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象形」是漢字造字的一種方法,以繪圖的方式描摹具體的物象。日、月、山、水、人、牛、禾、門、皿等都是用這種方法記錄的象形字。這些字形在甲骨文中由曲曲直直、長長短短的筆劃組成,呈現出要表達的人或物的形象。按鄭樵的説法,漢字結構可分成「獨體字」和「合體字」兩類,其中「中 象形」是獨體字的一種例子。」
中華文字的構成與使用方法
象形、指事、會意
上回討論了「六書」,即構成與使用漢字的六種方法,重點介紹了「象形」、「指事」及「會意」三種造字技巧。在此,我們將繼續這一探討。


象形
象形造字法採用繪畫的形式,將真實物體以線條勾勒出來,例如「日」、「月」、「山」、「水」、「人」、「牛」、「禾」、「門」、「皿」等。這些象形文字記錄了自然界的景物、人體、動物、植物以及器物。在甲骨文中,這些字形由各種長短不一的筆畫組成,將所描述的對象完整地呈現出來;而且其結構是不可分割的,無法拆分成兩個或多個「部件」,因此被視為獨立的「文」。在分析漢字結構時,一般將其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兩類。按照宋代鄭樵的觀點,獨體字稱為「文」,合體字則稱為「字」。因此,由一個或幾個字形部件構成的字被稱為「合體字」。
「文」的字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類似於人的身上有着裝飾紋樣,學者普遍認為其本義是指紋身,後來引申為「紋理」、「花紋」。自然界的現象,如「天文」、「水文」,指的是天象和水的紋理。另外,那些用線條來描繪事物紋理(或形狀特徵)而構成的語言書寫符號也被稱為「文」,例如「古文」、「金文」、「鐘鼎文」等。《説文》對「文」的解釋是「錯畫也。象交文。」指出紋理是縱橫交錯的,而象形文字的筆畫是整體構形,不能拆分的,因此「文」是獨立的。
指事
「指事」造字法與「象形」類似,所造之字也是獨體的「文」。指事字透過符號來指示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
「字」的金文字形上部類似房屋的形狀,下部則像孩子,組合起來表示孩子在屋內,這是一個「會意字」。它透過兩個「部件」來表達生養孩子的意思,因此,「字」的本義是「生」,不僅指生育、孵化,也指出現、產生。後來,「字」被借來表示「文字」的意思。
「中 象形」是指文字的一種形式,它們的形狀與其所描述的事物或概念有關。在中國的漢字系統中,中 象形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們不僅可以傳達意思,還可以藉著它們的形狀來表達更深層次的意義。
「中 象形」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人們將事物的形狀轉化為一種符號,用來代表該事物。例如,「水」這個字的形狀就像一滴水,「木」這個字則像一棵樹。通過這樣的象形符號,人們可以清晰地理解詞語所代表的事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 象形」逐漸演變出更多的變體和衍生字形。例如,「山」這個字的變體有「嶽」、「崗」等,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繪了山的形狀。這些變體不僅豐富了文字,還使得中 象形更加生動有趣。
此外,中國的書法藝術也大量運用了中 象形的元素。著名的書法家常常會選擇特定的字體和筆劃,以使字形更貼近中 象形的原始形態。這些書法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能夠讓觀者更好地感受到文字所傳達的意義。
結論而言,中 象形是中國文字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它們以形象化的方式描繪事物的形狀,並且在書法藝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 象形的概念在現代仍然廣泛應用,成為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
延伸閲讀…
漢語多功能字庫- 字頭「中」
漢字的故事: 中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