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形勢派,人們會想到情勢論休咎風水祖師管輅和郭璞。形勢學派主強調地理形勢,主要龍、砂、穴、水、來論吉凶。雖然形式派分為巒頭派、“形象派”和“形象派”三個小派,但實際上這三個小派是關聯,並不是完全分開。
形象實際上是風水中一門博大精深學問,因為它生動地山形勢看作是某種動物或其他物體。例如,一座山形狀像獅子。有關形象名稱很多,比如美女照鏡,七星伴月。
形法是指形象派系基礎上發展巒頭中一些規則,主要是討論形像穴位之間合作法則。例如,洞中有一條道路穴場形法派中稱為“一箭穿心”。
風水學“龍、穴、砂、水、”之外一個要領,我們稱“形法”,是巒頭宅之間產生吉凶關係。
如:辦公桌擺設,角度破壞形法,導致運氣衰敗。
晉·郭璞《葬書·原著》說:“勢,形次之,方次之”。其中說勢形,合稱形勢,審形,察勢實踐方法,稱形法。
此,附帶要提出,所有中國風水形法書,說測定龍駁換方位,過峽處下羅經(羅盤)。這是沒有風水實踐錯誤。因為過峽不是直線形,而是曲屈不定形,找不到放羅盤正確點。正確放羅盤地點,應該龍運動變化變換方位轉折點放羅盤。“過狹處”是無法放羅盤。
何謂勢?《辭源》:“行動力,力奮發甚者,皆曰勢。”即是事物運動變化力,即事物運動變化中所表現形態,稱勢。如《葬書》說龍運動變化形態“若水波,若馬馳”波馳。說水運動變化形態“忌乎”,“顧我留”慾留。波、馳、、留,是勢形態。一句話,所謂勢,指是事物變化動態。
何謂形? 《辭源》:“形像。容色曰形”。即是事物表現形象和容光顏色。中國風水領域,如龍脈“禽伏”,“蜂腰鶴膝”,峰巒“聳”,“方圓秀麗”,水“玄屈曲”、“攸揚沏”。 “山環水抱”……,是屬於形。一句話,指是事物運動變化靜態。
那麼,事物運動變化,“動者勢,而靜者形”,勢和形概念了。但是,中國風水領域,對勢形如此認識是不夠確切。只要我們站明堂內去直觀一下周圍峰巒,所看到是形,而有勢了。因為周圍環抱山脈或峰巒是靜態。
因此,東晉郭璞於風水勢和形,另外下了一個定義,《葬書》中說“千尺勢,百尺形”。即是說,龍脈遠方奔騰而來,稱勢,而近處看到稱形。只有你參加了風水實踐可體會得到風水鼻祖郭璞風水研究是如何了。
形法通稱形勢,巒頭或巒體。 《辭源》載:“堪輿言,專以形狀定吉凶者謂之巒頭,理氣稱。”,形法中勢,要形狀來表達,因而合稱勢和形,而稱“形法”,而稱為“勢法”,是這個道理。
所有中國風水形法內容,是肉眼直接觀察來實現,因此,形法可稱直觀法或感性認識法。
形法者,中國風水實踐中,直觀“千尺勢,百尺形”之法。
龍駁換過峽,是《葬書》說“地中,發而生乎萬物”生氣運動變化表現形態。即生氣內五土和水鬥爭——統一 —— 鬥爭復過程反映,是《葬書》說“土行氣行,物因以生”生物過程。
所謂駁換,運動變化含義。駁,是交接或轉折意思。換,是調換,更改意思。駁換,生氣內運動變化量質互變過程。楊筠松稱為大變小或小變大,廖禹釋為粗變細或細變粗。駁換範疇,包括了龍運動變化方向 …… 。如《葬書》說,若水波,若馬馳,聳,方圓秀麗。以及勢如戈矛,勢如驚蛇,形為燕巢和童、斷、石、過、獨五葬。屬於龍駁換形態。
所謂過峽,這裡峽含義是兩座山,而不是,中間接部分稱峽。這座山,連接部份過到彼山。稱峽。這是古人龍駁換狀態而命名,它屬於龍駁換範疇。即屬於生氣運動變化形態之一。這裡我們可以理解龍脈駁換狀態。
古人峽要求是“峰腰鶴膝”,即兩頭,中間小。從此座山變而下降,謂束氣。中間玄曲屈活潑如蛇行而度彼山。彼山由小變大而高展,謂展氣。表明生氣運動變化而有力。
同時龍虎穴位灣曲,忌“虎踞”,而不可朝外,龍虎得內始可外氣聚內氣,才能達到龍虎所以衛區穴目的。
說“入首一節”。本來是指龍駁換到頭後一節龍。 《葬書》說:“界水所以止來龍”。說明龍到頭是三叉水交界處。但是於點穴應點龍盡氣鐘處,因而所謂入首一節,應該穴場中心入首龍峰頂,稱為入首一節龍。這是指個體陰宅和個體陽宅而言。
