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之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 「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 「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之循環運轉。甚至其後中國的一切信仰和方技,都多少受這種學說的影響[1]:102。
目錄
緣起[編輯]
五德終始說起源於鄒衍以前儒家之五行說[1]:101。中國在戰國時期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按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2]:206。五行是構成萬物之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1]:101。其要點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而當其德衰微,無法繼續統治時,便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重新受命[2]:206。當時儒者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當盛,例如春時「盛德在木」,夏時「盛德在火」等[1]:101-102。後來,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五德終始說之「德」運。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剋土、金剋木、火剋金、水剋火、土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人事應與五行之運轉相配合,因此為君主者,於一年中之某個季節便有應做與不應做之事,例如仲春應行慶施惠,不應出兵等[1]:102。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以相剋關係傳遞,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五行論是誰創,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大概不確[1]:102。另有一說,若是禪讓、逼禪等和平傳位則是舊生新,戰爭、造反、自立而成則是新剋舊[來源請求]。鄒衍又把五行論加以推廣,認為自天地剖判以來,人類歷史便為五行勢力(即五德)所輪流支配[1]:102。
在甲德輪值之時,人事上便有代表甲德之甲朝興起,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必須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為火德,色尚赤等[1]:102。到甲德既衰,乙德繼之而盛;人事上則有乙朝興起,取甲朝而代之[1]:102。在兩德相交之際,照例要有祥徵出現[1]:102。戰國末年,五德終始說已成為當時思潮主流,並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之理論根據[1]:102。同時談這種學說者,更混跡於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竟都儒服儒冠[1]:102。
應用[編輯]
戰國時秦始皇掃滅群雄,統一天下,全面接受鄒衍說,自稱以水德君臨天下[2]:206。因為按鄒衍說週為火德,勝火之水能取而代之[2]:206。秦朝以武力統一天下,但不能僅靠武力鎮壓,必須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於天,賴以服眾[2]:206。鄒衍說滿足秦始皇需要;按五行運行法,王朝受天命具備其中一德方為正統,否則再強大也非正統,不能受承認[2]:206。
正統論到漢代進一步發展,五行運行法則先是相勝說,繼而是相生說佔上風[2]:206。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的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其實的學派,在兩漢的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1]:102。相勝說認為五行彼此相尅,水尅火、火尅金、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如此相勝,往復循環[2]:206。相勝說給人印象主張以武力推翻前王朝[2]:207。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漢武帝時,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剋水)。
在王莽建立新朝之前,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交替順序為:
相生說認為五行彼此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往復循環[2]:206。相生說認為,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新受天命[2]:207。由於相生說滿足禪讓理論要求,因此從王莽利用相生說、以受讓形式實際取代漢朝起,歷次改朝換代都用相生說[2]:207。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相生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不過王莽並未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2]:207。
