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五行各是什麼】五行與天地人相應 |天地人 |竟能影響你一生運氣 |

八字命理是我接觸的預測學中比較準確的術數之一,尤其是對一個人的一生成就,吉凶禍福,都能夠用五行的生剋制化給出答案,學習較爲簡單。 #八字命理#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天地人三元是什麼?

比如此刻是庚子年,戊子月,辛丑日,丙申時,如果有人在這個時候出生,那麼這八個字就代表了這個人的一生命運。

古人說天元,地元,人元之間陰陽五行的運動代表萬物的本源,那麼是何意思呢?我們排版如下:

天元就是第一排的庚,戊,辛,丙四個字,也就是天干。天干爲陽,是動性的,就是說,它們的五行屬性是能夠自主相生,相剋,相衝,相合。

比如丙辛相合,戊土生庚金,是互相影響的。

天干一共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陽性天干爲:甲、丙、戊、庚、壬,

陰性天干爲:乙、丁、己、辛、癸

它們的五行分別是:甲乙爲木,丙丁爲火,戊己爲土,庚辛爲金,壬癸爲水

五行的相生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剋順序:木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地元是指子,子,醜,申四個字,也叫地支。地支屬陰,基本是靜止不動的。它能生助天幹上的五行,使同一屬性,或它所生之五行的力量加強。

比如醜能生助天幹上的辛金,使辛金日主不至於太弱。

地支一共有十二個,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十二生肖,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性地支爲:子、寅、辰、午、申、戌,

陰性地支爲:醜、卯、巳、未、酉、亥

它們的五行分別是:寅卯爲木,巳午爲火,申酉爲金,亥子爲水,醜辰未戌爲土

地支能夠代表方位:寅卯辰代表東方,巳午未代表南方,申酉戌代表西方,亥子丑代表北方

地支能夠代表四季:寅卯辰代表春天,巳午未代表夏天,申酉戌代表秋天,亥子丑代表冬天

人元是指地支中的藏支,如圖例中醜土裡面有癸,辛,己三個五行,申金中有庚,壬,戊三個五行。

這就說明醜和申的五行不純,含有人元的氣息,因爲人是萬物之靈,頭頂天,腳踩地,生存在天地之間的緣故。

地支藏幹分別爲:

一個字:子—癸水,卯—乙木,酉—辛金

八字命理是我接觸的預測學中比較準確的術數之一,尤其是對一個人的一生成就,吉凶禍福,都能夠用五行的生剋制化給出答案,學習較爲簡單。 #八字命理#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天地人三元是什麼?

比如此刻是庚子年,戊子月,辛丑日,丙申時,如果有人在這個時候出生,那麼這八個字就代表了這個人的一生命運。

古人說天元,地元,人元之間陰陽五行的運動代表萬物的本源,那麼是何意思呢?我們排版如下:

天元就是第一排的庚,戊,辛,丙四個字,也就是天干。天干爲陽,是動性的,就是說,它們的五行屬性是能夠自主相生,相剋,相衝,相合。

比如丙辛相合,戊土生庚金,是互相影響的。

天干一共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陽性天干爲:甲、丙、戊、庚、壬,

陰性天干爲:乙、丁、己、辛、癸

它們的五行分別是:甲乙爲木,丙丁爲火,戊己爲土,庚辛爲金,壬癸爲水

五行的相生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剋順序:木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地元是指子,子,醜,申四個字,也叫地支。地支屬陰,基本是靜止不動的。它能生助天幹上的五行,使同一屬性,或它所生之五行的力量加強。

比如醜能生助天幹上的辛金,使辛金日主不至於太弱。

地支一共有十二個,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十二生肖,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性地支爲:子、寅、辰、午、申、戌,

