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的歷史發展階段】風水的歷史 |都經歷了哪些演變 |風水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

【風水學的歷史發展階段】風水的歷史 |都經歷了哪些演變 |風水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

當今很多人買房時、裝修前、搬家前會找老師看看風水,但是什麼做這些事情之前要看看風水呢?風水是什麼東西呢?各位讀者分享風水是什麼之前,大家分享下中國風水起源歷史發展。

現有資料研究宏觀來講風水是起源於古人對天象星宿、地理山河仰觀俯察,層面看是起源於人類早期擇優地而居。

中國風水歷史發展脈絡可以概括分為幾個時期:起源於原始人類時期,原始思想積累於商周時期,理論和實踐思想奠定於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發展醞釀秦漢時期,傳播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理論盛行於隋唐五代時期,理論完備盛行於宋時期,低落髮展於元時期,鼎盛氾濫並存於明清時期,發展近代時期,重獲重視新生現代時期。

原始人類生存狩獵、捕魚和野採為生,原始人類選擇群聚地方是要具備生存基礎條件。後面人類遊獵轉為群居,他們水草而行,擇良地而棲。這原始人類風水利用雛形——擇優地而居。

商周時期,出現了龜卜來擇居,那時稱為卜宅或卜居。這些是有殷墟出土甲骨可以證明,甲骨中有卜宅相關記錄。重視都城選址及建設,這是關係到國勢盛衰第一等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思想碰撞時代。這個時期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元氣諸說八卦學說十分盛行、蓬勃發展,那個社會風水概念得到世人重視,陰陽五行去解釋問題。風水擇址和建都方面應用深入,風水思想理論這個時代奠定了一個基礎。

秦漢時期差不多形成了地脈觀念,上君王下黎民重視墳墓修建,開始形成墳墓會後人前途有影響認知。於此同時認識到住宅人發展有影響,這個時期出現了墳墓和住宅有關書籍,例如《移遷法》、《圖宅術》、《堪輿金匱》、《宮宅地形》。

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認識應用,形成對天地宇宙整體認識框架,可以說是風水俱備了早期完備理論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風水理論完善且傳播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管輅和郭璞這樣風水宗師。 “風水”這一概念形成於這個時代。晉代郭璞首次自己所著《葬書》中第一次提出了“風水”一詞。 《葬書》這樣描述風水:“氣,乘風散,界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

郭璞《葬書》是風水這個時代發展里程碑,說是中國風水學發展歷史上一個里程碑,是後人學習陰宅書。

魏晉南北朝基礎之上,隋唐五代風水術盛行蔓延。郭璞《葬書》這個時代作為一種理論應用,羅盤地使用。楊筠松撰寫《青囊奧語》後,其學說唐代成為了一種獨立學理,有了淵源和體系,出現了流派。典型是巒頭派和理氣派。

這個時代風水大師和風水理論層出不窮,如楊筠松、張說、司馬頭陀一批大師。

到了五代十國,沿襲唐代帝皇風水觀,其各代皇帝是風水十分熱衷,加上佛學傳入,宿命輪迴思想引入,助推了風水學盛行。

七、理論完備大盛行於宋,低落於元時期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風水學發展巔峰時期,這個時期風水理論可以稱是完備了。從官宦人家到平民百姓,家家戶戶在生活中會使用到風水知識。而且,這個時期盛出名師和經典著作,且當時社會上風水大師開始受到大家追捧。名師如相地賴文俊、傅伯通、蔡元定。經典著作如《理氣穴法》、《天星篇》。

元代是整個士大夫文化式微時期,不用說是風水文化了,此多做贅述。

人類誕生那天起,學習怎樣。原始部落中,有了風水意識,居住地方和墓地以及遺棄動物殘骸地方是要區分開,這種劃分應該是後世風水術陽宅陰宅意識雛形。部落時期有了方位概念,懂得日照和風寒關係,“水向陽”成為宅地選址目標。

殷商時期,盛行卜筮,事無鉅,要卜定。殷王想鹿之東北修建城邑,問:何時吉,何地吉。龜卜不但於卜宅,於國事。可以說殷周是風水孕育時期。

據《國語·週語》記載,虢文公勸周宣王舉行籍田之禮後,有“陽痺憚發,土氣震發”“陰陽分佈,震雷出滯。”週幽王二年地震時,伯陽父說:“陽伏不能出,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這些文字記錄我們可以看出,西周時期,人們開始陰陽來解釋天文地理現象。

