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可以體現到無法形容的微小細節,而不敬也可以從許多不起眼的小事中顯露出來。當一個人對父母不尊重時,他就是在破壞自己與家庭的連結。因此,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即使是小事,也應該以孝敬之心對待父母。因為,孝敬不僅是一種傳統美德,更是維繫家庭和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不能”與”不為”的交錯
有時,”不能”和”不為”是相互交織的
不為與不能
原文 | 改寫 |
---|---|
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不為”是主觀上不願意做;“不能”是客觀上做不到。 | 源自《孟子》篇章,區分「不為」與「不能」的概念。 |
王説⑵曰:“《詩》雲⑶:‘他人有心,予忖度⑷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⑸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 君王言:「《詩》有云,能猜度他人想法。我雖行之,卻不明其心意。先生之言,觸動我心。何故我的行為與王道相合?」 |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⑥’,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⑦’,而不見輿薪⑧,則王許⑨之乎?” | 我問:「若有人言,能舉起重物卻拿不起羽毛,有洞察力卻看不見柴草,大王您會相信嗎?」 |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 「如今您的恩澤及於禽獸,卻未能施及百姓,何故?不舉羽毛是不用力,不見柴草是不用眼,不庇佑百姓是不施恩。您不能稱王,是因為不為,非不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