王莽為了證明其政權合法統,採用劉歆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交替順序為:
西漢末年,漢被視為「火德王朝」[2]:207。因此漢朝又常稱炎漢、炎劉(因漢朝皇帝姓劉)[2]:207。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此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6][7]。黃巾軍亦以土之黃色反漢。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之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 「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 「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之循環運轉。甚至其後中國的一切信仰和方技,都多少受這種學說的影響[1]:102。
目錄
緣起編輯
五德終始說起源於鄒衍以前儒家之五行說[1]:101。中國在戰國時期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按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2]:206。五行是構成萬物之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1]:101。其要點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而當其德衰微,無法繼續統治時,便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重新受命[2]:206。當時儒者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當盛,例如春時「盛德在木」,夏時「盛德在火」等[1]:101-102。後來,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五德終始說之「德」運。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剋土、金剋木、火剋金、水剋火、土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人事應與五行之運轉相配合,因此為君主者,於一年中之某個季節便有應做與不應做之事,例如仲春應行慶施惠,不應出兵等[1]:102。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以相剋關係傳遞,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五行論是誰創,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大概不確[1]:102。另有一說,若是禪讓、逼禪等和平傳位則是舊生新,戰爭、造反、自立而成則是新剋舊[來源請求]。鄒衍又把五行論加以推廣,認為自天地剖判以來,人類歷史便為五行勢力(即五德)所輪流支配[1]:102。
在甲德輪值之時,人事上便有代表甲德之甲朝興起,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必須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為火德,色尚赤等[1]:102。到甲德既衰,乙德繼之而盛;人事上則有乙朝興起,取甲朝而代之[1]:102。在兩德相交之際,照例要有祥徵出現[1]:102。戰國末年,五德終始說已成為當時思潮主流,並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之理論根據[1]:102。同時談這種學說者,更混跡於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竟都儒服儒冠[1]:102。
應用編輯
戰國時秦始皇掃滅群雄,統一天下,全面接受鄒衍說,自稱以水德君臨天下[2]:206。因為按鄒衍說週為火德,勝火之水能取而代之[2]:206。秦朝以武力統一天下,但不能僅靠武力鎮壓,必須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於天,賴以服眾[2]:206。鄒衍說滿足秦始皇需要;按五行運行法,王朝受天命具備其中一德方為正統,否則再強大也非正統,不能受承認[2]:206。
正統論到漢代進一步發展,五行運行法則先是相勝說,繼而是相生說佔上風[2]:206。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的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其實的學派,在兩漢的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1]:102。相勝說認為五行彼此相尅,水尅火、火尅金、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如此相勝,往復循環[2]:206。相勝說給人印象主張以武力推翻前王朝[2]:207。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漢武帝時,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剋水)。
在王莽建立新朝之前,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交替順序為:
