辿是三僚氏家族開基祖,是三僚楊筠松風水祖師首座弟子。

曾公原居於縣曲洋葛垇溷村人,因逢戰亂避世,隱居於縣黃禪寺熟讀天文諸經、黃庭內經書籍,適逢楊公筠松前來,遂拜楊公師,學習堪輿術,故得楊公指點青囊秘旨。

欣羨僚溪龍局,楊曾廖三公搭三間茅寮居住於此,後人稱作“三寮”,寮僚同音,改為三僚。期間,楊公公擇址勘測定向建祖祠,並作鉗記,流傳,所批所斷準驗。

楊公仙逝,曾公按師遺言制煞盧王,攜徒隱居於萬載縣西山,卜得五牛飲水吉穴。公授指謂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記。時值臘月果卒。諸徒如命安厝。後經數年,其於豫章江西南昌復見文辿師,驚其未逝,後啟其塚,果空棺,始知文辿師屍解,成“地仙”矣。

文辿是興國朱華塔倡建者,唐朝國師,民間尊稱“地仙”,其著作有《陰陽問答》、《尋龍記》、《泥水經》、《八分歌》和《青囊序》諸卷行世。後人尊他“中國風水學第二祖師”。

(三)廖瑀:公元943-1018年,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唐代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他天賦,博學強記,幼承家傳,耳濡目染,熟諳天文地理。年方十五,四書五經,故鄉人稱其“廖五經”。

廖瑀為興國三僚村廖氏開基祖。唐朝末年兵荒馬亂,廖瑀心研究堪輿,入山學道隱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後世多稱廖金精,因遇楊筠松鬥法於虔化,欽佩楊公術精如神,拜楊公師,得到楊公青囊親傳,成為中國古代風水學家,後唐皇帝封其國師。

廖瑀著作有《穴法》、《洩天機》、《俯察本源歌》、《卦例》、《一盞燈》、《九星傳變》、《懷玉經》、《廖公撥沙經》、《入式歌》、《金精鰲》、《地理洩天機》、《葬法印》、《八分歌》、《地理總論》、《地理秘傳》和《地理問答》著作傳世。後人他楊筠松、文辿尊稱贛南三大堪輿祖師,後世尊他“中國風水學第三祖師”。

(四)賴布衣:字文俊,自號“布衣子”,人們稱“賴布衣”或“布衣仙師”,相傳今定南縣鳳山岡人氏。

他出生於宋朝徽宗年間,幼習堪輿,後拜三僚村文辿學師習風水術,好學,悟性,深得師傅喜愛,故以女婚。

他出任宋朝國師,受奸臣陷害而流落民間。他足跡踏遍全國各地,風水術扼強扶弱,濟困幫危,民間留下許多關於他十分風水故事,他勘測選定了廣州、英德、香港許多城址,他有許多著作流傳後世,其中《催官篇》薈萃人口,是,故後世尊稱他“中國風水學第四位祖師”。

三僚地靈人傑,英才薈萃,歷代堪輿國師明師很多,高手如雲,五代十國、宋、元、、清歷朝以來,說三僚村明師有72位,其中白衣承詔,皇帝欽封為欽天監博士風水師36位,國師24位,然而實際上確不止此數,廖兩姓族譜記載,三僚歷代風水名家燦若晨星。僚溪孕育了成百上千中國風水傳人。

延伸閱讀…

三僚風水:一代風水國師~曾從政!

