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水管利用有著不同的用途,其中包括生活次級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灌溉和地下水補注等等。這些用途使得中水管的運用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關注。該文章提到了新加坡作為一個例子,他們不只是依賴於自家的淡水資源,還向馬來西亞購買水源。為瞭解決供應問題,新加坡積極推行再生水計劃,即「新生水」,以減少對淡水的依賴。」
各地中水利用各有千秋,廣泛應用於生活次級用水(如廁沖洗、綠化灌溉、街道清洗及車輛洗滌等)、工業用水(製程、鍋爐、冷卻系統及空調冷卻)、農業灌溉及地下水補充。面對水資源日益稀缺及污染問題,中水利用成為全球焦點。


在某些地區,中水已用於飲用和非飲用用途:
新加坡主要的淡水來源包括雨水收集和從馬來西亞進口。2001年,新加坡的淡水中約有一半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為了減少對馬來西亞淡水供應的依賴,同時應對與馬來西亞關係緊張可能導致的價格上漲,新加坡積極研發再生水(在新加坡稱為「新生水」)。
新生水的制備過程包括污水過濾,然後利用逆滲透技術將水分從污水中分離。分離後的再生水會經過紫外光照射消毒,最後,通過添加鹼性化學物來調整再生水的酸鹼度,再通過專用管道輸送至各區。
新生水主要用於工業,如電子產業和發電廠的冷卻系統。新生水也供應給工廠和辦公大樓,用於空調系統。
從2003年每日18,200立方米的用水量,到2014年5月每日273,000立方米的用水量,新生水的使用量持續增長。
新生水與收集的雨水混合後,通過飲用水管輸送至各區。
由於以色列國土面積的一半為內蓋夫沙漠,與鄰國關係緊張,降雨量不均,主要集中在11月至3月,水資源短缺問題長期存在。自建國以來,以色列就積極發展水利設施。
1969年,特拉維夫以南的Shafdan污水處理廠開始運作,每年可處理130,000,000立方米的污水,用於灌溉農作物。然而,當時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灌溉農作物的做法較為普遍,1970年因使用未經處理的污水灌溉色拉蔬菜,導致霍亂爆發,促使以色列投資建設更多的污水處理廠,以提供更多再生水用於農作物灌溉。1984年,以色列北部的Kishon污水處理廠啟用,每年可處理20,000,000立方米的污水,用於灌溉耶斯列谷。
截至2010年,以色列每年處理400,000,000立方米的污水,約佔國內農作物灌溉用水的40%。
中水管系統的建設是一個複雜而精密的過程。首先,需要建造一個龐大的中水收集系統,將城市中的所有污水收集起來。然後,這些收集到的污水會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處理,以去除其中的污染物和細菌。處理後的中水會被送入中水管道網絡,供應給城市的不同區域進行再利用。
中水管的運營和維護需要高度專業的團隊來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他們負責監測中水管道系統的壓力、流量和水質,並及時採取措施來處理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此外,他們還需要進行定期的管線檢測和維護工作,以確保管道的完整性和高效運行。
中水管對於水資源管理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好處。通過中水的再利用,我們可以減少對地下水和自來水的依賴,從而減少地下水抽取和自來水處理的成本。同時,中水管系統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荷,降低水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風險。