群體陰宅(公墓區)或群體陽宅(鄉村、集市、城鎮)而言,不以穴場中心及陽宅基地。而是龍盡界水龍身後駁換轉折點,稱為群龍聚會中,各該龍入首一節龍。
要明白或區別什麼是太祖山少祖山,要明白主位。
中國風水山脈(龍)概念,或者稱為範疇,認為整個地球表面是山脈構成,除去山脈以外,隨龍水,隨龍水是龍脈上面,佔地球表面面積。因為生氣內對五土和水,五土山脈。你說太祖山少祖山而分支多嗎?遍地球山脈,那座山才能稱為而分支多呢?那隻有一座山,喜馬拉亞山脈額耳齊斯峰(二十年代)。那麼全地球只有一座太祖山,其餘是祖山了。因而,所謂太祖山和祖山,是穴場主位,即某山是某穴祖山或太祖山,
不以主位而定,是無法定名太祖山和祖山。
關於內乘龍氣,郭璞《葬書》說:“所始,所止”。所始山,少祖山。怎麼是所始呢?穴前隨龍水源頭山,該穴祖山。而且有分支,來說是,但有前峰或後峰。
陰宅風水,於其佔面積小,會跨龍建築,因而只有一座少祖山,隨龍水有穴前二水交會,貼龍身最短隨龍水源頭祖山。
陽宅風水不然,跨龍建築,只有一座少祖山,跨龍建築大陽宅,如工廠,無論是跨龍多少,隨龍水而定,每條隨龍水有一座,如有二或數條隨龍水,有二數座祖山。
群體陽宅,如鄉村.集市.城市,有陽宅建築佔了整個明堂,那麼,明堂內所有隨龍水源頭山,屬於該村,市集,城市祖山,其中每座陽宅堂前隨龍水,源頭山各該座陽宅祖山。
總說來,屬內乘生氣祖山,稱謂祖山。
外接堂氣,即郭璞《葬書》說:“外氣所以聚內氣“外氣。指陰宅周圍環境。現代,周圍環境包括了所有環境和社會環境。古代指陰陽宅周圍羅城及羅城內明堂所有山和水。直接影響陰陽宅,即人發生風水關係,山和水環境。所有這些山和水,內氣和外氣,陰陽宅建築地(穴場)來龍和隨龍水自稱內氣,其餘屬外氣範疇。外氣,其隨龍水源頭山,或明堂羅城諸水源頭山即羅城諸山共有祖山。稱該穴場太祖山,換句話,內氣和外氣所有山和水,是來自太祖山。有許多城市,是多水口群體陽宅城市,其太祖山只是一座,而是多座太祖山。如廣州市東江源頭太祖山和西江源頭太祖山。
延伸閱讀…
其實,太祖山風水價值是無關,堂氣(外氣)要求是穴場望得見峰巒,要聳,方園而得位,如此太祖山,沒有去審察。籍此以明白其名稱而已。要嚴格合乎邏輯說起來,太祖山只有一座,那穴場和朝應峰砂,即內氣和外氣所有山脈是源於太祖山。
風水術者,於龍虎是認識,認為是左青龍,右白虎,因而左邊山稱青龍,右方山稱為白虎。有凡屬左邊房屋,水流……稱青龍,右邊稱白虎。如果四象而論方,那是沒有錯誤,如果你事風水實踐時間了,中國風水作了深入研究,會感覺這個概念有錯誤。
郭璞《葬書》說:“曰:地有四勢,氣八方,故砂左青龍,右白虎,前為朱雀,後玄武。”因此,四勢論方,如上述稱是錯誤,但要注意一點,即是“稱砂”左青龍,右白虎,並沒有包括什麼青龍房屋和青龍水流,沒有說有什麼白虎其它什麼。而且它明白指是“砂”,而不是峰。應該是說穴左右山,,了會壓穴場,故而有些術者說“青龍不怕萬丈”,是完全錯誤。這是四勢而言青龍白虎。
郭璞《葬書》說:“支為龍虎者,來止跡岡阜”。說:“噫氣能散生氣,龍虎所以衛區穴。”這是說龍虎有所不同了。第一上述是“砂”,而這裡說是“岡阜”。第二上述是“四勢”,這裡說是“衛區穴”。
砂,雖然不是指碎石,不是指峰,而是指比峰要一些山。岡阜不是砂,不是峰,而是砂要岡阜,而且是得看“跡乎”。什麼要那樣龍虎呢?請下閱讀。
郭璞《葬書》說:“外氣所以聚內氣,龍虎所以衛區穴。”如此說來,龍虎有兩個任務,引導外氣來聚內氣,一是衛區穴。前者應該形法方而,是屬於外氣形法。但是龍虎本來入首龍分支,穴場是,是先天內氣範疇。因而龍虎既是內氣,要引導外氣聚內氣,所以兼任了外氣。兼任外氣目的還是衛區穴而服務。因為有了衛區穴而服務。因此,穴場龍虎中間,可以有水流。因為有水流隔開穴場,不是主龍,而是賓阜,賓砂,或賓峰了。同時稱為引外氣來聚內氣,可以“衛區穴”了。甚麼呢?