明朝國師三僚《曾從政地理祕訣》風水地理

2、政:明代三僚人,文辿後,號潭,明永樂四年,奉旨欽取相造皇太后壽陵,京都形勢,敕授欽天監博士、進五品臺郎,鄉,御賜額匾文:“開口名師”。後奉詔入京,故宮參與修復城工程,故於任,御賜“地理”,碑額金榜,遣太監護送靈柩鄉。

清康熙《興國縣志》、清道光《寧都直隸州志》以及《明太宗實錄》作了記載,其中《興國縣志》記載,其文云:政,文辿後,均卿同時皇陵。授欽天監博士。學士解縉為贊。

氏族譜有記載:政,行求一,號潭公。於永樂四年,奉成祖文皇帝詔,取相造皇太后壽陵,並相視京都形勢。八年功成,敕授欽天監臺郎,鄉。後復入京,四十年歿於官舍,欽力士榜送柩歸,葬陽坳。北京故宮、十三陵、天壇、長城九鎮留下了從政堪輿擇址大功績。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消息傳到元遺都北平府。平素厲兵秣馬燕王朱棣,揮師南下發動靖役。耗時四年攻陷成,應府南京,搶奪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然而朱棣篡位,受到舊臣非議,心瘟疫,朝野間蔓延。朱棣不動聲色,暗地裡召見了一位名叫曾從政風水師,並令其速回北平府,皇室堪輿地形,著手建造一座寓意建築。數月後政不辱使命,對城池作了一番相卜堪測後,他這座建築基址,定於北平府麗正門外東南位置。陰陽五行之說,南方有著意味,它屬性陽,是天地位置。 1406年這座承載了明成祖朱棣使命建築,北平府南郊破土動工。風水師政堪輿基址上,世人看到了一脈相承建築群,它——天壇。

3、邦旻:據《志林》載,邦旻,字寅,號羅三,三僚村屋人。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年),詔入京,相造壽宮,授欽天監博士,九年功成,進階七品。皇帝贈邦旻南歸聖旨匾文:“江西曾氏子,學識誰能比,腹隱青囊經,眼明雌右禮,呼山山即應,喝水水旋止,事成偉,功在乎耳,無贈南歸,斯言作表記。”其墓鯉魚形,位於三僚圩口魚形嵊。

4、曾鶴賓。據《興國縣志》載:曾鶴賓號雲谷,嘉靖丙午年,欽取相造壽宮,甲子年敕授欽天監博士,進階七品。

5、曾永章。《志林》載雲:曾永章,號煥卿。奉詔赴北京昌平州皇陵,清順治己亥敕授欽天監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其侄曾國瑞前往,敕授欽天監博士候用,後授欽天監漏刻博士,未任而卒。

6、曾國瑞。字伯祥,清朝嘉靖己亥歲,欽取相視皇陵敕授欽天監博士候用)徵,授欽天監漏刻博士,未任而卒。

7、曾月堂,字月明,號理。 8、曾汝秩,字凌雲。 9、曾鶴喬,字南溪。

10、曾鶴翕,字西澗。 11、曾應寵,字前溪。 12、曾德器,字貴峰。

13、秉瓘,字松軒。 14、 漢,字濂。 15、曾舉鴻,字心宇。

16、曾舉仕,字誰超。 17、曾康兆,字瞻魯。 18、曾家暄,字民牖。

19、曾贊賡,字載颮。 20、曾鳳廷。

延伸閱讀…

三僚曾從政墓,永樂年間風水國師,擇址明十三陵

曾氏國師明師簡介,三僚堪輿文化

1.曾誠紀,字竹莊。 2.曾誠綸,字雙峰。 3.曾應艮,字遠川。

4.繼列,字鍾陽。 5.曾日茂,字繼山。 6.曾宗亮,字宇尚。

7.曾國輝,字宇景。 8.傳惺,字煥昭。 9.曾傳樽,字敬彰。

1、曾沂,字興華,號百通。

2、曾煒,字耀南,號亞東。

3、曾煥欽,字日亮,號數。

4、曾衡,字應南,號遠東。

5、曾惠,字亞揚,號永著。

6、曾煥卿,宋時三僚人,公文辿後裔,據《瀲水志林》雲:龍章特徵幽薊,南北山川入掌中,指歸凡夫例,凡夫心。君言吉地歸吉人,此言一出破群謬,始知九卷虛驚陳,今君事,青烏一卷囊中貯,稚川丹井泉涓涓,白石供餐幾回煮。