相生說認為五行彼此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往復循環[2]:206。相生說認為,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新受天命[2]:207。由於相生說滿足禪讓理論要求,因此從王莽利用相生說、以受讓形式實際取代漢朝起,歷次改朝換代都用相生說[2]:207。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相生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不過王莽並未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2]:207。
王莽為了證明其政權合法統,採用劉歆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交替順序為:
西漢末年,漢被視為「火德王朝」[2]:207。因此漢朝又常稱炎漢、炎劉(因漢朝皇帝姓劉)[2]:207。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此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6][7]。黃巾軍亦以土之黃色反漢。
最近寫了兩篇文章,一篇魏蜀吳、南北朝、遼宋金,多國並存時,哪一個王朝才是正統?裡面討論了中國歷朝歷代王朝利用“五德終始說”自立的德行。
另外一篇是如果把中華大地變成一個圍棋盤,歷代版圖佔據哪些棋盤範圍?把中華大地區域畫成了九宮格,歷朝歷代版圖的大小都做了說明。
這兩篇,第一個是王朝五行方面的,第二個是軍事地理方面的,今天想,不如再梳理一下,把九宮格和德行結合起來,看看衍生什麼雜交品種。
首先,是我設定的天下九宮格。
然後,是五德終始說,認為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德行,且各個王朝都按照五行的規律相生相剋。
兩者結合。
五行中,火用紅色表示,土用黃色表示,金用白色表示,水用黑色表示,木用綠色表示。
首先是戰國時代。
戰國七雄各自的棋盤格,各自佔據一格,韓魏各佔一格。
最後九宮格+五行,得出如下圖,用“畫圖”軟件的噴漆進行了噴塗。
我們知道,秦始皇相信了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秦始皇不僅相信秦朝是水德,還給歷朝歷代都定了德行。
夏朝是木德,尚青色。
商朝是金德,尚白色。
周朝是火德,尚紅色。
秦朝是水德,尚黑色。
而且有一套完整的邏輯。五行相剋。
金克木,所以商朝取代了夏朝。
火克金,所以周朝取代了商朝,武王伐紂。
水克火,所以秦朝取代了周朝,秦王掃六合。
而在戰國七雄地圖中,我們可以發現,秦國以水德自居,其餘的六國卻都有了各自的德行。
楚國是火德,但他們不承認自己是周朝的火德,而是覺得上承自祝融,楚國信仰火,崇拜鳳凰,所以武漢去年的醫院就叫做“”火神山醫院”,便是因為楚國人自古信仰火。
魏國、韓國、趙國和齊國也都是繼承自周朝的火德,但後來除了魏國還繼承火德外,其餘三國都改了德行,韓國自認為是木德,直接繼承自夏朝的德行。
趙國自認為是火木德,火德之上,加上木德。齊國自認為是火金德,火德之上,加上金德。而周朝正宗苗裔燕國,則地處偏遠,德行索性也改成了水德。
這就形成了戰國七雄的五行圖,紅黑綠白四色皆有。
到了秦朝,自然是水德,純黑。
漢朝起初劉邦自認為是赤帝之子,繼承了火德,同時,漢朝的建立者大多是曾經的楚國人,楚國火圖騰也是深入人心。
但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土克水,只有土德才能克制秦朝的水德,在漢初一度改成了土德,但是後來,漢朝索性不承認秦朝的德行,而是承接自周朝,繼續自認為是火德。
漢朝變成了一片紅。
漢末流傳著“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緯,所以曹丕篡漢,就把曹魏定性為土德。巧合的是,“曹”這個字恰恰是土字旁的,這是歷史的天意。
所以,曹魏是土德,而蜀漢則繼承自漢朝,自然還是火德,至於孫權,則給自己的孫吳造了一個木德,所以三國時代的五行圖是這樣的。
而晉朝取代曹魏,也是根據五行相生的學說,土生金,土裡能挖出金子,所以西晉是金德。
十六國時代,諸國並立,德行比較混亂。
東晉繼承自西晉,自然還是灰白色的金德。
北方小國很少有過專業的程序,認定自己是什麼德行。
第一個這麼做的是後趙,他認為自己繼承了西晉的金德,金生水,所以自己是水德。
與此同時,漢趙,也就是前趙也不甘示弱,覺得自己繼承了漢朝,應該是火德,而我們知道,漢趙的建國者雖然姓劉,其實是匈奴人。
當時的大地上,有三個德行,其他的“前涼”等王國,沒資格給自己定。
結果,水德的後趙果然澆滅了火德的前趙。
十六國的第二段時期就是前秦和前燕的東西對峙。
後趙是如何滅亡的呢?原來後趙滅亡了前趙,但是暴君石虎倒行逆施,後來被養子冉閔篡位了,冉閔建立了冉魏,但是隨即被東北慕容家族建立的燕國滅掉了。
而與此同時,氐族苻堅的前秦也悄然崛起於關中地區。
前秦和前燕東西對峙。
當時的大地上也有三種德行,前燕來自於東方,東方屬於青木,自然是木德。前秦也是立國於漢趙的故地,所以也是火德。
而且,前秦最終滅掉了前燕,木生火,前秦最終繼承了前燕,不就是嗎?
我們發現,五行的相生相剋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怎麼解釋都行。
水德的後趙滅了火德的前趙,就是水克火。火德的前秦滅了木德的前燕,就是木生火,怎麼解釋都能通。
最終,北魏統一了北方,孝文帝改革的時候,決定拋開這些小王國,北魏直接繼承自西晉,金生水,所以是水德。
而此時,東晉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南朝宋,南朝宋也自認為是水德,因為南朝宋禪讓自東晉,金生水,凡是禪讓的,肯定是前一個王朝德行生出來的,也只能是這樣的程序。
所以北魏和南朝宋都是水德,一片黑。
而南朝的齊又禪讓自宋,水生木,只能是木德。
南朝的梁又禪讓自齊,木生火,只能是火德。
魏梁南北對峙的時候,德行是這樣的。
南朝的陳又禪讓自梁,火生土,只能是土德。
北魏後來又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雙方都以自己為正統,所以後來西魏和北周依然奉北魏為正朔,德行是水德,尚黑。而北齊則完成了東魏的禪讓工作,最終變成了木德。