陰性地支爲:醜、卯、巳、未、酉、亥

它們的五行分別是:寅卯爲木,巳午爲火,申酉爲金,亥子爲水,醜辰未戌爲土

地支能夠代表方位:寅卯辰代表東方,巳午未代表南方,申酉戌代表西方,亥子丑代表北方

地支能夠代表四季:寅卯辰代表春天,巳午未代表夏天,申酉戌代表秋天,亥子丑代表冬天

人元是指地支中的藏支,如圖例中醜土裡面有癸,辛,己三個五行,申金中有庚,壬,戊三個五行。

這就說明醜和申的五行不純,含有人元的氣息,因爲人是萬物之靈,頭頂天,腳踩地,生存在天地之間的緣故。

地支藏幹分別爲:

一個字:子—癸水,卯—乙木,酉—辛金

導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陰陽之道難測,古人以河圖洛書,不立文字,衍化先天後天,陰陽五行八卦之理,以窺天道。本文通過講述陰陽之氣升降浮沉,以化生五行,應象於天地人,與大家共學同修中醫思維。

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天地分陰陽,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升降沉浮,感召形成萬物的變化規律。本章,我們著重講述陰陽二氣升降浮沉,如何化生五行,應象於天地人,及自然萬物。

1、陰陽化生五行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天地即爲陰陽,天陽主動,地陰主靜,知其道,觀其常,陰陽運動變化有其趨勢,陽者,溫熱、輕清上浮,陰者,寒涼、重濁沉降,陰陽變化產生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因此陰陽升降浮沉是研究五行衍化萬物的根基。

黃元禦《四聖心源·天人解》: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爲陽,降則爲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

天人合一,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天地未分之時,陰陽混沌未分。天地之氣中含有陰陽,陽清而升散上浮,陰濁而斂降下沉,由此天地攸分,陽者爲天,陰者爲地,雖然天地寂然不動,而陰陽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此即貞明之道萬古不易。

黃元禦《四聖心源·天人解》:

「天地陰陽,清濁之間,是爲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轉,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謂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謂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

陽升陰降,陽氣半生,其氣溫,屬木之性;陽氣升極,其氣熱,屬火之性;陰氣半降,其氣涼,屬金之性;陰氣降極,其氣寒,屬水之性;清濁之間,陰陽升降之樞軸,是爲中氣,即爲土之性。水火金木土,即名五行。五行源於陰陽之升降,分而爲五行,和而爲陰陽。五行蘊藉著陰陽的能量,每一行所包含陰陽之性不同,體現出來的像也不同,有陰陽的偏頗,就有五行的差異,更能演化出世間萬物的千變萬化。

2、天地人之五行

岐伯曰:

「夫變化之爲用也,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天爲溼,在地爲土;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天爲寒,在地爲水。」

陰陽變化無窮,其功用在天爲玄,玄妙不測也,生風熱溼燥寒,爲天之五行;陰陽在地爲化,化生無窮也,生木火土金水,爲地之五行,地有五行以化,則生五味。陰陽五行在天爲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人悉具天地之道,則化內外陰陽五臟六腑,中生智慧,道理皆備。

天爲陽,主動化氣爲主;地爲陰,主靜,成形爲主。陰陽變化五行,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因此陰陽的升降浮沉,化生的五行體現在天地中亦各不相同。陰陽化生天之五行,熱溼燥寒風;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

《素問·天元紀大論》:

「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3、天有寒暑燥溼風——天之五行

天地陰陽之氣的多少,影響萬物形體的盛衰。陰陽在天爲氣,天之陰陽,有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之分,和兩陰交盡之厥陰和兩陽相重之陽明,合爲三陰三陽,生寒暑燥溼風火,此爲六氣,亦即是天之陰陽化生之五行。天有四季——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加上長夏屬溼土,是天之五行最明顯的徵象。

人和天之氣是同步的,也有春夏秋冬的變化,春厥陰風木,應肝生長之令行;夏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應心長養之力盛;長夏太陰溼土,應脾運化之氣行;秋陽明燥金,應肺收斂之力壯;冬太陽寒水,應腎閉藏之令旺。若天之五行偏頗,則六氣失常,化爲六淫侵襲人體,發爲外感疾病。