《老子》一書中說“萬物負陰可抱陽,沖氣和”,指是陰陽二氣。陰陽認為是構成宇宙基礎,世界萬物可用陰陽解釋。如,天為陽,地陰;日陽,月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陰;男陽,女陰……正如《列子·天瑞》中所說“天地道,非陰則陽”是古人常有宇宙觀。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學術流派和哲學思潮對宇宙演變和發展探求,因此總結出一系列人處世、治國理事方法,同時世界運行原理進行了深入探討。由此產生了陰陽、八卦、五行、元氣學說,此基礎上產生了大量技術性專著,如“地理”和“陰陽”類書籍,人們利用和改造給予指導和記錄。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發生著急劇變化,人們思想空前活躍,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發展,引起了人們宇宙本原思索和探討。因此出現了眾多學術流派和哲學思潮,儒、法、道、墨、陰陽、八卦、五行各種學說爭奇鬥艷,爭辯,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同時,於戰國七雄爭霸,競相築城,戰亂,遷,這風水學提供了大量實踐機會。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戰亂形勢使得各國遷,需要大量運用到風水學,由此鍛煉出眾多風水人才,後來風水學發展奠定下了基礎。

於是,這個時期出現《周禮》、《管子》、《考工記》著作,總結城市建設經驗以及選址理論,這些風水術形成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期,是風水理論形成時期。這個時期,於大規模宮室修建,風水術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而董仲舒人著作風水提供了思想理論。陰陽、五行基礎世界觀形成,風水理論日益走向。

與此同時,風水術日益變得玄奧。先秦地術中迷信成分進一步發展,東漢時期,加入了天文學和其他讖緯內容。各種建築中,禁忌和迷信十分盛行。原本樸素地術分成了兩個方向,其中“圖宅”為代表風水流派,因為傾向於發展迷信而走上歧路。

延伸閱讀…

風水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風水的歷史,從商周時代到明清時期,都經歷了哪些演變

此外,五行學說興起於秦漢時期,代表人物是鄒衍。五行學說認為,萬物有水、木、金、火、土五種基本屬性。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他認為,五行剋關係傳遞,即木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到了西漢末年,劉歆繼承和發展了五行學說,提出“五行相生”說法,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循環。劉歆有力地補充了五德終始說的相剋理論,使五行之說成為一個完善理論體系。五者之間形成周而復始相生相剋關係,構成了一種動態。

此外,五行陰陽觀結合,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有了陰陽五行和協調,才能推動和維持所有事物生長、發展、變化和消亡。陰陽五行學說看成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總原,後世產生了影響。

陰陽五行學說大地促進秦漢時期術數迅速發展。到漢武帝時期,術數名家眾多,如五行家、堪輿家、建除家、叢辰家、歷家、天人家、太乙家,他們推動了風水學發展。

中國古人天人合一觀,使中國人對山水。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風水學迅速發展階段。政治格局使人們政治失去了,而地精力投入到世界中。

古人發現,山水有,只有美感山水有氣,從而出現了山水美學。這一時期,政治黑暗,戰亂,人們自己命運把握,風水觀念興起。例如:三國時魏國方士管輅,占筮、相術、著稱於世;晉代陶淵明祖父陶侃,相信一位老人話,父親葬於臥牛地,後來發達了。

對山水美學研究,大大促進了風水學發展。對山水認識增加,使古人有了完備理論和實踐知識。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風水大師和風水著作,將風水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這一時期,南北文化和外來文化處於融合狀態,玄學和山水美學發展,風水理論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這產生了大量風水著作,如管輅《管氏地理指蒙》,風水研究有著啟迪作用。

唐宋時期是風水理論發展時期,湧現了一大批風水理論家,風水相關分支理論得到了充分發展。這一時期,風水理論發展主要標誌是:

有理論建樹人物增多,如唐代袁天罡、李淳風、楊筠松、張遂,宋代蔡元定、賴文俊,分支理論空前發達。 《宅經》一類理論著作大量出現,環境觀念上使風水佛、道、儒觀念兼容合拍。它們陰宅陽宅區別開來:“佔宅者,見形勢氣色,草變遷移,禍福交並,吉凶代謝。

延伸閱讀…

風水學的起源與歷史

風水學的起源與發展

佔葬者,辨山岡,營域徵,鬼神安危,子孫隆。 ”如《陰陽書》,書中有鎮宅法,提出:“凡人居宅處,有疾病、逃亡、耗財,石九十斤,鎮鬼門上,吉利。 ”這兩本經書出現敦煌文獻中,可見,唐代風水觀念流傳到地。

風水學,本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方法,叫地相、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方法及原則。是選擇地方一門學問。風水歷史,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一個因素。有許多風水相關文獻保留下來。文獻中可知,古代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尋找喪葬地形。

通俗講,風水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顯達。嚴格講,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風水”)地理位置或環境。風水寶地標準:要有山脈地方蜿蜒而來,這風水中所謂來龍,到頭處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龍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福蔭後人;外洋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魯班符咒記載:伏以,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發達安康。

“風水”只是名稱,而非風和水。風水稱堪輿,或稱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中國古代文義裡,“堪”是天道、處,“輿”是地道、處。 “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是地形高下之間學問。它是古代有機論觀為基礎,古代天文、氣候、大地、水文、生態環境內容引進選擇地址、步建環境藝術之中。