生氣是龍脈的分佈面向前運動變化。一龍脈沒有分脈主脈生氣是共類共性,說,它元素質量和水量是。如果穴場“龍虎”中間有水流,那麼它成了分脈而不是主脈。主脈和分脈生氣有。如果所有生氣是,我們需要去點穴尋龍,所有穴是。
同時分脈隨龍水和主脈隨龍水,非但主脈隨龍水分脈隨龍水流量流程遠,而且它質起了變化。因為分脈生了分脈隨龍水。此其一。
其二,入首龍沒有分脈,生氣往前運動變化,龍盡氣鐘處,若龍虎了其同類生氣分流龍虎而去,促使龍盡而不能氣鐘。因而龍虎“跡岡阜”。此其二。
再者,若龍虎於穴位,非但龍盡而氣不鐘,而且使穴位明堂狹小,沒有明堂,以致外氣可能聚內氣,成了所謂“鉗形”。
要注意,龍盡氣鐘分左右龍虎處,結成突穴,切忌低凹。
同時龍虎穴位灣曲,忌“虎踞”,而不可朝外,龍虎得內始可外氣聚內氣,才能達到龍虎所以衛區穴目的。
延伸閱讀…
總而言,所謂青龍白虎,是有兩個概念,一四勢而分,稱是龍方和白虎方,一衛區穴而分,所稱青龍和白虎。
所謂水口,指是有稱流神,金龍,指是穴前明堂羅城內群龍聚會隨龍水和朝應水總出水口。即是《葬書·原著》說“水朱雀者……流於囚謝。”水口。可是這一基本,普通常識,絕大多數“風水先生”懂得,有的堂前三義水交點水口,有以水流線橋樑處水口,有明堂分為內明堂和外明堂,有什麼內水口和外水口。者,三元“地理”,水口一詞更改為“城門”,連水龍頭出水處稱為水口(城門),左右卦稱城門。
所謂水口點,它現場確切位置是陰宅墳墓金井底或陽宅基地高線,與地面明堂內所有水流會聚流向囚謝方流線俯視交點。入山觀水口,羅盤觀察水口點盤面縫針佔宮位。
水口砂,圍繞出水口左右砂。術語方面,有稱下關砂和下臂砂。有稱為水口龍虎砂。它作用是關攔出水口。
水口砂交牙,稱交牙水口。交牙層數愈多,說明關閉水口,為水口。
水口砂,前後閉合稱為閉合水口。從水口砂形象而分,有:
水口左右砂聳,稱華表水口。
1:理論形成後。古代發明指南針時,中國古人知道山水環境來選擇居住地址與安葬祖宗屍骨位置,初具風水理論。所以風水形學形成。而理學是唐宋後逐步形成。從先秦青烏子著青烏經,晉郭璞著葬經,隻字提理氣說,三國時管輅評母丘儉墓:林木雖,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觀此論並未有半句理氣。可見當時風水理氣學並形成。
2:臨場尋地後。風水師爲戶選擇風水,是靠眼睛來分辨來龍去脈,尋得龍穴後,羅盤分辨方位,消納好山好水。雖然古賢有:於巒頭者,其盡頭功夫,理氣自見;於理氣者,其盡頭功夫,巒頭自到說。但是如果全用理氣來尋地,那帶著羅盤滿山跑,風水師累死呢。
3:判斷吉凶後。很多風水師,登穴位,不知方向,能大體分辨其吉凶禍福。這形學功夫。後羅盤按理氣詳論吉凶,理氣能起如虎添翼,畫龍點睛作用。
4:實際操作後。風水師人做陰陽宅,形學要求來做,後配合理氣來調整小局。所以有:形來做,十做九發說。如果捨了形體一味按理氣來做,其結果十有九錯。
二、形爲本,理爲標。
1:求本爲本。本決定。形爲,爲基礎,來不得半點馬虎。違背形體,百無一發。
2:治標爲末。末決定應期。理爲枝末,允許一些錯。何況不合此不合彼,理氣有擇用各種理論。而且事實上違反理氣理論做陰陽風水,有大吉大利者不計其數。
三、形難做,理易學。
1:形須現場論證,懂做。感悟人。靠臨場發揮。靠個人分析、判斷能力。天下山水,變化,同一山水,有移步換形之千差萬別,是點穴窩鉗乳突,接龍納氣,工力吞吐,全由地師個人眼力來鑑別,個人惡來操作。可見準確度掌握,全靠風水師之個人修爲。是證氣,氣看不見,摸不著,問不應,量不出,全靠人意會感受來尋找核准,來施行操作。所以古,庸師多而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