但是北齊崇尚的顏色卻是黃色,原來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曾經是土德,拓跋王族自認為是黃帝的後裔,所以北齊重新崇尚了黃色。
在齊週對峙時期,黃黑之爭也是非常激烈的,當時的人們都以“黃”指代東魏和北齊,而以“黑”指代西魏和北周。
東西魏沙苑之戰的時候,高歡來勢洶洶,宇文泰有點害怕,請人算命,高人說:“黃狗逐黑狗,急走出筋斗。一過出筋斗,黃狗夾尾走。”最終宇文泰奮力一戰,果然擊敗了“黃狗東魏”。
而且,還成了北齊王室自相殘殺的工具,當時流行一句讖語,“亡高者黑衣”,高洋一時間精神恍惚,後來問身邊人,什麼東西最黑,他的弟弟高湛一直嫉妒老七高渙,就說,“油漆最黑”,於是高洋認為老七要造反,派人捉拿,雖然殺害了他。
所以,陳齊週三國對峙的時候,天下的德行是這樣的。
接下來是隋朝,隋朝是火德。
為什麼是火德呢,因為北周後來自己也改成了木德,後來他想起來了,自己也接受了西魏的禪讓,西魏是水德,自己就是木德啊。
搞清楚自己是木德沒幾年,北周就被隋朝給禪讓了,木生火,隋朝是火德。
火生土,唐朝又接受了隋朝的禪讓,所以唐朝是土德。
後梁又接受了唐朝的禪讓,土生金,所以後梁是金德。
但是後來李存勗滅掉了後梁,重建了唐朝,李存勗不承認後樑的地位,儘管後來五代史還是承認了後梁,但是後唐剝奪了後樑的德行,自己自然還是繼承自唐朝,土德。
後晉又接受了後唐的禪讓,土生金,所以後晉是金德。
後漢又接受了後晉的禪讓,金生水,所以後漢是水德。
後周又接受了後漢的禪讓,水生木,所以後周是木德。
趙宋又接受了後周的禪讓,木生火,所以趙宋是火德。
我們發現,趙宋的禪讓德行和唐朝一樣,是非常清楚的。
因此,從這裡開始,所有的德行都能串成一條相生的鏈條。
漢朝(火)-曹魏(土)-西晉(金)-北魏(水)-北周(木)
-隋朝(火)-唐朝(土)-後晉(金)-後漢(水)-後周(木)
-北宋(火)。
大家看,輪迴了兩次。一目了然。
至於十國這些小國家,曾經有稱帝的,比如南唐,也是繼承了唐朝的土德,後來被周世宗打得取消了帝號,連皇帝都不是,自然沒有德行。
可是,且慢,和趙宋並列的還有遼朝。
遼朝自稱自己是水德。而且也是禪讓的,接受了後晉的禪讓,畢竟石敬瑭認契丹做了爸爸,因為後晉是金德,所以遼朝是水德。
這下子趙宋懵了,遼是水德,那就是自己的爺爺輩分,和後漢一個輩分,更重要的是水滅火啊,所以趙宋寢食難安。
這個德行和南北朝時期北魏和南梁,一南一北,一黑一紅,很相似。
至於西夏和大理,只是王國,沒有稱德行的資格。
到了南宋和金對峙的時期,金自然是金德,而且,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繼承自唐朝,土生金,不就是金德嗎?
而元朝,後來則認為它繼承了金朝的大統,畢竟金朝是統治中原的,金朝是金德,元朝自然是水德。
就此,我們可以看出,包括趙宋,當時至少有三種德行走向。
第一種:趙宋為正統。
漢朝(火)-曹魏(土)-西晉(金)-北魏(水)-北周(木)
-隋朝(火)-唐朝(土)-後晉(金)-後漢(水)-後周(木)
-北宋(火)。
第二種:遼朝為正統。
漢朝(火)-曹魏(土)-西晉(金)-北魏(水)-北周(木)
-隋朝(火)-唐朝(土)-後晉(金)-遼朝(水)。
第三種:金朝和元朝為正統。
漢朝(火)-曹魏(土)-西晉(金)-北魏(水)-北周(木)
-隋朝(火)-唐朝(土)-金朝(金)-元朝(水)。
不管哪一種,總之,按照五行相生相剋學說的話,下一個王朝應該是木德。
然而,下一個卻是明朝,火德。
不管怎麼看,明朝都不應該是火德,和以上的銜接不起來。
但不管怎麼看,明朝都應該是火德,朱明,朱不就是紅色嗎?不就是火的顏色嗎?
而且明朝脫胎於紅巾軍起義,那漫山遍野的紅巾軍,不就是崇尚趙宋火德之火嗎?日月重開大宋天。
所以,明朝是火德。
只不過這樣一來,五行相生學說就轉不下去了。
那也沒關係,那就不生了,專門克吧,於是清朝改國號為“清”,用水德滅朱明之火。
硬要解釋的話,也是可以的。
漢朝(火)-曹魏(土)-西晉(金)-北魏(水)-北周(木)
-隋朝(火)-唐朝(土)-後晉(金)-後漢(水)-後周(木)
-北宋(火)-空缺-金朝(金)-元朝(水)-空缺(木)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做沛縣亭長的時候,放走了押送的農民,逃到了豐西澤中,路上斬殺了一條白蟒。後來遇到一個老太太啼哭,告訴劉邦說“我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橫在路上,現在被赤帝子殺了,所以我很傷心”。
劉邦後來就參加起義,建立了漢朝。
劉邦斬白蟒的故事,其實背後隱藏著中國朝代與五行屬性的關係。五行學說是指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屬性來代表和歸類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屬性,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
中國每個朝代都有五行屬性,而朝代更替一種是堯舜禪讓之路,下一個朝代屬五行相生;一種是武力征伐代替,下一個朝代是五行相剋。
按照五行理論,秦朝五行屬水。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週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週,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漢代公孫臣說:“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
中國很早就有了五行學說,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了五德始終,漢代學者劉歆朝代五行學說,後來人總結各朝代五行如下:
夏代五行屬木,商湯代夏,金克木;
商代五行屬金,周武滅紂,火克金;
周代五行屬火,秦掃六國,水克火;
秦朝五行屬水,漢代秦朝,土克水;
漢代五行屬土,曹丕篡漢,木剋土;
魏朝五行屬木,三國歸晉,金克木;
晉南北朝屬金,隋朝統一,火克金;
隋朝五行屬火,唐朝代隋,水克火;
唐朝五行屬水,五代更迭,土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