談風水學起源及其歷史發展 中國人地理風水意識產生,“上古之時,人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那種危機四伏條件下,人們樹木巢舍,後來了解和改造實踐中,對居住環境進行了改造。六七千年前原始村落——半坡村遺址,“選址多位於發育馬蘭階地上,是河流交匯處……離河,多泉近旁。”西安半坡遺址坐落於渭河支流滻河階地上方,地勢,土壤,生活和開墾。由此可知,那時部落對居住環境有所選擇,並且這種選擇是建立地理環境和風水知識有所認識基礎之上,懂得居住方位與日照和風寒關係。如半坡中間房子朝東,圍繞大房子氏族成員房子多朝南,即表現出“喜東南,厭西北”特點,遺址四周有防禦性豪溝;溝北、南有公共墓地,居住與墓地分開(《風水探源》)。

到了殷周時期,已有卜宅文。如周朝公劉率眾邰遷豳,他勘察宅塋,“既景乃岡風水師入門知識,陰陽,觀其流泉。”

到了戰國先秦時期,是風水理論形成時期,司馬遷《史記?樗裡子傳》載:戰國秦惠王異母弟樗裡子,生前自選地於渭南章台之東,預言:“後百歲,是當有天子宮夾我墓。”漢興,長樂宮其東,未央宮其西。反映了當初活人住宅和死人住宅選擇規律。秦代朱仙桃所著《搜山記》,成為風水理論組成部分。

漢代時,人們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獨有對宇宙總體框架認識理論體系。這個框架是風水學理論基石,風水應用發展具有意義,它使風水以前人們只是於卜宅、相宅機械活動,昇華到理論階段。這時風水理論不但包括了擇地,而且包括了擇日,王充《論衡》中對擇日論述,已有了“太歲頭上動土”理念。秦漢時期有關風水專著,《葬書》外,見於《漢書藝文志》有《堪輿金匱》、《宮宅地形》。這些書失傳,今日無法找到。

魏晉南北朝時代,風水理論完善,如託名郭璞《葬書》推崇風水理論“經典”。同時他著了《葬書錦囊經》。當時風水師受推崇,如管輅占筮、相術、相墓著稱於世,說他魏將母丘儉墓,“依樹哀吟。”人問其故,曰:“樹木雖,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失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後來應驗。郭璞母死後,他選地於暨陽一塊地安葬,四周水,有人認為地方,水一漲會淹沒墓地,郭璞預言後此地大水乾涸。過了,大水退去,墓四周幾十里成了上良田,從此郭璞名聲大震,後來人們郭璞著《葬書》推崇風水祖師。

唐宋時期,風水學普及突出表現是《葬書》流行、羅盤使用。 《青囊奧語》誕生,使風水學已成一門獨立理論,形成了體系和流源。這是當時歷史環境和科學發展決定。隋末到唐時,李播、李淳風父子作《天文大象賦》、《大衍歷》、李淳風負責編纂《晉書》、《隋書》中天文誌諸多天文書籍,天上各星座作了描述,使風水之學天地應。地理學上興起了山川地形進行考察熱忱,從而促進了風水學理論應用於山川地形踏勘。唐代高僧一行公元710年提出了磁偏角敘述。李淳風、禪師一行因此而後世尊風水一代宗師。

風水學起源發展,風水學本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方法,叫地相、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方法及原則。風水歷史,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一個因素。下面大家說說 風水學起源發展。

風水學是研究人類居住環境一門學問,稱堪輿學。風是空氣,一種流動空氣;水各種水資源,包括江河湖海及雨露。風水學強調了風水人體作用,主張風太地方人居住,而空氣流通地方不宜居住;沒有水地方宜人居住,而水氾濫成災地方居住。

古時代,人類認識到了環境人類影響。於生產力落後,原始人類抵禦各種猛獸侵襲,於是他們選擇了山洞作為規避地方。隨著生產力發展,人類山林中出走,走到依山傍水地帶聚居,村落城鎮得以形成了。這一時期,風水學於原始萌芽階段。

隨著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人類發地認識到了環境人體作用。到了先秦時期,風水學作為一種學說問世。秦朝朱仙桃所著《搜山記》,是流傳下來風水學著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風水學理論得以完善,並且湧現了管輅、郭璞這樣風水名家。郭璞本人後人視為風水學祖師,而他著《葬書》,後人推崇風水理論經典作。隋唐時期,風水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兩大派系——江西形勢派和福建理氣派。楊筠松是形勢派創始人,其作品《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序》,風水學理論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這些著作風水研究者視為寶。

到了明清時期,風水學達到鼎盛時期,各種風水著作如雨後春筍出現,到了氾濫程度。其中吳鼐《陽宅撮要》、蔣大鴻《地理辨證》、趙玉材《地理五訣》。形勢理氣兩派基礎上分為四個派系——八宅派、玄空派、楊公派、過路陰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