4、地有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

陰陽在地成形,生金木水火土,爲地之陰陽化生之五行,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地之五行以生五味,酸苦甘辛咸,辛散以橫金之陰氣涼降,咸軟以抗水之陰氣沉寒,酸收以佐木之陽氣溫升,苦斂以製火之陽氣浮熱。若地之五行偏頗,則五味失調,情志失衡,人之形體失於飲食調試,發爲飲食內傷疾病。

導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陰陽之道難測,古人以河圖洛書,不立文字,衍化先天後天,陰陽五行八卦之理,以窺天道。本文通過講述陰陽之氣升降浮沉,以化生五行,應象於天地人,與大家共學同修中醫思維。

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天地分陰陽,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升降沉浮,感召形成萬物的變化規律。本章,我們著重講述陰陽二氣升降浮沉,如何化生五行,應象於天地人,及自然萬物。

1、陰陽化生五行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天地即爲陰陽,天陽主動,地陰主靜,知其道,觀其常,陰陽運動變化有其趨勢,陽者,溫熱、輕清上浮,陰者,寒涼、重濁沉降,陰陽變化產生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因此陰陽升降浮沉是研究五行衍化萬物的根基。

黃元禦《四聖心源·天人解》: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爲陽,降則爲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

天人合一,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天地未分之時,陰陽混沌未分。天地之氣中含有陰陽,陽清而升散上浮,陰濁而斂降下沉,由此天地攸分,陽者爲天,陰者爲地,雖然天地寂然不動,而陰陽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此即貞明之道萬古不易。

黃元禦《四聖心源·天人解》:

「天地陰陽,清濁之間,是爲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轉,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謂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謂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

陽升陰降,陽氣半生,其氣溫,屬木之性;陽氣升極,其氣熱,屬火之性;陰氣半降,其氣涼,屬金之性;陰氣降極,其氣寒,屬水之性;清濁之間,陰陽升降之樞軸,是爲中氣,即爲土之性。水火金木土,即名五行。五行源於陰陽之升降,分而爲五行,和而爲陰陽。五行蘊藉著陰陽的能量,每一行所包含陰陽之性不同,體現出來的像也不同,有陰陽的偏頗,就有五行的差異,更能演化出世間萬物的千變萬化。

2、天地人之五行

岐伯曰:

「夫變化之爲用也,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天爲溼,在地爲土;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天爲寒,在地爲水。」

陰陽變化無窮,其功用在天爲玄,玄妙不測也,生風熱溼燥寒,爲天之五行;陰陽在地爲化,化生無窮也,生木火土金水,爲地之五行,地有五行以化,則生五味。陰陽五行在天爲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人悉具天地之道,則化內外陰陽五臟六腑,中生智慧,道理皆備。

天爲陽,主動化氣爲主;地爲陰,主靜,成形爲主。陰陽變化五行,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因此陰陽的升降浮沉,化生的五行體現在天地中亦各不相同。陰陽化生天之五行,熱溼燥寒風;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

《素問·天元紀大論》:

「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3、天有寒暑燥溼風——天之五行

天地陰陽之氣的多少,影響萬物形體的盛衰。陰陽在天爲氣,天之陰陽,有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之分,和兩陰交盡之厥陰和兩陽相重之陽明,合爲三陰三陽,生寒暑燥溼風火,此爲六氣,亦即是天之陰陽化生之五行。天有四季——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加上長夏屬溼土,是天之五行最明顯的徵象。

人和天之氣是同步的,也有春夏秋冬的變化,春厥陰風木,應肝生長之令行;夏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應心長養之力盛;長夏太陰溼土,應脾運化之氣行;秋陽明燥金,應肺收斂之力壯;冬太陽寒水,應腎閉藏之令旺。若天之五行偏頗,則六氣失常,化爲六淫侵襲人體,發爲外感疾病。

4、地有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

陰陽在地成形,生金木水火土,爲地之陰陽化生之五行,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地之五行以生五味,酸苦甘辛咸,辛散以橫金之陰氣涼降,咸軟以抗水之陰氣沉寒,酸收以佐木之陽氣溫升,苦斂以製火之陽氣浮熱。若地之五行偏頗,則五味失調,情志失衡,人之形體失於飲食調試,發爲飲食內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