7、曾世英,《辛酉志》載:曾世英,字省庵,諸生入太學,援烏蒙府經歷,升雙流縣知縣,精地理,遊楚中,一大家卜宅曰:二十年當有開府吾鄉者,其子果以進士巡撫江西,聘世英至,贈以金。著有《堪輿》、《地理辨疑》諸書。

8、曾昱:《寧都直棣州志》載雲:曾昱,字魯村,性明敏。博覽陰陽、星卜、地理之書,嘗曰:濟人莫大於醫。得《靈樞》、《素問》秘,針灸隨手輒應,嘗客遊廣南,地多毒癘,多瘋疾,昱居歲餘,療活數百人,貧者多受酬,術精而德矣。

9、助國:《蔡志》雲:曾宗亮,文辿後,遨遊閩粵公卿間,並取授散秩。

10、曾宗亮:《蔡志》雲:助國,文辿後,遨遊閩粵公卿間,並取授散秩。

11、曾尚嶠,《興國縣志》雲:曾尚嶠,字鼎如,精堪輿之學。同時解方位,理氣家言者,推服。嘗廖邦明建議造塔及迴瀾閣,挽邑中文運。閩、粵間耳聞其名,千里,延致。

12、曾家暄,字民牖,康熙庚寅年間,遊行閩,江姓營宅鈐墳,曰:科歲,文經武緯。後癸思闡,江氏猶龍聯輝,兄弟果掇文武巍科,兄弟榮詣家暄致謝。並贈“功奪造化”匾文。嘗見時陳姓建一門樓,暄簽曰:燕語呢喃夏日長,荷花吐萼映池塘,無端繡女氣拋針線,攜手雙雙入水鄉。不數日果應,時人嘗稱民牖仙師。

13、曾贄賡,字載楊,堪輿明師,清康熙年間,邑侯黃惟桂者,聘賡擇選學宮,賡斷曰出閣臣,後王公思軾宗伯;應戊寅群伯王用霖聘修府城,庚力主浚鳳凰、嘶馬、金魚三池,並福壽二溝,是城中人文輩出,科甲不絕。厥後閩汀群伯延聘修府衙、改河道,府憲朱光、道憲丁煒、山西提督何傅楚、南伯黃姓震,千里相聘請。

14、奇才,據《人物誌、儒林》載:奇才,興邑衣三僚人,家學淵博,尤精堪輿之道。張太史令興,學行,贈匾“大聲宏”,後選上高教諭,赴。

15、曾輯真,興國衣錦三僚人,文辿苗裔,幼聰慧,十三歲《周易》,佔玄象, 尤於堪輿,得家傳青囊玉尺秘旨,修贛州、杭州城府,名揚贛浙二省,僱岱,字商若,戊戍進士,任贛州、杭州府同知,寫詩寄贈興國曾輯。曰:湖海身閒汗漫餘,江城白髮混樵漁,遊窮芒履山川奧,學受青囊卜筮書,抱膝煙霞供哨詠,開樽風月到庭除。憂孤台北壺天閣,花處應受長者車。

16、曾鳳庭,精堪輿,獨得金針玉尺秘,文章地理名聞閩粵,進士陳浚書讚氏偉人、學中名流,稱其一代地理宗師。

3、廖均卿:字兆保,號玉峰,廖瑀後裔。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卜壽陵,不得吉壤,永樂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禮部尚書趙珝引卿昌平,尋縣東黃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車駕即日臨視,封天壽山,命武義伯王通董其役,授卿為欽天監臺博士。自成祖起,後諸帝景帝外,均陵於天壽山系。廖均卿喜吃糯米飯,三僚村廖氏稱“糯飯公”, 每年節後有一個糯飯公節祭祀他。其墓其自己擇地所建,下山虎形,列為縣級文物保護舊址。著有《廖均卿行程記》一書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